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欣对永安历史著述的期望

林洪通  2008/2/5 18:08:03  20766点  永安之窗
  1992年,我在担任中共永安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期间,曾主编《羊枣事件》一书。其间,有一篇《杨潮案件的前前后后》的文章,引起我的高度兴趣。因为该文曾于八十年代在某全国性大报上发表过,且撰稿人是1923年即由瞿秋白介绍入党、参加过北伐战争的革命老前辈、著述颇丰的历史学家、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胡允恭同志。他的这篇文章本应收入《羊枣事件》一书。然而,我放弃了。原因是,该文矛盾甚多,与其他当事者的回忆格格不入,有严重失实之嫌。于是,我把该文寄给部分当事老同志审阅。果然,有李品珍、王一帆、赵家欣等同志回信作出强烈反映,一致认为该文严重失实,不宜收入。
  随着岁月的流逝,有关当事老同志已相继谢世,胡允恭同志亦已于1991年6月逝世。为了让后人进一步了解历史真象,澄清史实,我越发觉得有必要将当事人的意见公诸于众。不然,这样的孤信,可能会被时间的长河所湮没。李品珍、王一帆多年前给我的来信已于2006年7月和2007年10月由我写成了《从两封信看李品珍对永安历史的负责精神》和《王一帆对永安厉史著述的期望》二文予以公开,现将赵家欣1993年3月6日给我们的来信所提供的意见也公诸于众,以便留给研究永安抗战进步文化史的人们参考。赵家欣1992年9月6日来信的有关内容如下:
  来函并胡允恭文章收到。“羊枣事件”发生时,胡不在永安,文章内容,特别是第一部分与事实很多出入。试举几例:
  1、“刘建绪经过桂林,认识了杨潮。”杨潮如在桂林,就不会到福建来了。
  2、“杨潮是征得了组织同意来到永安”,当时杨与党组织失去联系。
  3、“他编辑《国际战争研究周刊》”,连刊名也没写清楚。
  4、“正值此时,兰德聘请杨潮任新闻处顾问”,《国际时事研究》是在进美新处后创刊,而不是因杨潮写出好文章才受聘的。
  5、“杨潮在福建越来越红,又是年青人。”当时杨潮已过不或之年,不能说是年青人,而“越来越红”与上面的“大红人”,用词不当。
  6、“他们派了一个伪装进步的中统特务,主动和杨潮接近,掌握杨的动向。”此人是谁?所有在永安的同志均未提到,远在福安的胡何以知道?
  7、“他们精心策划后,要兰德出面……美国也帮他们报道。”似是兰德与国民党同谋,而且知道杨潮是中共党员,是否事实?
  8、周璧夫妇,“刚从新四军退回,来到永安,携有从新四军中来的证明文件。”纯属猜测之词。“”
  9、“杨潮、谌震等人组织东南出版社,星龄被推选为该社社长。”东南出版社社长是谌震而不是程星龄。  
  10、“周璧被捕后,在酷刑下,什么都招认了。”周璧有否受酷刑,应实事求是,周璧自己也没这样认为。
  11、“杨潮的姐姐杨刚”,杨刚是杨潮的六妹,尽人皆知,而且新增篇章中,有杨刚的《哭四哥》(诗)。这类事例,还有不少,与其他纪念文章互有矛盾,是否采用,请慎重考虑。
  至于第二部分、第三部分,是否真实,我不清楚,提不出意见。
  此书既公开发行,对所有文章,务请核实处理,以免和电视剧《羊枣之狱》一样,闹出笑话。
  从以上的来信中不难看出,赵家欣同志对待永安抗战进步文化历史是何等的严肃认真,何等的负责精神!这是我们后人学习的榜样。我以为,胡写此文历述永安往事,追思战死之文化界亡友,精神可嘉。但因其非亲身经历,其时他又不在永安,而在远离永安的福安,在当时交通、通讯条件十分不便的情况下,掌握情况不易,加之,又是事件发生三十多年后所作的追忆,故所写文章失实颇多也在所难免。只是出于一位历史学家的职业灵感,而写了这篇文章。我以为也不必对他求全责备,但澄清史实是必要的。
  (2007年12月31日草于上海)
发表评论>>
相关阅读:

历史课丰富了我的知识

廖燕清   11年前   13059点

永安解放史话(下篇)

林洪通   12年前   22028点

致众友人

林洪通   14年前   12102点

永安解放史话

林洪通   14年前   19007点

赵家欣老人的走笔人生(二)

林洪通   15年前   14804点

赵家欣老人的走笔人生(三)

林洪通   15年前   19112点

赵家欣老人的走笔人生(四)

林洪通   15年前   14474点

赵家欣老人的走笔人生(一)

林洪通   15年前   15221点

2007年4月谌震致林洪通信

谌震   16年前   14340点

李品珍致林洪通信

李品珍   17年前   15026点
加载更多>>
2024 福建·永安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