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意见》,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问题的重点。
去年12月,“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秘书长温铁军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是2005年明确而重要的政策,主要是加强农村基础建设投资和农民息息相关的项目投资。”
温铁军认为,去年“三农”方面有两大好政策:一是中央正在加大、加快减免农业税的力度;二是中央财政正在朝公平公共财政转化。现在各级财政加大了对农村的教育、医疗、科技文化等公益事业的投资。
按照今年的“一号文件”,今年将继续加大减免农业税、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实施力度。据报道,去年农民减负300多亿元,中央财政为此转移支付219亿元补助地方财政减收缺口,农业税在中国财政收入中的比重已降至不到1%。截至今年1月24日,全国已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宣布取消农业税,其中中西部省份超过一半。
按照《意见》,今年中央将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要切实向“三农”倾斜。
今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将较大幅度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新增资金主要安排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增财政收入中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增加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贷款;此外,还将在农业科研、农村教育、医疗等领域加大财政投入。其中,新增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事业经费用于县以下的比例不低于70%。
“农业法规定,对农业投入的增长要超过财政经常性预算的增长幅度。往年财政增长率一般在10%左右,而对农业的投入还没有达到这个增长幅度。2005年农业投入的资金问题倒不是很大。”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党国英此前接受记者采访表示。
党国英认为,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投入会使农民受益,虽然这部分收益不能体现在国家财政的收益上,但是能降低农民的直接成本。
温铁军表示,希望这些农业投资尽可能用让农民增收的方式实现,能使用农村劳动力尽量用,能让农民干的尽量让农民干,这样能让农民得实惠。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认为,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投入不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还包括提高农民的种田知识水平。“2004年为普及西部义务教育,国家财政转移支付超过100亿元人民币。目前十几所大学正在研究与农民建立农业科技联盟,随后就将确定试点,然后大范围普及。”
据新华社报道,我国去年在国债投资减少的情况下,用于“三农”的投资总量和比重反而提高。去年第一产业投资由上年下降19.6%转为增长20.3%。全年各级财政的“三农”投入超过2000亿元,创历史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