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知县位于日本的中部地区,是日本47个都道府县之一。面积5157平方公里,人口719万,GDP约3280亿美元(2000年),列日本第三位,与世界排名第15位国家的水平相当,制造业十分发达。爱知县地方规划是日本开展比较早的规划之一,从1958年开始制定,到目前已经历了7次规划的过程。最早的爱知县规划是仿照欧美的区域规划(regional
planning)进行的,在后来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爱知县特有的一套规划立案、制订和推进的方法,对爱知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目前我国的区域规划工作正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本文通过介绍爱知县进行区域规划的一些做法,以期能对我国正在展开的区域规划工作有所参考。
一、爱知县编制地方规划的历程
1、第一次规划(1945年~20世纪50年代)——追求综合性和规划性
在日本战败后的数年间,社会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日本国民全力以赴,投身到紧急复兴建设中。当时迫在眉睫的是解决粮食增产、产业振兴、复兴荒废的国土等问题。日本为了确保煤炭、钢铁、肥料等基础物资的供应,在这些领域集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采取了扩大各部门物资生产的倾斜生产方式,为谋求经济独立准备了基本条件。与此同时,日本政府为谋求经济的安全和稳定,紧急制定了与国土规划相关的基本法,于1950年公布了“国土综合开发法”,将全国分为国家、都道府县、地方、特定区域4种类型进行规划。其后随着经济的大规模发展,国土规划的重点由“以资源规划为中心的特定区域的规划”转移到了“以产业振兴为主的长期综合规划”上。
爱知县的第一次规划以全国国土规划中的“中部经济圈”为基本背景,制定了综合考虑产业、经济、文化、福利、卫生等多方面功能的综合振兴规划以及调整大城市和其他市町村的规模和设置的地方行政合理化规划。该规划借鉴了欧美区域规划的研究成果,成为日本地方规划的先行地区。
2、第二次规划(20世纪60年代)——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区域居民福利
这一时期,日本开始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提出了建设太平洋沿岸地带的构想,即在连接四大工业地带的太平洋沿岸,对铁路、道路、港湾、工业用水、工业区等进行集中投资,以此构筑工业核心地带。其后,通过几次调整,于1962年制定了日本第一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该规划提出,在防止城市过大和缩小地区差距的同时,通过有效利用日本的自然资源和实行资本、劳动、技术等资源的适当的区域分配,谋求地区间的均衡发展(实施“据点开发模式”)。
位于太平洋沿岸地带中央的爱知县,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几个拥有良好的工业布局条件的县。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规模扩大了4.9倍,超过全国平均水平4.5倍。由于经济发展远远超出了预计的增长和1959年给地区造成巨大灾害的伊势湾台风的背景下,第一次规划完成后仅4年,于1962年又制订了第二次的《爱知县新地方规划》,为爱知县在经济高速增长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这一次的规划中,提出了3临海、3内陆和三河三间区域开发的空间开发构想。在规划内容上,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入手,即将规划期间按顺序划分成小段,制订两年的短期规划,同时,根据区域的特性进行分地区规划。
3、第三次规划(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新区域社会的建设
这一时期,日本经济在高速增长过程中,城镇化进程加速,人口向城市高度集中,新干线、高速公路、集装箱运输等交通手段迅速发展,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影响。在1962年的全国综合开发规划中提出的解决人口过密、过疏的基本目标不但没有实现,却出现了更为严重的问题。于是日本政府于1969年又制定了《新全国综合开发规划》,旨在有效解决人口和工业的过密、过疏问题。但是,随着经济规模的急速扩大和人口、产业向城市的集中,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并造成地价上扬和乱开发土地等问题。如果不及时对这些问题予以重视,必然会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环境。因此,在《新全国综合开发规划》制定后的1972年,又开始对其进行全面的重新认识,从开发至上主义开始向优先国民生活的方向转变。
第3次爱知县地方规划制定于1970年1月。目标是解决由于社会资本相对于经济高度发展的落后所导致的居民生活水平不高,如何进一步应对国际化、信息化、城市化,在生活方式和区域结构两方面,如何实现由以往的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历史转变等问题。这一时期,由于公害问题严重,导致了居民对行政规划或行政本身的不信任感。为此,在制定地方规划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在长期方向上与居民达成一致,通过召开专题讨论会、地区协议会等,积极吸收居民意向。另外在规划中,特别强调了对生活环境的整治,明确了整备住宅、下水道、公园、绿地、防治产业公害设施等方面的内容。
4、第四次规划(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建设居住舒适的爱知县
60年代以后,能源大幅度地由煤炭向石油转换,日本成为“浮在石油上的文明国家”。73年末第4次中东战争后,石油供应开始呈现出不稳定态势,石油价格大幅度攀升,给日本经济带来巨大影响,导致日本进入稳定增长形式下的低增长率阶段,同时也带来了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和价值观的变化。人们开始思考为什么而富裕,生活中的宽裕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富足,开始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日本在1974年制定了《国土利用规划法》,它以国土的均衡发展为目标,通过法律形式使各个与国土利用有关的规划系统化。1977年又制定了第3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它以合理利用有限的国土资源为前提,提出了“定居圈构想”,在全国选择了44个“示范定居圈”进行示范建设。
这一时期,爱知县为了对应经济基调由高度增长向稳定发展转变,以及多样化价值观、有限的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制约,于1976年3月制定了以“建设居住舒适的爱知县—创造每位县民都可以对未来抱有希望地生活下去的条件”为目标的第4次规划。这次规划以满足县民个人生活和在地区社会中开展“建设居住舒适的爱知县”为核心,以实现老年福利社会为目标,采取一系列措施,使每个县民都能够享有保健、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服务,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年龄和生活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服务。
5、第五次规划(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建设充满人性活力的爱知县
这一时期,日本的经济水平已经与欧美诸国相近,人们的价值观开始发生改变,与重视丰富的物质文化相比,人们开始更加重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丰富的精神生活”。由于人口出生率降低,人口高龄化和定居化倾向的加强,在结构上导致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随着经济服务化和软件管理化的发展,企业的中枢管理功能和东京的金融一级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为此,日本政府制定了由通产、国土、农水和建设4个省厅共同管理的《高科技工业集聚区域开发促进法(81年)》,以推进区域圈中26个地区的高科技产业的急剧发展。
爱知县在这一时期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五项长期课题:一是形成具有生存意义和文化内涵的参与型社会;二是应对高龄化社会的到来;三是形成脑力集约型产业;四是抗危机强的县土建设;五是国际联合和广域合作。在人们的日常行为已经超越市町村和广域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都希望获得更高水平的居住环境和更宽裕、舒适的生活,因此为了促使中心城市和周围市町村形成一体,进一步推进广域的、综合的政策的实施,设立了以广域市町村为基础的14个“定居生活圈”。各个定居生活圈在居民、市町村和县等的大力协助下,一边整备上下自来水道、公园等生活环境和文化、运动设施,一边提供区域活动的信息,使居民能积极地,容易地参加到日常活动中来。
6、第六次规划(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展望世界的魅力爱知
这一时期,随着信息、通信、运输技术的提高,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东亚等国经济崛起。在经济活动的无国境化和国际竞争更为激烈的情况下,日本为确保东京在世界都市中的地位,导致了东京经济一极化趋势的加强。于是,在1987年制定的第四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中,提出了建设具有特色功能的多极化发展计划,通过建设全国性一日交流圈(主要城市间3小时以内的移动),来建立区域间、国际间相互补充和交流的多极化分散型国土。此外,为分散东京业务功能中枢管理功能,形成地方发展基地,先后制定了《多极分散型国土形成促进法(88年)》和《地方据点都市法(92年)》。
爱知县在这一时期,以21世纪实现“展望世界的魅力爱知”为目标,规划思想超越了以往的中部圈范围,试图从日本和世界更大范围的视角考虑自身的发展,以求在日本和世界发挥更重要作用。同时,通过加强和东京、名古屋和关西三大都市圈的交流与合作,来谋求其机能的双倍强化。为了在世界产业和技术首都的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爱知县正努力地进行中央磁悬新干线、第2东名•名神车道和中部新国际机场建设,并为21世纪初国际博览会的召开加紧建设。
7、第七次规划(20世纪80年代~90年代)——闪耀人和区域的个性,交流和创造的据点爱知
这一时期的日本处于泡沫经济的时期,日本经济开始处于长期的不景气状态,国内高成本结构导致了其国际竞争力的降低和国内产业的空洞化。而高龄化、财政赤字扩大、投资余力减少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全球温室效应、食物、资源和能源供给的萎缩等问题都对日本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为了适应时代的大转变,使21世纪日本经济社会发展和支撑其发展的国土建设的局势更明朗化,1998年3月日本制定了2010年至2015年的第5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21世纪国土宏伟蓝图——促进区域自立与创造美丽的国土》。这一规划旨在转变现有的一极一轴型国土构造,建立多国土轴相互协作的“多轴型国土结构”,并预计在规划期间完成其基础设施建设。
爱知县在这一时期的规划与全日本的目标一样,制定了以实现闪耀人和区域个性、交流和创造的据点爱知为目标的第7次“飞跃新世纪——爱知2010规划”。与以往相比,这次规划更加重视区域建设的中坚力量和跨行政区域的联合和协作,强调区域的共同参与规划。重视在各领域和各区域,搞活对未来发展起关键作用的重大项目,如中部国际机场和国际博览会的建设。
二、爱知县地方规划编制的主要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1、全国性国土规划对地方规划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爱知县历次地方规划的编制都是在日本全国性国土规划的指导下进行的。二次大战以后,日本在国土开发过程中经历5次全国性国土规划的编制工作,为保障国土规划的顺利实施,还进行了若干综合性、区域性及有关产业开发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在全国性国土开发框架的指导下,不同区域在编制地方规划的过程中就有了明确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如前所述,在爱知县进行的7次地方规划编制中,每次都是在全国性国土规划的指导下进行的。
我国曾在80年代编制过全国性的国土规划纲要,但没有得到批复和实施。虽然我国每五年都制定全国性的经济社会发展纲要,用于指导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但它缺乏在空间上指明我国国土开发的目标、方向和开发方式。各地区在发展过程中更多地是按照全国的经济发展指标来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和规划,而很难考虑到自身在全国总体布局中的分工和定位,因此出现了诸多区域战略雷同、产业规划缺乏特色、不合理重复建设及环境污染得不到有效治理等问题。为有效地指导各地区编制区域规划,我国应加紧研究和制定全国性国土规划,进一步明确其在我国规划体系中的地位、具体内容以及保障措施等。
2、由地方政府组成规划协议会专门负责规划的有关工作
任何规划的编制都必须有有力的组织机构,才能够保障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进行。爱知县地方规划的组织结构基本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地方规划协议会制度。爱知县从第一次地方规划编制开始,就建立了地方规划协议会制度。在不同时期,根据规划内容的需要,协议会下可分设不同的规划委员会。协议会负责组织整个规划编制过程中的总体领导和协调工作。在第一次规划中,即1952年12月,爱知县成立了由学者、县、名古屋、市町村的40名代表组成的爱知县地方规划协议会。协议会下设负责综合振兴规划的规划委员会和负责地方行政合理化的行政委员会。二是,在县域范围内设立协议会的分支机构。如第二次规划中,为推进以市町为首的县内各地的主体参与工作,在县内的9个事务所,设立了地区协议会,由相关市长村长、学者、县的外派机关的领导组成,并在县规划确定的地区开发基本方针指导下,制订并推进各地区的整备规划。三是,特别重视公民对规划的参与权。在规划协议会的领导下,爱知县的规划不但有学者、县、市町村的专家参加,更重要的是还有各阶层的县民积极参加,反映了规划是能够代表广大县民利益的。在我国的地方规划编制中,如何更好地体现居民的需要,不单是规划编制方法的问题,还是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根本问题,这方面还需要国家、各级地方政府、学者、专家及各阶层人士的共同努力。
3、重视土地利用在地方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爱知县在编制地方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要确定土地利用的基本框架,充分发挥土地利用规划在抑制大城市的无序扩大和城市与农村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广大居民提供一个舒适生活的环境。这个特点尤其在第三次规划中表现的比较突出。在当时,为了提高县综合管理体制的效率,有人提出应在县厅内设置土地利用对策协议会和项目协议会。在此提议下,20世纪70年代,爱知县设立了副知事任议长、厅内的部局级干部组成的“土地利用对策协议会”和“项目协议会”两个综合协调机构。该机构是协调各部门之间矛盾,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资源、环境问题的关键部门,它的设置为爱知县顺利地由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稳定过渡到均衡发展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步伐加快的形势下,土地资源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短缺资源之一。我国各地区都编制土地利用规划,但是在地方规划体系中,土地利用规划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它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的关系如何协调,尤其是如何协调保护有限资源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矛盾等问题,都需要亟待解决。
4、高度重视规划的前期准备和后期评估
爱知县历次的地方规划编制过程中都非常重视规划的前期准备工作,即对该地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做出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尤其突出的是在爱知县的第一次规划当中,规划报告有7卷,共3600页,但其中80%的内容是基于对现状的分析。同样,第2次规划后制定的所有规划都对现状的分析花费了同样或者是更多的物力。这种对地方特点问题的深入调查和研究是为制定区域未来发展规划的基础。在规划编制后,为确保规划的实施和下一次规划的进行,在规划年度完成以后,还要进行规划制定后的跟踪活动。这个活动要对区域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结构转变期做充分的认识,并制定了每3年进行一次由有识之士参与跟踪活动(综合检查)的制度。如爱知县在2000年度的跟踪活动中,基于对IT革命、全球化加速、向循环型社会发展趋势高涨、高龄化社会、地方分权等问题的进一步思考,认识到在已有规划制定中未能设想到的一些新的机会的到来,从而提出了以“建设唤起世界性交流、创造的爱知”为主要目标的未来发展方向以及相应的重大措施。
与日本爱知县相比,我国区域规划的编制过程中普遍存在急于求成的思想,在规划前缺乏详细的调查和充分的准备工作,规划编制后对规划实施的效果如何,以及如何进一步完善等工作也缺乏连续性,从而造成规划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发挥出应有作用。当前在地方规划编制过程中应大力倡导对规划前有关重大问题的调查和研究,而政府部门应该进一步明确编制地方规划的目的和意义、形式和内容、手段和方法,尤其是通过何种方式协调多方面的利益矛盾,最终使规划不但能够最大限度地合理制定,还能够充分发挥有效的作用。
5、规划年限长短结合,各有侧重
在爱知县所经历的七次地方规划中关于规划年限并没有特别明确的界定,更多地表现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所进行的一个调整完善的过程,但一般规划包含了长期规划和短期规划两个概念,短期规划一般为两年,是所谓的实施规划,其中包含了具体项目的安排和投资情况,长期规划主要是体现地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一般是比较抽象的内容,要表达的是一种新的规划思想。如爱知县的第一次规划将1958年定为起始年度,短期规划定在了1960年,长期规划定在1965年;第二次规划时,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就于第一次规划后的第四年,即1962年又制定了第二次规划;到1970年又制定了第三次规划,这次规划的年限定为16年,即截至年限为1985年;第四次规划又于1976年重新制定;第五次是1982年制定的,第六次是89年制定的;第七次是1998年制定的。可以看出,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规划的不确定性较大,因此规划调整的周期快一些,随着经济发展进入稳定增长期,规划的年限相对较长。
我国目前地方计划都是与全国的五年计划相一致的,但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极大,世界经济环境变化莫测,因此一个地方在制定区域规划时,规划年限上可以采取弹性制,即长短结合,相对稳定。对于重大的空间布局应该有长远的考虑,因为空间格局一旦形成,调整起来的难度很大。对于明显已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规划,则应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做及时的调整,不拘泥于与全国同步,主要目的是解决自身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紧跟国内外迅速变化的环境的需要。(作者: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