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1月14日,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二纵队从姑田的余家畲进入罗坊的溪源,经罗坊、吴坊、桥头,再翻越20里崎岖的老头凹,抵达清流沙芜的洞口宿营。
部队经过溪源时,大约是上午八时点,红军约一千多人,两三百匹战马,但没有人骑马,溪源人民陈孔和、陈孔华俩堂兄弟事先准备了两大木桶稀饭,放在溪源村口路边的一座桥上,慰劳红军,红军战士经过时非常客气,硬要陈氏兄弟先吃后,才一人装一小口杯,边赶路边吃,没有停留,浩浩荡荡向罗坊方向而去。
部队进入罗坊(当时归清流管辖)那天,是上午九时左右。据罗坊的老人回忆,只见几百匹高头大马,咔啦咔啦地踩响着村庄石路,地从溪源方向接踵而至,马背上全是行李,没看见一个人骑,部队人员则是牵马步行。由此可见,当时梦溪一带也确实是“路隘、林深、苔滑”的崎岖险道。因此,毛泽东在这次进军途中,写下了光辉诗篇《如梦令――元旦》:“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毛泽东走在部队之中。当时官兵戎装一样,群众岂能认出他是一军之统帅? 部队经过罗坊时,人们第一次见到帽缘上闪耀着五角红星的部队,除感到神奇外,尤感到亲切。此后红军经常进入罗坊一带活动,足迹遍布各村。
1932年,红十二军三十四师101团打龙岩雁石后,于9月由连城高地、曲溪、姑田、小陶进入罗坊到了安砂,部队在安砂休整了几天,即去攻打大湖。
1933年古历7月,彭德怀率领东方军万人,分兵数路,经罗坊出洞口到沙芜。
1933年红军100余人奇袭盘踞在闽山寺的李七子(长汀人)帮匪70多人,帮匪溃退赖坊,红军凯旋返安砂。
1934年5月19日,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九团三营进入梦溪,在梦溪溪背东升堂和长子布驻扎7天,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宣传,帮助群众建立了贫农团和苏维埃赤卫队。
7月8日,红一军团主力由四堡经嵩口进入罗坊、石峰、小磉、苦竹等地,转战小陶、洪田。
1934年7月16、17日两天,101团红军在石峰浏坑打一仗,后分兵两路:一路经罗坊过赖坊;一路入牛益坑、岳地到桂仁出安砂。 (据桂仁老人介绍,有一年,红军从早晨进入桂仁出安砂,至傍晚太阳落山,红军才全部通过,但不知是否是这一次。)
8月间,红九团在宁、龙、连边界建立游击根据地时,常常进入罗坊一带活动。
1934年初夏,在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者的领导下,第五次反围剿濒于失败,为了配合中央红军即将实行的战略转移(即长征),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以红七军团为主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北上抗日”的旗帜下,宣传我党抗日主张,推动抗日运动发展。为了协同七军团的行动,中央军委命令红九军团掩护红七军团北上。7月8日晚,红九军团先头部队从清流境内的沙芜塘首先进入永安境内,在安砂稍作休息后,马不停蹄经罗坊进入小陶,等待红七军团抗日先遣队的到来。7月19日,红九军团团部及后卫部队,由清流嵩口、沙芜塘进入永安境内罗坊、安砂、曹远,22日全军团到达永安城郊。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福建的红军和游击队进行了坚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他们常常进入罗坊一带打游击。
据坪坑老人回忆,1935年的一段时间,在坪坑村附近的山上有红军游击队居住, 其中一位红军战士,身背一支长枪、一支短枪,经常到村里巡逻。1936年的一天,国民党部队兵分两路,从小陶出发,包抄围剿一个红军游击队小分队,结果在坪坑、岳地交界处,一路人马在山顶,一路人马在山脚,对打起来,打死一人后才发现是他们自己部队。
另据岳地、坪坑、掩桑等地老人介绍,红军长征前,岳地、坪坑、掩桑等地,都曾有红军大部队经过,特别是掩桑老人介绍说,有一次红军在掩桑经过了三天三夜。
从以上事迹,我们经过分析得出结论,在1930年至36年间,地处偏僻的罗坊,并不是红军进行革命斗争的主战场,除34年5月,红军独立第九团三营在罗坊驻扎7天 外,红军很少在罗坊停留,也很少打仗,更多的是利用这里地处偏僻的有利条件,作为红军在小陶、安砂等地间来回穿梭的通道。
(作者:罗坊初级中学 初三〈1〉班) 指导老师:程在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