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关键是规划,规划要先行。为此,路桥于2003年就委托权威设计单位对全区274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整体性规划,明确各组团之间的空间联系,合理安排三次产业布局,并对交通、水利、电力、供水、供气、排污及社会事业进行统筹规划。既规划建设用地,也规划明确非建设用地;既规划了二、三产业的发展空间,也规划了农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空间,按照规划,该区确立了“拓展空间、完善功能、优化结构、提高效率、改善生态、弘扬文化、注重个性、提升品位”32字方针,作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指导思想。
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关键是各项工作要落在实处。这几年,路桥不惜巨资,构建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其中包括:大力推进城乡交通建设,构筑城乡交通骨架网络。全区范围内的区域性主干道都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进行设计建设,目前已建成西南环线、路泽太一级公路,正在建设滨海大道、财富大道、疏港大道、台州中心大道路桥段等一批交通主干道。在农村,全面实施道路“康庄”工程,农村道路通村率达到91.2%,其中硬化率达到93%。全区人均公路面积从建区初的3.16平方米扩增到现在的10.26平方米;大力推进城乡供水供电设施一体化建设。全区投资2400多万元,完成了城区水厂扩建,实现了城乡统一供水,同时,完成了城乡电网改造,实现了城乡居民同价供电;加快城乡一体的燃气、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建成燃气混气站一座,日处理污水4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一座,全区的污水收集率达到85%;大力加强城乡视频、通信设施建设,2003年全区电话入户率达152.48%,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5%。
统筹城乡社会事业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环节。目前,由于社会各项事业落后于城市,广大农村居民在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方面,明显处于不公平的地位。对此,路桥决心尽早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其中的主要措施是整合优化城乡教育、文化、卫生资源,包括调整中小学校布局,加快校舍建设和旧校舍改造,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和卫生设施投资力度,推进农村卫生医疗体制改革等,从而逐步减少城乡差距,使城乡居民共享社会进步和文明。
农村面貌的脏乱差是各地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的一大瓶颈。路桥根据台州提出的“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的要求,全面实施“建设小康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工程,根据各个村庄的区位条件、经济基础以及群众的要求和承受能力,因地制宜地开展村庄整治、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计划用5年时间在全区建设30个“村美、户富、班子强”的小康示范村。新建成的示范村人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7万元,人均拥有村集体经济可支配资金2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同时,大力实施农村被征地农民住宅套式安置政策,推进镇(街道)“六个一工程”和“六化一平安”进村活动。“六个一”工程是指各镇、街道要在年内完成或完善一块中心绿地、一所卫生院、一个中心村、一个示范小区、一条示范街和一个文化中心。“六化一平安”是指农村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村民平安。
在区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城乡面貌得到一致改善以后,路桥区委区政府又在思考另一个重大的课题,那就是如何更好地为全区百姓提供社会保障问题。因为只有编织起强大有力的社会保障网络,老百姓才能无后顾之忧,才能过得舒坦,活得安宁。
据介绍,围绕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这一主题,路桥区出台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坚持一个平台、三个原则、六个到位,全力打造社会保障这条“安全带”。“三个原则”分别是指城乡兼顾原则、经济发展水平与承受能力兼顾原则、政府主导、各方参与、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原则;“六个到位”指的是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和工作到位。
可以说,路桥的“六个到位”目前已经到位,并且在社会保险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作为浙江省27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试点县(市区)之一,路桥于去年12月正式启动了以大病统筹为主要形式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工作,实施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统筹机制,农民参保率达83.5%;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得到了完善。全区共有5万多人参加了养老保险,完成全覆盖指标的94.4%,企业职工社保登记人数达4万多人,登记率为81.52%;同时,还为被征地农民建立了1000多万元的保障基金,解决失地农民就业、生活等方面的困难。
在社会救助方面,该区着力做好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工作,供养经费和保障措施主要由镇(街道)落实,区财政给予相应的补助;对于“三残”学生和低保、贫困家庭子女入学问题,该区建立了贫困学生助学基金,对“三残”学生,实行全免费教育,对贫困生十二年教育实行免费入学,每年给予750—1000元的补助,对贫困的大学生每年给予补助2000元。此外,该区还适当提高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2004年,城乡居民保障对象低保标准金额分别达到2520元和2160元,比上年分别提高16%和22%,增幅之大,居浙江省前列。
而今的路桥,一个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和谐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已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