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爱国主义教育电视系列片文学脚本]抗战文化城与永安大狱(一)

林洪通  2006/8/29 11:18:55  34881点  永安之窗
  主持人: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当你满怀豪情品味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和享受物质文化生活大幅度提高的喜悦时刻,你可曾知道,五十多年前,就在福建的一个小山城永安,有过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当年的文化战线上,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进行了长达七年的英勇斗争,有的还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为后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画面):日机轰炸,日军进攻。我军反击,日军败退。
  《抗战文化城与永安大狱》片名。
  抗战进步文化活动
  永安新貌。
  (解说):永安,现在是福建省的一个新兴工业城市。并已成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之一。然而,50多年前,永安又是怎样的呢?
  (画面):1939年的永安城特写(相片)。永安城区省直机关分布地图;省政府办公厅旧址(永安文庙实景);1939年浮桥、南塔、“龟山夕照”等(相片)。
  (解说):这就是抗战时期作为福建省战时省会的永安城。由于省会的内迁,一批文化界爱国人士和中共地下党员相继从各地以及沦陷区辗转来到永安。他们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和进步文化活动。
  (画面):羊枣(杨潮)头像,黎烈文、邵荃麟、卢茅居、董秋芳、王亚南像。
  (解说):在永安的抗战进步文化活动中,羊枣、黎烈文、邵荃麟、卢茅居、董秋芳、王亚南等是核心人物。特别是著名记者、杰出的政治、军事评论家羊枣在这场文化斗争中起了突出的作用。
  (画面):各类图书封面、封底(相片)。
  (解说):1938年5月至1945年10月间,永安这座小小的山城曾先后出现过出版社39家,新闻通讯社4家,编辑单位20家,书刊发行机构15家,印刷所19家,文化学术团体和群众组织40余个,出版报纸12种,期刊129种,书籍800多种,丛书、丛刊近40套。参加进步文化活动的专家、学者达100多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文化繁荣景象。
  (画面):1939年高时良介绍《老百姓》报短文。
  (解说):1938年6月由当时的中共地下党员陈培光主编,由章振乾为发行人的《老百姓》报出版发行,拉开了永安进步文化活动的序幕。
  (画面):《中共中央关于发展文化运动的指示》标题(《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集487页,永安党史办亦存)(内文特写)。
  (解说):中共中央在“关于发展文化运动的指示”中指出:“在国民党统治区域很可能广泛发展与极应该广泛发展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抗日文化运动”。毛泽东同志也曾经指出:“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这些指示,在永安得到了有效的贯彻和实践。现在就请观众来看看这支部队在抗战时期在永安所进行的斗争。
  (画面):叶文烜、叶康参像(相片);叶文烜编辑《老百姓》报笔记(实物);高时良、徐君梅、徐君藩、卓克淦、林浩藩像(相片)。
  (解说):《老百姓》报是中共福建地下党组织领导下创办的宣传抗战的通俗报纸,开始为八开单版,仅油印数百份,后改铅印4开2版。中共南平工委成立后,由工委直接领导,迁南平铅印,由叶文烜、叶康参负责编印,发行量达5000份。该报宣传抗日救亡,观点鲜明,内容通俗,“在荒芜的本省民众读物中,是一株最早萌芽的茁壮青苗”。经常为该报撰稿的有高时良、徐君梅、徐君藩、卓克淦、林浩蕃等。
  (画面):黎烈文、沈炼之像(相片),《改进》等六种期刊封面(相片)。
  (解说):1939年初,由左翼作家、翻译家黎烈文组建并担任社长的改进出版社,先后编行了6种固定期刊,出版八大丛书和单行本共100余种,年书刊销行量高达37万余册。尤以《改进》半月刊(后改月刊)和《现代文艺》月刊为突出,在东南各省和大后方都拥有大量的读者。
  (画面):再现不同式样的《改进》封面;《改进》发刊词《我们的希望》(原刊复印件,下同);《改进》部分著名作家名篇;巴金:《和平主义者》(1卷6期);马寅初:《中国统制物价问题》(1卷3期);老舍:《归自西北》(2卷9期);郭沫若:《二年来敌国的社会状况与反战潮流》(1卷9、10期);孟秋江:《“皇军”溃通三百里》(2卷4期);范长江:《国际新形势与抗战前途》(2卷7、8期);千家驹:《如何对敌执行经济反封锁》(2卷7、8期;邵力子:《从苏联归来》(6卷11期);臧克家:《最后的讽刺》(5卷9期)。
  (解说):《改进》由黎烈文、沈炼之先后主编,黎烈文在《改进》创刊号中阐明,办刊宗旨是:“配合长期抗战需要”,“推动内地文化据点”的建立,以鲁迅“推重车上峻坡”的精神,力求“对抗战和建国两重工作都能有些许贡献。”《改进》期刊作者阵容宏大。他们之中有巴金、老舍、郭沫若、马寅初、孟秋江、范长江、邵力子、臧克家、谷斯范、郭大力、王亚南、羊枣、黎烈文、邵荃麟、王西彦等130余人。这一大批著名作家、学者在《改进》等刊物上发表大量文章,大大繁荣了永安文化城。
(画面):改进出版社印刷厂旧址、印刷机(实景或相片)。邵荃麟、葛琴、王西彦、章靳以像(相片);邵荃麟、葛琴在永安虾蛤村的住所(相片);《现代文艺》封面、目录;刊内名著:邵荃麟:《英雄》(1卷1期);王西彦:《死在担架上的担架兵》(1卷1期);何其芳:《为人类工作》(7卷1期);张天翼:《关于文艺的民族形式》(7卷1期);巴金:《怀念》(4卷5期)、《伤害》(相片);章靳以:《别人的故事》(6卷1期)。
  (解说):《现代文艺》先后由王西彦、章靳以主编。该刊是中共东南文委书记邵荃麟委托王西彦到永安开辟的战斗文艺阵地。目的是“尽可能利用国民党的刊物宣传我党的抗日主张”。创刊两年多,共出版33期,先后发表中短篇小说80余篇和大量通讯、散文、诗歌、译作和文艺理论等作品。
(画面):王西彦访谈录(地点:上海市复兴西路34号4楼3室)。
  (解说):王西彦是浙江义乌人,1934年加入“左联”,曾任多所大学教授,1938年曾任湖南《观察日报》编辑,1939年底受中共东南文委书记邵荃麟的委托和改进出版社黎烈文的邀约,到永安创办《现代文艺》月刊,并在《改进》、《现代文艺》上发表大量文学作品和评论。同时创作了《村野恋人》、《暗淡的春天》等中长篇小说多部。
(画面):《村野恋人》原书(永安龙岭新村曾树立存)。
  (解说):1941年10月王西彦离开永安,建国后任上海《文艺月报》编委,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60多年来著述丰盛,已出版长篇小说《古屋》等8部,中短篇小说10余集,散文集与回忆录2部,《王西彦选集》5卷。(画面):《现代青年》创刊号封面、目录(相片);几种不同样式的《现代青年》封面(相片);部分《现代青年》主编头像;卢茅居、赵家欣(40年代相片);《现代青年》上刊登的木刻画;《现代青年》上发表的部分作品:郑贞文(省教育厅长);《现代青年与抗战建国》(新1卷1期);卢茅居:《理想与奋斗》(新1卷1期)、《精神重于物质》(新1卷2期)、《时间、生命、年龄、事业》(新1卷4期);赵家欣:《地狱与天堂》(新1卷2期)。
  (解说):《现代青年》原由省教育厅创办,1939年11月由改进出版社接办。先后由陈东帆、卢茅居、卓如、陈培光、赵家欣主编。该刊以中学生和知识青年为主要对象,内容以宣传抗战为主,兼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常识,该刊的“青年园地”曾先后刊登80多位青年作者的文艺作品。
(画面):赵家欣访谈录(地点:福州市华林路屏东大院14号楼202室)。
  (解说):赵家欣早在抗日战争初期,作为厦门《星光日报》、香港《星岛日报》特派战地记者,到武汉访问八路军办事处,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中国青年记者学会成立大会,采访台儿庄战役和闽、浙、赣东战场战时新闻,写了大量战地通讯和文艺作品。1942年夏,受黎烈文之邀到永安主编《现代青年》,积极从事抗日宣传,曾主编《新福建》月刊、《民意》月刊,出版《沦陷区的故事》通讯集。1944年底在永安汇编出版羊枣的论著《太平洋战争新局势》,并为《改进》、《民主报》、《联合周报》、《东南日报》等报刊撰写大量文章。现为福建省政协常委、省新闻协会、新闻学会顾问、民盟福建省委会顾问、福州市委会名誉主委,“文革”后出版《风雨故人情》等散文集5部。(画面):《战时民众》封面(几种不同样式)。
  (解说):《战时民众》旬刊原由福建省教育厅创办,1940年改进社接办后改半月刊,姚勇来主篇,适合农村宣传和民众口味。1940年4月编出《讨汪特辑》,鞭挞汪伪之流。(画面):《战时木刻画报》主编之一萨一佛像(相片);《永安劫后画展》(相片);《萨一佛永安劫后素描画展》目录(原件),《永安党史参考资料》23期原底稿,永安党史办档案目录4,案卷4,页号85)。
  (解说):《战时木刻画报》是一份颇具特色的通俗画刊,由萨一佛主编。作品有木刻、漫画、故事画、连环画等。每当日机轰炸永安后,木刻画家萨一佛即冒着硝烟,在残垣断壁下,在血迹斑斑的瓦砾堆中现场写生,汇集100多幅诗画,后在建瓯、南平、福州、沙县、永安和其他各地展出。在永安、晋江展出时,曾选出40余幅由诗人覃子豪配诗。美新处还拍成相片寄往国外发表,影响较大。这是1944年在南平剑津公园展出的情形,左旁立者和坐者为木刻画作者萨一佛。(画面):《现代儿童》封面;几种不同的《现代儿童》封面;葛琴、柯咏仙像(相片)。
  (解说):《现代儿童》是少年儿童的通俗读物,内容广泛,趣味性浓,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先后由张文郁、葛琴、邓治馨、许粤华、柯咏仙和郭风主编,自1939年9月接办到1946年7月终刊,与《改进》相伴始终。(画面):改进出版社各类图书封面,封底(相片);《伟大的命运》、《苏联的建设》、《第三帝国的士兵》、《麒麟寨》、《科学与人生》、《何谓法西斯主义》、《生命之谜》、《生命》、《权力》、《达尔文》、《托尔斯泰》、《马志尼》、《卢骚》、《大战前夕》、《俄罗斯母亲》、《罗马哀歌》、《强者的力量》、《英国人》、《风尘》;期刊总汇。
  (解说):改进出版社还编行了八套丛书和单行本100多种,远销全国各地。尤以《现代文艺丛刊》影响最大,多为唐弢、艾芜、邵荃麟、聂绀弩、黎烈文等名家作品。(画面):《闽政与公余》旬刊封面;《闽政与公余》旬刊26、27、28号合刊目录;刊内文章:郁达夫:《全面抗战的线后》;朱德:《八路军的抗战》;郭沫若:《节约与抗战》;沈钧儒:《向青年提出四个要点——切实!伟大!坚强!宁静!》;金仲华:《第四期抗战形势的展望》;方秋苇:《战略论》。
  (解说):《闽政与公余》旬刊1937年9月创刊福州,1938年5月迁至永安。原由郁达夫主持编行。该刊先后刊登郭沫若、沈钧儒、巴金、郁达夫、孟秋江、范长江、曹聚仁、许涤新、金仲华等名家作品,同时也刊登八路军、新四军抗战消息,还转载朱德、董必武等中共领导人的文章,公开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全民抗战路线。(画面):《剧教》月刊、《福建剧坛》半月刊、《剧讯》月刊封面和部分目录(相片);林舒谦、陈启肃像(相片);部分剧作封面;林舒谦:《喷火口》、《好汉子》;陈启肃:《徘徊着的女人》、《岭上梅》;朱一震:《青春曲》;果戈理:《狂欢之夜》;王沣泉:《芸花一现》;剑平:《工作的魔鬼》;萨兆琛:《县长太太》;谷剑尘:《逃兵》;吴慈:《后方一角》。
抗战宣传街头话剧历史影片资料。
  (解说):战时永安的抗战戏剧活动十分活跃,尤其是话剧运动盛况空前。1940年4月,福建省教育厅成立由郑贞文、黎烈文、陈启肃、林舒谦、李澜平、石叔明等十一人组成的戏剧教育委员会,由陈启肃、林舒谦、石叔明创办《剧教》月刊、《福建剧坛》半月刊和《剧讯》月刊。戏剧团体有话剧团、评剧团、歌咏团、音乐团、施教团等十多个,不少剧团除在永安公演外,常深入乡村宣传演出,鼓舞民众抗战斗志。各剧团从1940年到1943年在永安和全省演出700多场,创作、改编和移植剧目200多种。
(画面):福建研究所《院务月报》第一期封面;《福建教育通讯》封面;《福建教育》封面;《中等教育》封面;《战教导报》封面;《新福建》封面(相片);《今日的师范学校》封面(相片);《音专通讯》封面(相片);《抗战歌曲选集》封面及目录;歌曲:《救国军歌》;《打回老家去》;省教育厅旧址(吉山);省立音专旧址(上吉山);《音专通讯》(相片);省立永安师范学生自治会会刊《永安师生》封面(相片),音专寒假旅行演奏团合影(相片)。
(解说):福建省研究院、教育厅、省政府编译室、省农学院和省立永安师范、省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等单位创办的刊物,也都围绕抗日救国斗争,发表不少好作品。他们与改进出版社彼此呼应,生机勃勃。此外各大中专院校歌咏活动亦声势浩大。
主持人:亲爱的观众朋友们,从上面的介绍中,你可以粗略地了解这批革命知识分子以高度的爱国热情,为宣传抗战、团结、进步而呐喊。他们以笔代枪,投入全民抗战的洪流之中。然而,随着全国抗战的深入,随着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深入敌后,国民党顽固派采取了“防共”、“溶共”的政策。于是,发生了1941年皖南事变,在福建发生了“闽西事变”,在广东发生了“南委事件”。国统区政治局势日益恶化。国民党当局采取高压手段,限制和取缔各种抗日活动,摧残进步文化。7月,福建省成立“图书杂志审查处”。至1942年底,《战时民众》、《战时木刻画报》、《剧教》、《福建剧坛》、《剧讯》、《现代青年》、《现代文艺》等刊物被迫停刊。改进出版社只剩下《改进》和《现代儿童》支撑门面。虽然寒霜遍地,但是进步文化人士和中共地下党员并不为国民党顽固派的高压政策所吓倒。他们总结斗争经验,逐渐从过去轰轰烈烈的文艺宣传,转到扎扎实实的理论研究,开展政治、军事评论和社会科学的宣传,把进步文化活动同不断高涨的民主运动融为一体。以更加深入、更有深度和广度的扎实工作,再次掀起永安进步文化活动的浪潮。后来,文化勇士羊枣来了,马列主义经济学家王亚南来了,一些青年爱国志士和地下共产党员也来了,他们和先来的文化战士联合作战,很快地建立了一批具有战斗力的文化阵地,《建设导报》、《民主报》、东南出版社和省社会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特别活跃,尤其是羊枣主编的《国际时事研究》周刊在福建、在东南、在大后方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们回答了广大群众深为关切的问题:抗战能胜利吗?胜利后的中国前途将是怎么样?国际反法西斯的前途怎么?击败法西斯后的世界前途怎样?他们不但用文字,也用行动作了回答,把永安进步文化活动推向更高层次。
(画面):《建设导报》刊头;社论:《巩固抗战农村基础》;文章:谷斯范:《发扬急公好义的优良传统》;冯玉祥:《打回老家去》(1943年9月1日);王石林:《国际一年》(1944年元旦);谌震像(相片,1985年)。
  (解说):《建设导报》创办于1943年5月,为四开四版三日刊。是刘建绪主闽后为推行“地方自治”而建立的言论阵地。社长谌震,总编辑周左严,编辑为谢怀丹、林子力;李达仁和王石林分别担任主笔和采访部主任。该报基本上为进步文化人士和地下党员所掌握,发行量达3万份。报纸巧妙地通过各种形式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如1943年秋,当共产国际解散,全世界反共叫嚣很凶的时候,该报在1944年元旦发表了王石林的《国际一年》的文章,引用斯大林答记者的谈话,反击了反共叫嚷,澄清了是非,消除了人们的误解和疑虑。由于该报的进步倾向,1944年2月被迫停刊。(画面):《民主报》刊头;颜学回像(1951年相片);社论、评论:羊枣:《只有牺牲才有胜利》(1944年8月13日第二版)、《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1944年8月20日二版);《剧变中的欧洲战局》(1944年9月11日)、《统一——团结——粉碎敌人的攻势》(1944年9月24日);《我们还需要进步》(1945年2月2日)、《民主的旗帜是胜利的旗帜》(1945年2月27日)、《伟大的胜利》(1945年5月5日)、《日本颤栗了!》(1945年6月27日)、《日寇往哪里走?》(1945年5月23日)。
  (解说):《民主报》原为《闽北日报》,1936年创刊于建瓯,1942年1月改为《民主报》,1943年9月迁永安出版。《民主报》总编辑颜学回是国民党内坚持抗日进步的爱国人士,办报态度比较开明,并大量吸收进步文化人士和共产党员为其撰写社论,因而《民主报》成为进步人士掌握的一个重要战斗阵地。《民主报》最大的特色是每天发一社论或评论,特别是羊枣担任主笔以后,社论的战斗力大为增强。(画面):李达仁(李品珍)、赵家欣1992年10月考证《民主报》社论作者的情形(相片)。
  (解说):经当年参加撰写社论的当事人李品珍、赵家欣1992年考证,1944年6月至1945年7月的一年时间中,羊枣为《民主报》撰写的社论和评论就有76篇。李达仁撰写的社论有70篇,他在《我们需要进步》的社论中,揭露国民党统治区域和国民党当局所谓抗日“总动员”的虚伪性,指出“中国仍然没有总动员”,“没有全民抗战”,其原因就在于“政治不够民主”。(画面):《民主报》副刊《新语》刊头画若干;董秋芳像(30年代相片);刘金像(近影);周璧像(40年代);张垣像(40年代);陈耀民像(40年代相片);《新语》文章:《漫谈人生》、《太阳神赞》、《伟大作品的产生问题》、《为女子鸣不平》、《改善囚犯生活》、《路、女人、社会》、《打“落水狗”原来不是痛快事》、《苦难的春天》、《当心汉奸上岸》、《沉默之美》。
  (解说):《民主报》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副刊《新语》办得有声有色。《新语》的主编是鲁迅的学生、左翼作家董秋芳。董秋芳利用《新语》园地,吸收和团结了一大批青年和老作家,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国家民主而呐喊。其中青年作者刘金一人就为《新语》写稿近200篇。更值得一提的是,1944年至1945年间国民党《中央日报》(永安版)连续发表一批诽谤鲁迅、高尔基,大肆攻击进步文化界的反动文章,《新语》同它进行了长达三个月的针锋相对的“论战”。此时,董秋芳任省政府图书馆馆长,利用业务上的方便,通过有些进步人士的私下辗转传递,让一些进步青年能看到某些“禁书”,知道中共中央的政治主张和毛泽东的言论。因此省政府图书馆也成为传播进步文化的阵地。(画面):陈耀民访谈录(福州)。(解说):陈耀民1942年到永安,1943年到省卫生试验所会计室当雇员。1943年至1945年间,常用夏侯、梁楚等笔名,在《新语》及其他报刊上发表进步文章60余篇,“羊枣事件”中被捕入狱,1946年2月出狱。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福州地下市委所属的特别支部书记、总支书记、福州联合小组副书记等职,建国后任福建省卫生局秘书、福建省医科所书记等职。(画面):东南出版社出版的书籍:《天下一家》、《东京归来》封面、封底(相片);郭沫若:《先秦学说述林》、《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夏衍:《水乡吟》;张天翼:《贾宝玉的出家》;王亚南:《社会科学论纲》;茅盾、于潮(乔冠华):《方生末死之间》(均为封面);李达仁像(1953年相片);王石林像(1985年相片)。
  (解说):东南出版社创办于1943年秋,谌震为社长兼发行人;李达仁、李力行、王石林先后任经理,江子豪为董事长。建社之初,以谌震从重庆带回的《天下一家》、《东京归来》、《联合国概观》三本书的纸型开始办社,出版后得到好评。后印行郭沫若的《浮士德》、《先秦学说述林》,夏衍的《水乡吟》,王亚南的《社会科学论纲》,茅盾、于潮的《方生未死之间》等30多种书籍。又接办了《联合周报》,成为传播进步文化的又一个重要阵地。
  (画面):《十日谈》(原刊1—4辑)封面、目录;刊内作品:董秋芳:《向血的现实进军》(第1辑);许天虹:《狂人笔记》(第2辑);徐中玉:《高尔基论批判的现实主义》(第3辑);许杰:《再谈鲁迅的药》(第3辑);王西彦:《刀俎的人们》(第4辑)。
  (解说):《十日谈》旬刊1944年5月创刊于永安,海岑为主编,朱侃、马云为编辑,以《民主报》副刊的名义出版,是一种纯文艺刊物。曾发表过著名作家、理论家、翻译家的作品。
(画面):《联合周报》2卷17期封面;作品:郭沫若:《秦楚之际的儒者》;羊枣:《从斯大林格勒到柏林》;王亚南:《三论战争与社会进步》、《论社会科学的应用》。
  (解说):《联合周报》1944年2月创刊于永安,原由蔡力行主编,后由东南出版社接办。为四开大报,后改16开16页周报,每期登稿3.5万字,每周一期。该报稿件多为名家所撰,倾向进步,观点鲜明,公开抨击当时社会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前方浴血抗战,后方歌舞升平”的现实。
(画面):李品珍(李达仁)访谈录(广州)。
  (解说):李品珍,化名李达仁,笔名史任远,1938年曾任中共湖南宁乡县委书记,1943年10月到永安,任《建设导报》主笔兼东南出版社首任经理。1944年7月入福建省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先后为《民主报》撰写社论近百篇,并协助羊枣编辑《国际时事研究》周刊。“羊枣事件”中被捕入狱。1946年4月释放。出狱后到上海、南京,以“小雅出版社”的名义再版《方生未死之间》等。不久到湖南参加游击队,曾任湘中第一中队、湘中第三支队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建国后先后在衡阳、韶关、广州等铁路部门从事教育工作。(画面):《民意》月刊第一卷第一期封面、目录;作品选录:羊枣:《东线的伟大胜利》(1卷2期);史任远:《论生活态度与民主主义》(1卷4期);王亚南:《民主问题与经济问题》(1卷4期);赵家欣:《论自尊心与民主精神》(1卷5期)、《新闻自由与新闻政策》(2卷2期)。
  (解说):《民意》月刊1944年7月创刊于永安,赵家欣、黄哲真主编,沈炼之、谌震、谢怀丹为编辑。曾发表羊枣、王亚南、李达仁、赵家欣等人士的文章,起到了“导扬真正民意”的作用。(画面):《社会科学》创刊号封面、目录;社会科学研究所全体同仁合影①②《1945年相片》,王亚南像(相片);章振乾像(1985年相片);谢怀丹像(30年代);郑书祥像(1951年);余志宏像(40年代);汪德耀像(近影);作品:王亚南:《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1卷1期)、《混合经济制度论批判》(1卷2、3期);章振乾:《租佃制度原论》(1卷1期);谢怀丹:《国际问题研究方法简论》(1卷1期)。
  (解说):《社会科学》季刊1944年底创刊于永安,著名经济学家王亚南为主编。在王亚南的主持下,省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成为当时宣传马列主义的重要阵地。所创办的《社会科学》季刊先后发表王亚南、郭大力、章振乾、余志宏、郑书祥、张来仪、李达仁、谢怀丹等人学术价值颇高的论文。王亚南在永安一年时间即在各种报刊发表论文近20篇和出版多种专著。(画面):章振乾访谈录(福州)。
  (解说):章振乾早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后赴日本深造。曾任《新福建日报》编辑、《国光日报》总编辑,1938年到永安,任省银行董事会秘书,其间为《老百姓》报发行人。1942年至1944年夏任中山大学经济系教授,1944年下半年再到永安,任福建省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后任研究所所长,在《社会科学》季刊上发表了大量文章,是王亚南的得力助手,同王亚南有深厚的情谊。历任民盟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现为福建省政协常委、民盟福建省委名誉主委。
主持人:在这众多革命知识分子和60余名共产党员荟萃永安,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和进步文化活动的历史激流中,羊枣是最杰出的代表。(画面):羊枣侧面像(特写);羊枣192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时与同学的合影。
  (解说):1923年羊枣以优秀的成绩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1933年经周扬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曾担任“左联”宣传部负责人。(画面):《羊枣政治军事评论选集》及其篇目(其余暂缺)。
  (解说):抗日战争爆发后,羊枣四处奔波,曾在上海、桂林、香港、衡阳等地从事文艺和新闻时事工作,为诸多报刊撰写政治、军事评论,分析抗战形势,坚定而有效地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面面):日军进攻历史影片资料;国民党军湘桂大溃退资料。
  (解说):1944年春,日军进犯湘桂,衡阳告急,羊枣精辟地分析了形势,认为日寇打通粤汉线以后,必将顾此失彼,兵力分散,东南一隅可能出现偏安局面。6月,羊枣毅然决定到福建战时省会永安开辟新的抗日宣传阵地。羊枣到永安后,被福建省主席刘建绪聘为福建省政府参事,福建省研究院聘其为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兼政治研究组组长。1944年7月底,羊枣又被《民主报》总编辑颜学回聘为该报主笔,为该报撰写社论和专论。(画面):《民主报》刊头,羊枣论文若干。
  (解说):1944年8月13日,羊枣即为《民主报》“每周评论”栏撰写了《只有牺牲才有胜利》的长篇论文。该文除热情赞扬衡阳军民坚守孤城45天的爱国牺牲精神之外,也鞭挞了国民党最高当局的消极抵抗政策。8月20日发表了《普遍实现联合作战》一文,8月28日发表了《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一文。该文讴歌了人民力量的伟大,提出了“重建我们的全民抗战问题”,写道:“我们必须把全民抗战真正实现在全民的基础上,必须使每一个民众动员起来,为自己的国家民族和自己本身而战斗”。羊枣大胆地、有力地宣传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全民抗战”路线,使《民主报》的论坛耳目一新。(画面):《民主报》社论若干。
  (解说);1944年9月起,羊枣邀集了在永安的李达仁、赵家欣、叶康参、余志宏、郑书祥、谌震、谢怀丹等人组成社论编写委员会,为《民主报》撰写社论。羊枣本人自1944年7月到1945年7月被捕以前,就为《民主报》撰写论文76篇,12万字。(面面):《国际时事研究》周刊l—39期封面及刊头标题。
  (解说);与此同时,为了扩大宣传阵地,羊枣提出要办一种国际时事刊物,定名为《国际时事研究》。立即得到社科所的王亚南、章振乾和省政府编译室的李由农、赵家欣、谌震、叶康参、钱念文和省政府秘书长、爱国进步人士程星龄的支持,并通过刘建绪的随从秘书谌震请刘建绪题写了刊名,避免了图书杂志审查机关找麻烦。这是羊枣善于做统战工作的一个范例。由于羊枣的周密筹划和辛勤写作,李达仁、谢怀丹的积极配合,一份16开12版的《国际时事研究》周刊即于1944年9月1日问世。该刊由羊枣主编,李达仁、谢怀丹为编辑。第一期即刊登羊枣的两篇论文。《解放浪潮在欧洲》、《罗斯福访问夏威夷后的太平洋战场》。尽管当时永安的物质条件极差,生活十分艰苦,但羊枣鞠躬尽瘁,在为《民主报》撰写社论的同时,为了使《国际时事研究》周刊不脱期,经常从凌晨到夜晚,日写万言。(画面):1945年羊枣在美国新闻处东南分处(永安)时的合影;(其余暂缺)
  (解说):1944年底,美国新闻处东南分处从南平迁往永安,羊枣被美国友人聘为美国新闻处顾问,为国际新闻特辑撰稿。羊枣精通英文,在美新处阅读大量英文资料,为他撰写论文提供了优越条件。他以高度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轴心国与同盟国敌我双方在欧、亚、非各个战场的战略战役态势,用犀利的文笔,作出精辟的论述。(画面):《国际时事研究》论文若干;赵家欣主编的羊枣论文集《太平洋战争新局势》一书及羊枣自序。
  (解说):羊枣撰写的《战神降临敌帝国》、《返回菲律宾》、《决定意义的大海战》、《太平洋战争新局势》、《环绕世界战场》、《历史空前的攻势》、《人类命运在铸造中》等一系列国际军事评论,文思敏捷,观点鲜明,立论正确,预见性强,对战争的全局和每一重大战役都能作出精辟的分析和恰如其分的判断。敌对双方战斗的结果,往往恰如他所分析。读者可以从这些文章中看清战争的现状,也可看到战局的发展前途。(面画);苏军攻克柏林、美苏易北河会师的影片资料;《从柏林到东京》——《最后胜利的日期》(原文特写)。
  (解说):羊枣1945年5月18日发表在《国际时事研究》周刊第35期上的《从柏林到东京》一文中作出了“至多三四个月,日本便可能完全崩溃”的预见。他在详细地、科学地计算了美国和苏联军队东调所需的船只、车辆的数量和时间基础上,预测了对日战争最后胜利的时间,写道:“如果苏联参战,如果美国空军对敌国本部的战略轰炸特别有效,如果我军反攻有力,在总攻发动后或甚至以前,日本都可能投降。”果如羊枣所料,这篇文章发表不到三个月,日本就宣布无条件投降了。人们无不佩服羊枣的准确预见。可是,这时羊枣却已被捕入狱,作了阶下囚。金仲华在1946年2月16日出版的《世界知识》第十三卷第四期上发表的一篇《悼军事评论家羊枣》的文章中,曾作这样的评价:“抗战八年,在出现于报章刊物上的极少数军事评论家中间,羊枣是特殊杰出的一个”, “我们应当把他的军事论文,和美国的麦克斯·威尔纳与伊利奥特少校、英国的佛勒少将与李特尔哈特上尉并列”。 (画面):羊枣的政论文章若干。
  (解说);羊枣不但是一位杰出的军事评论家,也是杰出的政论家。他在《国际时事研究》上发表的《方兴未艾的欧洲政争》、《从莫斯科看欧洲》等一系列政论文章,对当时各国所采取的政治策略的历史背景及现实需要,作出令人信服的分析,教给人们“从两个社会经济体系的对立”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这两个支配历史事件的基本因素分析欧洲和国际政治,引导读者穿过历史的迷雾,去寻求纷繁万端的世界政治军事演变的本质。指出了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不可抗拒的,决定欧洲和世界局势主要不是哪一个强国的军事和外交行为,而是绝大多数的人民;指出民主、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前途。从而,鼓舞人们抗击法西斯侵略和求解放的信心和勇气。 (画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影片资料。
  (解说):《国际时事研究》周刊从1944年9月1日创刊到1945年6月25日止,共出39期,每期2万多宇,其中羊枣论文54篇,40余万字。除此以外,羊枣还分别为《改进》、《新福建》、《联合周报》、《民意》、《东南日报》和《民主报》等多家报刊撰写论文。据不完全统计,羊枣在永安的13个月时间里,发表论文达120多篇,70多万字。羊枣的一枝如椽大笔,为反对国际法西斯,为争取中国抗战的彻底胜利,为坚持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受到广大知识分子和人民的爱戴,但也因此受到国民党顽固派的极端仇视。
发表评论>>
相关阅读:

林洪通编著:永安抗战文化史话:论党对永安抗战文化活动的领导

林洪通   2年前   33986点

林洪通编著:永安抗战文化史话:姚勇来、沈嫄璋政治身份之谜

林洪通   2年前   25178点

林洪通编著:福建抗战省会永安美国新闻处的抗日宣传活动二三事

林洪通   2年前   25230点

林洪通编著:抗战时期我国东南独树一帜的永安《民主报》

林洪通   2年前   29701点

林洪通编著:抗战文化城与“永安大狱”:  电视系列片脚本(文学本)

林洪通   2年前   13313点

林洪通著:《永安抗战文化史话》之《他们无愧为羊枣烈士的后代》

林洪通   2年前   8669点

林洪通编著:抗战时期驰名中外的《国际时事研究》周刊

林洪通   2年前   7892点

林洪通编著《永安抗战史话》之《拜访百岁音乐家缪天瑞先生》

林洪通   2年前   5802点

林洪通:永安抗战文化简介

林洪通   2年前   27637点

《永安抗战文化史话》目录

林洪通   2年前   21962点
加载更多>>
2025 福建·永安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