关键词: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战略
提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战略的意义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国家,而且我们又是在工业化水平不高和国际环境、国内条件比较独特的情况下实施这一战略的,因此,我们必须明确认识实施这一战略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工业社会中,工业化的主要特征是规模化和标准化。国内学者给工业化下的定义是:以物质资料为原料,以机械化为手段,以资本和劳动(包括办公室劳动)为生产要素的大规模的物质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的发展阶段。在工业化阶段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制造业,即以资本为战略资源的第二产业,工业化所采取的是大规蘑标准化、社会化和装配式的生产方式。信息化则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信息化就是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加强的过程。从技术层面看,现代意义的信息化是在电子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营造以网络化通信为前导、数字化技术为内涵、智能化软件为支撑、综合化数据库为后盾、自动化生产为标志、系统化创新为动力和全方位信息服务、信息共享为背景的社会经济环境。因此所谓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就是在信息化氛围下跨越式地加速我国工业化进程,提高我国工业化总体质量,高质高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去改造传统产业,加速我国工业更新换代和产业优化升级过程。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以信息化为龙头来带动工业化,其意义十分深远。这是因为,一方面,从世界范围来看,信息化在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举足轻重,一个发展中国家能否在全球化浪潮中居于有利的地位,能否在迅猛发展的新技术革命中掌握主动权,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另一方面,从一个国家来看,先进的信息技术在一个国家全部工业领域所起的作用,已经远远超过以往;先进信息技术渗入工业生产过程,对于加速一个国家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之意义,也远远超越过去的一般技术改造或设备更新。不仅如此,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还能够通过技术创新,起到进一步开拓新型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作用,从而满足工业化对新技术和新管理模式日益增长的需求。可见,随着信息化的推进,全社会强化对信息产业、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认识将进一步增强,依靠信息化提高效率、提升效益的理念将进一步深入人心,信息化高潮的推进将进一步促进工业化,同时还将缩短用高新技术武装我国产业群和整个工业体系的进程,并为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开辟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
2实施信息化带动战略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首先,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将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推动产业结构转换和升级。根据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三次产业结构将由“一二三”和“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而且,在二次产业内部,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份额不断提高,从而实现主导产业的更迭,也就是实现由劳动、资本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过渡。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的突出难点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特别表现在产业结构总体水平低且升级换代滞缓。2000年我国一二三次产业占GDP的份额为15.9:50.9:33.2,而1998年发达国家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相当于我国一二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5%、20%和61%,我国产业结构的落后状况可见一斑;从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份额看,我国目前的状况也不理想。一般说来,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在GDP中占有的份额反映着产业结构现代化的程度。2001年我国该项指标只有20%,而日本已经达到50%;再一方面,反映工业“技术集约度”的指标之一——高技术产品占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我国也与国外有相当差距,虽然已从1991年的11.3%上升到1998年为17.6%,但仅相当于巴西、智利等国1996年的水平(18%),与目前韩国(39%)、泰国(36%)则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加快信息化,对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改变我国的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状况有巨大的作用。
其次,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将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我国工业化虽然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它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推进的,长期存在过分追求速度和数量、忽视效率和质量的问题,走的是粗放型经济增长道路,并由此造成资源浪费、重复建设、生产率低下、规模结构不合理等。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则会促使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一方面,信息化的发展将会使生产要素综合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加速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并通过信息技术向工业领域扩散和渗透,从而加速工业化进程,促进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达到质量和速度的统一;另一方面,由于信息化的生产力是一种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它将使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和生产组织形式以及劳动手段、劳动对象都发生重大变革,进一步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再一方面,为了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某些不适应因素和环节也将进行相应调整,从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体制变革。因此,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有助于推动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信息化有利于真正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信息化通过信息技术的注入,使产品功效明显改善,附加值显著提高,从而提高单位资本的产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并降低资源的消耗,对经济发展起“倍增器”的作用;信息技术注入生产,还改变了生产要素的构成,使产品中的信息技术的比重发生显著变化,使新型产品更轻便、耐用,柔性更大,更易维修,从而节约大量的物质资源和能源。这样一来,经济发展愈来愈依赖于信息资源,经济活动的非物质化和知识经济的加速形成,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传统工业社会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的状况。信息化还为多数行业提供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技术基础,使资源的整合和节约成为基本的经济发展内涵。不仅如此,信息技术是一种高附加值、高增长、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的社会经济发展手段,信息资源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经济资源,信息化有利于我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将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和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国的企业和产品将直接面对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双重挑战。这就要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工业和其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2002年,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表了2000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中国国际竞争力由1999年的第29位,下降为第31位,除科技投入与创新能力不强外,另一个关键原因就是我国工业化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信息产业等高技术产业不发达。现在世界各国都纷纷推出各种信息化战略,以获得新世纪的竞争优势和先行优势,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的“倍增性”和“渗透性”,积极改造传统产业,使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更是迫切需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提升工业质量。目前我国95%以上的工农产品出现了相对过剩,这是一种结构性的、阶段性的、暂时性的、低水平的过剩例如,我国钢产量已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位,但轿车用钢板、冷轧薄板、镀锌板、家电板、造船板、不锈钢板及石油专用管等10多种钢材的年进口量仍达800多万吨。从我国商品进出口结构上看,我国2002年出口达3200亿美元,初级产品占相当大的比重,高附加值产品比重较低。而我国去年进口额达3000亿美元中,70%都是用以购买外国的生产线和机械化、自动化设备。由此可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和升级,既关系到我国工业化整体实力的提高,还关系到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最后,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将加速推进我国工业化历史任务的完成。发展信息产业是我国缩短与西方国家经济差距的切入点,这个产业发展起来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将有相当程度的增加,国际经济实力和国际政治地位也将相应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实现了持续高速的增长,工业化的步伐显著加快,工业化已具有相当的基础。一是工业总量已具相当的规模,不少产品产量己跃居世界前列。截止2002年,全国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有15.9万户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85326亿元,总资产达18.02亿元。钢铁、煤炭、水泥、平板玻璃等10大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二是整体水平明显提高。我国国有企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超过40%,主要工业部门的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重点行业拥有一批具有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工艺装备,一些大型装备如发电、冶金、石油等已基本能够自己生产,并具备一定的出口能力。三是形成了一批优势行业及产品。2002年纺织品、服装、一般机电产品、鞋类、旅行用品等7类产品出口额达2300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72%以上;自行车丝绸产品、钨锑稀土金属的出口量均占国际市场的60%以上。四是工业增长速度从高速逐步转向快速,呈现出乎稳发展的趋势。五是工业产品结构正发生积极的变化。原煤、原油、发电量、生铁、钢、水泥、汽车等传统产品的增幅逐步下降,而移动通信设备、程控交换机、电子计算机和微型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产品的增幅大幅度提高。我国已经处于工业化中期,并将向工业化后期阶段过渡。要解决目前我国工业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更必须把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起来,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提高传统工业的知识技术密集程度,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3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主要战略措施
第一,以信息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优势产业。工业化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工业化意味着经济结构的变化。从工业化发展过程看,现代工业化不只是表现在工业部门高速增长的过程,而且还表现出一系列复杂的经济和社会关系的总体进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突出的变迁就是工业革命胎生了信息技术的因素,并为信息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显而易见,工业化发展导致信息化的出现,是信息化的源泉,信息化是在工业化充分发展基础上产生的,是工业化后的必然产物。根据产业结构理论,一国工业化演进过程就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过程,也是新兴产业发展并在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信息产业是当今新兴产业的代表,信息产业的发展和在经济结构中比重的提高,就是产业结构升级,向工业化高级阶段演进的过程。信息技术产业还具有高成长性、高关联性和高渗透性的特点,能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催生出一批新兴产业。从国内外实践看,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对激光、超导、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动作用很大,还在相当程度上推动了机器制造、仪器仪表、生物技术、海洋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发展。如软件与交通运输相结合,开发出基于全球定位系统的动态目标管理系统;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与机械制造业相结合,开发出数控机床,带动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在发展信息产业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发展和提升与信息技术产业有渊源关系的传统产业,如光学电子产业、汽车电子产业等,这些传统工业部门将是信息化最先受益的部门。此外,还要加强各地区各部门的协调,加速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软件业、集成电路设计业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要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促进信息产业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研体制改革,促进产、学、研相结合。还要重视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及技术引进相结合,使工业化和信息化交融一起,促进优势产业的发展和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
第二,以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一是改造传统产业的生产技术,即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运用和扩散。传统产业由于技术水平限制,常伴有低效率、高能耗、高污染的特点。如我国能源综合利用率仅为32%左右,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0%;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发达国家高出4倍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比发达国家高30%-90%;工业排放污染物超过发达国家10倍以上。为此,需要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管理(CAP)及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柔性制造、精益生产等先进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生产过程进行改造,同时要应用MS、DSS、ERP等先进管理技术对企业施以信息化改造,提高管理水平。二是改造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信息技术革命不仅改变了传统产业的技术结构,也在塑造新的生产方式。通过网络特别是电子商务,消费者将其消费需求及时准确地传递给生产者,生产者根据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从事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这就使生产方式由低成本、大批量、规格化向灵活多变、适应性强、个性化的柔性生产方式转变。三是改造传统产业的竞争方式。过去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价格、质量、成本、市场占有率等方面的竞争,网络的出现将改善传统的竞争关系,改善供求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市场主体可以及时地获得更加准确的信息,使价格能更准确地反映供求关系。不仅如此,企业竞争力特别是长期竞争力更主要表现在对知识的占有程度上,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知识的累积量越大、企业的知识结构及其调整与社会知识的要求越一致,企业知识转化为有效行为的效率就越高。四是改造传统产业的生产组织。在相对稳定的市场竞争中,传统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具有独立性、分散性和单一性。这种生产组织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运转效率,却不适应新产品的研发和新市场的开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生产组织形式向联合型、综合型和协同型发展,从资金筹集、原材料获取、人才和科技引进到产品的生产销售,都将逐步形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第三,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国外信息化实践表明,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全面改变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组织、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等,使管理理念现代化、管理体制合理化、组织结构扁平化、管理方法科学化、管理手段智能化、管理过程网络化,从而提高管理活动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就目前我国企业管理的状况看,观念陈旧、管理基础薄弱、管理手段和方式落后等问题还普遍存在,这些问题已严重制约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增强。因此,要从管理信息化的角度,重点推动信息技术在管理方面的应用,特别是加强财务管理为核心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解决我国企业管理中长期存在的“账目不实”、“暗箱操作”、“跑冒滴漏”等顽疾,以提升企业的效率和效益。例如,联想集团利用信息技术改造管理过程,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了7%;海尔集团利用信息技术改造管理流程后,使企业满足市场需求的时间从原来的几十天缩短为最多10天。许多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的企业,都把财务信息化作为管理信息化的开端,通过财务信息化有效地控制资金流量和流向,进而控制物流,控制主产经营的全过程,目标是实现企业内部的资金、物资、人才、技术、信息流管理全过程的整合。
第四,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国民经济的国际化程度。当前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信息化步伐加快,大型跨国公司都在利用信息化迅速抢占技术、信息和市场制高点。与此同时,基于信息化的跨国经济飞速发展,大量经济活动由一国范围扩大到世界范围。生产全球化、销售全球化、融资全球化、服务全球化和研发全球化,促使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世界各国信息化的进程表明,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减少国际化成本,拓展国际化范围,加深国际化分工,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对我国企业来说,如果不实现信息化,将严重削弱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能力。例如,现在国外大汽车厂商的零部件都实行网上全球采购,我国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如果不进入全球性采购系统,大部分零部件厂商将被淘汰;而要进入全球采购系统,就必须借助信息化手段。我国的企业必须利用信息化手段,以较低的成本、用更快的速度、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比较优势,争取在国际分工、合作与竞争中獲得更大利益。
第五,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国民经济整体效率的提高。高效率的市场能够带动现代化大生产。由于我国市场化改革时间不长,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总体上还没有形成一个运行效率较高的市场体系。提高市场效率要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但不能忽视技术因素,特别是要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提高市场效率的作用。发达国家经验表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商务活动中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资流,创造新的商务模式,开展电子商务,能够扩大交易范围、优化交易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交易时间和增加交易效率。通用电气公司、福特汽车公司、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等产业巨头,通过电子商务进行原材料网上采购和产品网上销售,使原材料采购成本和销售成本下降20%—30%,最高可达40%。日本大企业应用电子商务进行采购,也使采购成本降低20%。从世界电子商务发展趋势看,一个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水平将决定其市场地位及发展潜力。目前,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在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本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美国还凭借其信息技术优势,竭力推动全球电子商务。专家认为,全球将进入电子商务时代,电子商务的交易额会高速增长,未来10年内,2/3的国际贸易将以电子商务的方式进行。目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若不加快发展,将会继续扩大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市场效率差距。为充分发挥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公共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络通达程度和通信普及程度,扩大网络容量。同时,还要加快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健全信息化法律法规体系,在搞好内部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