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一位将军,一位身经百战的老红军,给永安市委,永安人民,永安党史办写来了热情洋溢、充满爱心的信件。今天,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之际,重读这封信,倍感亲切,并受到极大的鼓舞和鞭策。(见照片)这位将军就是在1934年4月永安县城第一次解放时,参加攻城战斗,一举夺取永安县城立下不朽功勋的原中国工农红军福建军区独立第九团政治处组织干事王直同志。
笔者曾于1989年拜访过王直将军,得到他的热情接待,并提供了不少宝贵资料。后来由永安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成了一本内部出版的资料书,叫做《燕江红旗》,寄给他审阅,他收到这本资料书以后,于1991年3月26日来信说:“我收到你们寄来的《燕江红旗》,我从头到尾都看了。我认为,出版这本书非常好,对永安市研究学习党史有很大价值。你们收集那么多资料,是不容易的,市委的支持,你们的努力,终于出版了这本好书。我相信,这本书对永安人民了解革命史,对年青一代的传统教育会起到重大作用的。”后来《燕江红旗》一书经充实内容后,由厦门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王直将军亲自为该书作序。这位当年曾任永安县革命委员会领导成员,现已90高龄的老将军,依然那么康健,那么深情,我们为这位将军对永安人民立下的功绩和对永安人民深情厚谊所感动。我们向王直将军和所有的人民子弟兵表示深切问候和崇高敬意。
当年王直将军所在的红军独立第九团,在永安地区立下了丰功伟绩,为永安的第一次解放作出过卓著贡献,为闽西地区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同时也取得不可磨灭的功绩。现根据王直、李德安、方方、罗桂华、张启标等当年红九团的指挥员和战斗员所提供的资料,简述一下红九团在永安地区的战斗业绩:
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九团(简称“红九团”)成立于1932年10月,最初由汀连独立营和上杭、连城的二个新兵连在新泉的矶头扩编而成,全称是“福建军区红军独立第九团”。它由上杭、长汀、连城等地的闽西子弟兵组成,吴胜任团长,罗桂华、陈仁先后任政委。组建后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红九团同军阀卢新铭残部马鸿兴、易启基所属两个团,以及华仰侨、周焕文的民团,汤鹤鸣、罗藻的土匪、大刀会等反动武装作战数十次,曾重创区寿年部,并配合东方军取得朋口、连城等运动战的胜利。该团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与力量悬殊的国民党军队和地方反动武装展开了英勇斗争,克敌制胜,不断地巩固和壮大自己,成为一支活跃在这一地区的纪律严明的人民军队。到1934年3月,红九团已发展到1200余人。1934年3月26日,红九团在团长吴胜、政委罗桂华的指挥下,智取宁洋县城,歼敌500余人,军威大震。1934年4月下旬,中革军委派方方接任红九团政委并兼任军政委员会主席时,率福建军区第二分区部分武装和宁化红军独立营300多人充实红九团,全团增加到1500多人,由中革军委直接领导。为当年很有战斗力的一支红军部队。
1933年9月,红九团打下连城县城以后,马不停蹄,向东扩展,直逼永安,于10月第一次攻打永安县城,但这次攻城失利。这时,红九团侦察到驻守永安的部队是国民党军阀卢兴邦五十二师的一个营兵力,及永安县保安团,总共不上千余人。在这种情况下,红九团决定攻打永安城。但不料敌人探明红军只有一个团兵力,于是城门紧闭,固守城池。他们凭借沿着山势的凹峻地形和沿溪筑起的坚固城墙(城墙有两丈多高,一丈多厚,是一座高大的坚固的古城堡),和城墙四周及城楼所构筑的坚固工事和各种战斗设施进行顽抗。这时红九团只有二个营,由一个营担任主攻,难于进击。当年参加攻城战斗的李德安同志在《回忆红九团》一书中写道:“城门刚刚关闭,我们红九团的队伍就赶到了。我们二个营(一营和二营),二营是主攻。那时城里有个唐王庙,在靠城墙边上。再出来有个宝塔山(南塔),那是印象比较深的。宝塔山上敌人还放了一个排在那里,实际上那个排只有二个班,被我们消灭了。我们一营在外围,负责打掩护,二营架梯登城,因敌有准备,一登城墙就被发现。二营有一个数十人的突击队,虽在我一营重机枪的掩护下,登上了城楼,但很快受到敌人阻拦,然后展开了肉搏战。敌人全力以赴,对付我们二营登上城楼的突击队。后续部队数次架梯登城都受挫,所以攻城战斗只好停下来,这次攻城没有成功。突击队数十人也牺牲了。我们攻城不下,打到下午,只好撤出战斗,由永安城西退出,往洪田、小陶、西洋一带休整、训练,总结攻城失败的经验教训;同时发动群众,宣传群众打土豪,扩大红军,等待机会,准备再战永安城。”
为了打破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反革命“围剿”,苏区中央局接受毛泽东等同志的建议,在敌堡垒区外开辟新区,决定红军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相机打击敌人。永安是当年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东线门户,是中央苏区边缘的重要游击区。因此,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团(简称“红七军团”)决定攻占永安县城。红七军团于1933年7月在闽赣革命根据地内组建,10月28日正式成立。12月,红七军团在泰宁整编,由寻淮洲任军团长,乐少华任军团政委,粟裕任参谋长,刘英任政治部主任。军团下辖十九、二十、三十四3个师。红七军团政治军事素质较高,自1934年1月以来,曾协同红三军团攻克沙县,占领尤溪,战果卓著。这次为了攻占永安,军团各部队以一昼夜步行二百里的速度,经胡坊、安砂、岩前、新桥等地抄小路直逼永安。这时,红九团活跃的连城、宁洋、永安边界地区发动群众打土豪、灭团匪等工作。1934年春末夏初,红九团接到红七团的通知,要他们配合攻打永安城。攻占永安,对于钳制敌人对苏区的进攻,坚持敌后游击战争,打开敌后斗争的新局面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红九团的指战员们对上一次攻打永安城失败本就耿耿于怀,这次决定再次攻打永安城,不禁个个欢声雀跃,摩拳擦掌。成为攻占永安县城的另一支主力部队。他们经过一番准备之后,急急向永安进发,
永安,城墙坚固,堡垒林立,易守难攻。英勇善战的红军战士,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红七军团根据侦察部队对永安城内外的地形地物、兵力部署、工事构筑等情况,经过周密调查所获得的确实情报,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后,制定了作战方案:决定先消灭外围之敌,继而围城打援;对县城则采取强攻与偷袭相结合的办法,夺取城池。4月8日,红九团经西洋抵达永安城南,与红十九师部队会合。至此,红军在永安城周围,形成一个声势浩大的包围圈,守敌如瓮中之鳖。被包围在永安城内的敌人是卢兴邦五十二师一一九团和永安县保安团近2000人。
面对着红军重兵压境,胆战心惊的敌守城部队以破坏西门翔燕桥来阻止红军的进攻。同时,放火焚烧了城墙外围大片民房,致使480多户共3000多居民无家可归。红七军团从容对付战局,一面部署红九团进行南塔攻坚战,一面部署红十九师工兵连加紧攻坚准备和施行坑道作业,以便炸毁城墙,打开突破口。
红九团一营二连配合红十九师直工兵连实施坑道作业。根据主攻部队选择突破口的要求,确定在城北门外距城墙七八十米处的群众家中打开掘进口,向城墙脚下掘进。挖掘坑道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坑道防护层约3米左右,坑道宽约1.2至l.3米,高约1.3至1.4米。战士们在地道里操作要弯腰屈背,只能容纳一二人操作,所用的工具是老百姓的锄头、镢子,锯成短柄后,一锄一锄地往里掘进。由于坑道里空气不通,时间长了就闷得难受,所以每人只能轮流挖二三十分钟,其他人排着长队在后面运土。遇到烂泥地段,边挖边渗出水来。每进半米,洞壁两边和头顶都得用门板等支撑着,预防塌方。坑道掘进中,曾二次挖到老百姓的粪坑,粪便流入坑道,又脏又臭。几位体弱的同志当场因沼气中毒昏迷过去,经及时抢救而脱险。挖了二三天后,每位战士身上的皮肤都长了许多疖子,有的化脓成疮。但红军战士们齐心协力,排除种种困难,坑道作业掘进速度越来越快。这一行动是敌人万万没有预料到的。
4月14日,红九团奉命攻占南塔高地。守敌足有一个加强连占据七层南塔天然工事,拼命顽抗。王直将军在他的回忆录《胜利的旗帜插上永安城》一文中说:“当时南塔有一个加强连的敌人固守,工事比较坚固,敌人还利用七层宝塔作制高点,塔上住有一个班,配有一挺机枪。我一营部队克服种种困难,发挥我军近战夜战的特长,沿着宝塔山下一条山沟接近敌人。一营三连在副连长杨海平同志的指挥下,迅速占领了南塔的后面,把敌人2个班全部消灭后,占据了左侧地形和工事;随后,沿着敌人挖的战壕,扩大战果。一连从塔的右侧攻上山,将敌突出部一个班歼灭了,这样就形成了对敌人核心阵地的包围。”然而,南塔内的敌人,却因我军难于接近而不易歼灭。红九团团长吴胜亲临一营指挥所,重新布置攻击力量,令三连副连长带一个班,迅速绕过敌人的火力封锁线,向敌工事中的机枪眼投掷了二颗手榴弹,拔掉了塔外敌人一个机枪火力点,随即冲进南塔守敌连指挥所,打死了敌连长,使敌军一时失去指挥而慌乱。紧接着红军战士开展了对塔上敌人的政治攻势。一营张教导员在对捉来的俘虏做了一番政治思想工作后,让俘虏对塔上守敌喊话,劝其投降。不久,塔上守敌停止了射击,缴械投降。4月15日凌晨四半点钟,南塔守敌的一个加强连,除一个班跑到城里以外,其余全部被消灭。至此,永安城南重要制高点南塔山已控制在红军手中。红九团一营坚守南塔,居高临下,可以随时用火力射击城内之敌。15日,永安城墙外围的敌人已全部消灭,只剩下城墙内的孤立无援之敌。
4月17日晚上10点钟,挖掘坑道作业的部队,经过6天6夜的艰苦奋战,已将坑道挖到了北门的城墙脚下。这时从贡川提供并运来的2000多斤炸药(黑硝)由十九师工兵连装进了早已准备好的二具棺材里,用铁丝捆紧,顺着坑道推进到城墙中心,然后用打通的竹子装进火药,一根一根接好,送进坑道,作为导火索接到棺材内,等待爆破。
担任主攻的红十九师,精心挑选出具有丰富战斗经验的骨干150余人,组成攻城突击队,每人配备一把锋利的大刀,一支驳壳枪,四枚手榴弹。突击队员们个个精神饱满,情绪高昂,早已按捺不住杀敌立功的激情。他们每个班还准备了一架云梯,打算万一爆破失效就登城强攻。他们找好自己攻击时的前进路线,严阵以待。其他各路攻城部队也于星夜进入阵地,准备攻城。
1934年4月18日凌晨5点钟,解放永安县城的总攻开始了。坑道边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过后,传来了十九师师首长“点火”的命令,随即三颗红色信号弹划破长空,伴随着地面上一阵剧烈震动, “轰隆”一声巨响,“棺材炮”开了花,烟雾、火光腾空而起,坚固的古城墙被炸开一道十多米长的大口子。冲锋号声、冲杀声、枪弹声大作。红军突击队员们穿过硝烟弥漫的突破口杀进城去,后续部队象洪水决堤似地冲杀进城。敌封锁北城门的四挺重机枪射手,都被“棺材炮”震昏了,等他们清醒过来时,红军战士已持明晃晃的大刀出现在他们面前,他们只好乖乖投降。然而,自始至终坚持开挖坑道的工兵排长,点火引爆以后却在坑道旁壮烈牺牲。红九团一营战士紧跟十九师突击队,从缺口处冲进城去,很快就控制了一些制高点。
与此同时,分布在城东、西、南各门的红军指战员,也奋力登梯攻城,在各处城墙上及其周围与敌人激战。由于北门已攻破.在城墙内外的一片冲杀声中,敌人乱作一团,首尾不能相顾,几乎失去了抵抗能力。经红军战士猛烈巷战和分割包围,纷纷缴械投降。战斗到上午九时许,城内各处敌军已基本消灭,只是山边街基督教堂山头上还有一股敌人,依附坚固工事,居高临下顽抗。我红军战士一面进行强大的火力压制,一面开展政治攻势,瓦解敌人。经过一番较量,敌人终于向红军缴枪投降。下午一时许,攻城战斗已全面胜利结束,胜利的红旗第一次插上了永安城头。
这次解放永安县城的战斗,共消灭、俘虏敌五十二师—一九团、敌保安团和县警察局保安队1000余人,其中俘虏了敌五十二师一一九团团长、保安团副团长,以及永安县县长林家木和其他重要军政头目30余人。缴获步枪900余枝,驳壳枪32枝,手枪13枝,花机关枪7挺,轻、重机枪22挺,炮7门,子弹10余万发,炮弹100余发,无线电手摇发报机2台,收报机3台,以及其他一大批军用物品。
这次解放永安县城的胜利,是第五次反“围剿”战斗中,我中央红军东线行动的重大胜利。对于配合中央苏区军民反对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打开敌后游击战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红九团接防永安后,把缴获和筹集的大量粮食、食盐、弹药、布匹、药品和钢材等物资派部队运回长汀和瑞金。
恰在这时,中革军委委派的红九团新任政委方方,在参加中革军委瑞金军事会议并接受新任务以后急忙来到永安。后来他在《向永安进发》的回忆录中写道:“上午开会有朱总司令、周恩来同志、刘伯承同志、贺昌同志。他们指出:为着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围剿’,中央军委决定派几个独立团到敌人后方去发展游击战争。随后对我说:‘你的任务是带着红九团到永安,和七军团接防,然后在这一带发展游击战争,破坏敌人漳宁筑路计划,最后向泉州推进。在你的右侧翼漳龙公路一线尚有独八团和你呼应行动’。”这样,红七军团奉命撤往苏区,红九团接受了守城任务。方方带领红九团指战员发扬连续作战精神,立即广泛发动群众,投入紧张的打土豪、分资产的斗争和筹建永安县革命委员会等工作。在召开了数次群众大会之后,5月1日,红九团政治部在永安城内大操场上召开了有数千人参加的纪念“国际劳动节”大会。会上.方方庄严宣布永安县革命委员会成立。永安县革命委员会主任由方方担任。成员有王直、张花楠、林开凤、马占山、钱芳、祝莲英等十多人,还吸收了永安当地的魏林文、杨礼彬、詹锦长、李成拱、魏细陶、韩石武、曾招生、沈锦文等人参加革命委员会的领导工作和实际工作。
但是,由于临时中央“左”倾错误路线的危害,中央苏区反“围剿”作战节节失利,北线战局十分危急,苏区地域日益缩小,而敌东路军四个纵队亦步步进逼。红九团奉命于5月9日撤出永安。5月10日,敌东路军第九纵队五十二师进行了猖狂反扑,占领了永安城。刚刚建立的红色政权遭到严重破坏,革命群众被捕40余人。难民委员会主任曾招生、工会组织委员罗正贤、财政委员徐有道、红军工作队队长刘家声等七位同志惨遭杀害,城内一切革命组织均遭破坏。但是,永安县城第一次解放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它给永安的历史记下了光辉的一页。
红九团撤出永安以后,按照中革军委的指示,开赴至永安、连城、宁洋、漳平、龙岩县边境地区开展游击战争。首先袭击了连城姑田的华仰桥民团,随即又扫荡了连城的赖源,宁洋的大吴地,永安的西洋、林田、苦竹、大陶、小陶等地反动武装,并在活动区域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红色政权。随后就在宁洋县的沙田建立了以方方为主席的岩连宁边区革命委员会,就建立了以龙岩的成达社、陈东坑、流水,连城的百池塘、芹菜洋,宁洋的邹家山、凤村等为中心,纵横300 余里、人口约5 万的游击根据地,为坚持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红九团为永安人民、福建人民立不了丰功伟绩和付出的巨大牺牲,永远为后人所景仰。今天,我们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就是要继承和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弘扬红军精神,为经济建设作贡献。王直将军在1993年6月为《燕江红旗》一书所写的序言中指出:“永安不仅是第五次反‘围剿’的战略重地,也是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县份之一。回忆60年前革命斗争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如果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和帮助,我们就不能生存。没有过去的革命斗争,就没有美好的今天。”
2007.7.25草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