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同舟十五秋 ——回顾紫云山文学社的岁月(修改稿)

游生忠  2007/7/1 10:50:24  14599点  永安之窗
  1979年,我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文学界也迎来解冻的初春,全国的报刊杂志如雨后的春笋冒出来。我虽然生活在偏远的福建省永安的洪田,但是学校订了很多的报纸和杂志,我作为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青年,由文化上的饥荒和精神上遭受过摧残的茫然境地眼前突然出现了一个百鸟齐鸣、百花争艳的春天,拼命地吸收新鲜空气和甘露、滋养。1983年夏天,我和母亲去广东汕头省亲,看了那里的开放形势,心花怒放,有一种激情在血管里涌动。
  1984年春天,我开始考虑到要创办一个文学刊物。在与洪田文化站取得联系并且争取到公社分管文化的领导伍宗源同意、支持后,我发起了创办《文川》的刊物。于是,我去母校永安二中找高中时的语文老师黄正元,他听了我的办刊意向,十分高兴,表示大力支持,他向我推荐了林积勇、罗银绸、邓丽萍、吴继良、朱光火等校友,并且亲自写信给他们。 当时,我担任责任主编,确定了办刊的宗旨:坚持“双百”方针,立足洪田,面向社会,以发表文学作品为主。我与洪田文化站的王宣娇进行商量,3月3日发出征稿启事和书信,4月收到了不少的稿件。我经过半个多月的编辑,于4月底由文化站的王仙娇同志送到永安城打印,5月5号正式出刊、发行。这是文川流域历史上第一个的刊物,与永安县文联和文化馆联办的《燕江》创刊号几乎同时出刊。刊物上主要的作者是本洪田的,如:苏峰、林积勇、郭厚仁、罗玉风、邓丽萍等,大都是我约的稿件,还有蓝云昌、少木森等十多位文学爱好者的作品。但是,由于学校很快放假了,我因为家里有耕种四亩多的责任田,回家度假和参加双抢去了。
  当8月底回到学校时,我从学校郭厚仁老师那里发现《文川》出了第二期,我的责任主编名字没有了。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保持冷静观望的态度。结果,《文川》停刊了,流产了。当时,我的同学朱昌兴正好来当代课老师,我明白必须要自己办刊,于是与同学商量,然后又找学校郭厚仁等同事,几位老师凑在一起,决定筹办了新的刊物《紫云山》并且成立了文学社。我的意见得到当时中学的张俊豪校长和学校团总支书记廖宜编老师的赞同和支持。我又再一次去母校永安二中拜见黄正元老师,他鼓励我继续努力,只要决心去做,一定会成功的。回来后,我立即又向原来《文川》的作者约稿,得到了他们的支持。这年10月,第一期的《紫云山》(季刊)由我编辑、朱昌兴刻写、郭元斌油印,11月正式出刊了(油印)。这一期栏目有诗歌、春芽(学生作品)、游记、风物窗(民间文学)、评论、名作欣赏(中外精短作品)六个,16开本,24页,共油印60多册。后来的几十期,栏目大同小异,一直采用16开本,页码增加到30页左右。《紫云山》出刊后立即引起了当时(刚刚成立不久)永安文联的重视,我和郭厚仁被邀请去参加市文联的迎接福建省作家团座谈会。从此,开始了参加永安的文学活动。文学社由我负责主持日常的工作,我向市文联的领导周恒玉等汇报了文学社的工作,并且请求他们的支持。从那时,我认识了张如腾、裴耀松、戴中平等人。第二年5月,我的校友(同为老师黄正元老师的学生)洪强发、林国生两人分配到母校洪田中学当教师。他们都爱好文学,很快入文学社队伍,文学社有了新的力量和生机。文学社进行了召开选举大会,产生了新的理事会,我任社长,洪强发任副社长,林国生任秘书长理事若干人。同年9月,热西小学的罗毅雄也加入文学社。1986年2月,文学社出了一期形式作品专辑,共收1985年度学生15篇习作。 1987开始,《紫云山》在永安文联的帮助下,得到了市委宣传部的登记、批准,正式按季刊出版,文学社经过讨论,决定轮流主编。1987年和1988两年,是文学社第一个走红时期,文学社的班子骨干多次到机关单位和几个村筹集活动资金,举办了两期学生征文比赛(与洪田科普协会联办),请永安文学协会领导张如腾、裴耀松开文学讲座,召开年会,还举办了两期有永安城区、厂矿众多文学爱好青年以及新潮等兄弟文学社参加的笔会,小陶的秋月(罗银绸)、朱德忠等也前来参加会议。另外,由罗毅雄主持举办了一期成年人的征文大赛……
  紫云山文学社的创办,不仅引起了永安文化的重视,而且加强了与市内的《君子兰》、《珊瑚》、《枫叶》、《野蔷薇》、《芳草》、《新潮》等兄弟文学社的交流,连远在三明创办《当代农民诗坛报》的高珍华先生也前来联络,互通信息。洪田水泥厂业余文学爱好者积极地参加紫云山文学社的活动,后来自己也办起办起了《紫云》刊物.。从文学社的交流中,我认识了许多永安业余文学朋友的名字,如:赖微(赖世禹)、赖应乾(天雁心)、陈小兵,戴广林、林进喜、徐明贤等等。1987年之后,这些文学朋友都成为永安市文学协会的会员朋友。
  永安当时文学社有十几个,乡村的只有紫云山文学社和清水的野草文学社。紫云山文学社,在当时永安的文学社中也可以算力量较大的一支队伍,郭厚仁、我、洪强发、罗毅雄四人都是永安市文学协会,而且会员也较多。不少的文学社创办不久就解散了,紫云山文学社却因为当地有一批坚强的骨干坚持了下来。
1989年因为北京发生政治风波,文学社被地方政府通知停刊。但是,这一年,在郭厚仁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游生宝组织同学编印了一册《小溪流》。
  但是,1991年,我和洪强发、朱德忠(洪田文化站人员)、邓兴灿经常在一起,又出了《七星草》、《五味子》等小辑。这一时期,洪田煤矿的技术员林远飞和黄坑村的青年女子柯美琴加入文学社参加投稿和活动。后来,又由朱德忠出面与洪田文化站再度结合,改办为《云川》刊,这一年举办了“金秋笔会”。1994年,我在洪强发、朱德忠、郭厚仁、林国生等文友的支持下,又复办《紫云山》。这一年,紫云山文学社正式办理了《福建省社团登记证》,并且刻印了公章,设立了帐号,办公地点,我担任法人代表。1995年后,我的朋友詹有星、张永霞,学生罗旭芳、邓南相继加入文学社。这时开始有每月进行一些作品交流活动 。1997年开始,《紫云山》改为8开小报,每期4版,发表的文学作品有了明显的提高,社会上有一定的反响。受到了三明市文联领导的肯定和表扬。
  但是,因为文学社长期以来没有经费,又没有一个支撑的单位,我自己也觉得没有了信心,在这时候文友洪强发还很有激情,一再鼓励、支持我办下去。他去参加全国文学社会议时,还特地请当时中国作家协会领导陈建功题写了“紫气东来”的题词。1998年主管单位永安民政局整顿社会社团时要求各社团上交五万元活动经费,《燕江》、《燕江诗词》《紫云山》三个地方社团由于无法缴纳经费均被下文撤消。 
  2002年后,洪强发、郭厚仁、林国生、詹有星等相继离开了洪田,文学社再也无力回天了。
  从办《文川》到《紫云山》,十多年始终坚持党的文艺方针,以当地的作者为主,发现和培养了一批青年的业余文学爱好者,广大的师生受到很大影响,也激发了文川河一些老知识分子积极参加到文学社中来,更主要是在文川河流域的百姓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正如当时永安文联秘书长张如腾所说:“《紫云山》是洪田的,也是文川河上所有人的。”当时洪田的业余文学爱好者有四十多人先后参加活动;小陶业余文学爱好者有十几个给《紫云山》投稿,有的多次参加过紫云山文学社的笔会或者年会;永安市内厂矿和城区社会青年也有十几位文学青年给《紫云山》投过稿件,如:童朝雄、艺人、等等。除此,像当时福建省作家张如腾、裴耀松、林茂春,还有在永安文化界有影响的作家协会会员少木森、蓝云昌等,都给《紫云山》寄稿件,表示对文学社的关心和支持。
《紫云山》前后经历了十五个春秋,它充满了坎坷和曲折。她能够坚持十几年,全靠当地有一批真正热心于文学事业的作者,文学社的骨干分子立场坚定,耐得起寂寞,不容易被经济的热潮摇动,又相对集中地住在一起,有一个团结的核心,同时比较注意不断地发展和培养当地的文学爱好者。郭厚仁同志曾经有过一个比喻:“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尽管后来的内外的压力下被迫停刊了。但是,洪田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终于有了第一批的文学拓荒者,揭开了文学事业的第一页。虽然文学社到目前还没有取得很大的成就,期间出过期刊三十期左右,作者在《人民日报》(郭厚仁散文诗)、《福建日报》、《泉州晚报》、《三明日报》(洪强发散文《蛙声如鼓》等)和美国(邓兴灿的散文《母亲》)、台湾的报刊杂志(朱德忠的现代诗歌专栏,共发表20多首)以及文学作品选本发表了不少的作品,数以千计的学生受到了文学的熏陶,不少的学生积极参加了投稿,发表一百多篇作品,这种影响应当有一定深远的。从这里成长起来的业余作家有洪强发、朱德忠、郭厚仁、罗毅雄、詹有星等人,他们中有的已经成为省作家,有的是地、市级文学协会会员,其中洪强发的创作最旺盛,不但作品多产,而且先后出版了散文《云室清煮》和《 轻松作文》两本著作,郭厚仁同志出版了诗集《 无求居草》,罗玉风先生自筹资金印刷了近体诗集《珠圆拾遗》,詹有星从参加文学社后创作作品日丰,在《永安报》、《三明日报》频频发表,而且走向全国。在十多年的办社、办刊的无形促进下,我自己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创作了几十万文字作品,先后编辑、打印了民间文学作品《文川河的传说》和《苦楝飘香》、《洪田赋》《山村扎记》三本散文专集,还有现代诗集《回来吧,姑娘》,出版了诗词集《立雪庐吟草选》;在《文学报》、(散文《苦楝飘香》等)《江南诗词》、《福建文化报》、《联合文艺》、《中华诗词》、《槐阴文学》等发表了几百篇首作品。  
去年,洪顺发在《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一起包水饺的日子》,回忆了当年紫云山文学社几位经常在一起生活的情景,写得很有情趣。他是文学社主要的领导之一,也是很讲友情的人,文学社的一些重要问题,主要是由我和他商量然后提交大家讨论、决定的。文学社是一个集体,我只不过是一位主持者,做好社员们的沟通加强联系是我工作的重要部分,每周都要到洪强发、郭厚仁、林国生几位文友的房间走一走,坐谈交流意见或者生活情况。在文学社里最坦诚而又能够出谋划策的,便是他和朱德忠两位。我们三人晚间经常在一起,有时单单喝茶,有时买两瓶白酒、一两斤花生,用开水泡榨菜汤,三人能够喝两三碗汤,而且醋常常也一瓶甚至更多。我们边吃边聊天,常常聊到深夜。1995年认识了詹有星之后,我在学校工作的每傍晚几乎都和他去散步,两人达到无所不谈的地步,有时也在他粮站的宿舍共宿。周末回家,我白天下地干活,傍晚或者晚间就与自己同乡的老诗友罗玉风(1978年认识,他比我大49岁)坐谈,好多回交谈到晚了,就和他抵足而眠。假日,我还几次抽空去小陶看望我的老师黄正元以及秋月等文友。那些岁月里,文友们心灵都很纯真,大家很团结,也讲友情,生活充满阳光和诗情,有许多值得回忆的生活。后来,我写了不少这些生活方面的诗歌和文章。
  二十多时光转眼过去了,当年与文友们共同耕耘的艰难历程,令我们一生的回味。我们这些从紫云山文学社滚打出来的文朋诗友们相互之间结下了深刻的友谊,终身难忘。紫云山文学社的创办,终于使洪田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开拓出了一片文学天地,产生了一批小作家群。


注:欢迎紫云山文学社旧友和有过交流的个人以及兄弟文学社团的朋友撰写有关材料,也欢迎到过洪田工作的同志写有关洪田工作、生活的回忆作品,本人专门收集着方面的材料。
电子信箱:ysz-2006@163.com 
常用博客http://lxlwj.blogms.com


  2007、7、3修改

发表评论>>
相关阅读:

朱竟国画作品白描荷花在美国展出

朱竟   13年前   13495点

朱竟国画

朱竟   14年前   20550点

吴启华书画艺术作品选

15年前   15377点

刘欣油画作品

冰火   16年前   21369点

高永华篆刻作品

高永华   16年前   15194点

“ 武德第”记

游生忠   17年前   11686点

燕   西(现代诗)

游生忠   17年前   11321点

薛学帮书法作品选

薛学帮   18年前   14157点

雨中游古竹下坂大厝

游生忠   17年前   13939点

永安文庙记

游生忠   17年前   16220点
加载更多>>
2024 福建·永安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