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甘乳岩,小时候常听讲的是两个故事传说。一个是“天台降梦”,说的是甘乳岩有个天台(巨石平台),你躺在那儿过夜,就会有神仙来“降梦”。醒来后,这梦就会很快变为现实。自然,那只是温饱之梦,不是梦见自已做皇后当驸马什么的。另一个是“出米岩”:凡有人求米,岩隙出米一筒,一财主贪心,嫌米出得慢又少,嘱仆人将其凿大,结果粒米不出。这同样是温饱型的故事, 同时鞭挞了贪婪之心。后来还在多个地方听说当地有出米岩,可见温饱是贫苦农民千篇一律的愿望。一筒米,仅是温饱的低级形式:糊口。
上世纪60年代初在福州读时游了西湖和鼓山,文革初游了井岗山和颐和园。八十年代初游了桃源洞,之后才游甘乳岩,才游闻其名近30年的、离老家不到两公里的甘乳岩!这两公里走了30余年!我是舍近求远或好高骛远吗?不尽然,以前甘乳岩名气不够大。我游甘乳岩,是受了点著名诗人蔡其矫诗影响的。蔡在1974年游甘乳岩写下120行长诗《地下瀑布》,我在大型文学期刊《长江》上读到这首诗。
一座青山其貌平平。入内,竟是一个大石厅,长50米、宽23米、高14米,俨然一个大礼堂!家里地板到天花板才2.9米,这里高14米,差不多5倍。在家里感到自己伟大,在这里感到自己渺小。鼓山的十八洞是赫赫有名的,但不见甘乳岩洞厅这么豪华的“装修”:四壁布满种种动物的雕塑,莹洁的石凌花闪烁如繁星,还有石钟、石鼓……
洞厅一侧有个出口,七曲石阶蜿蜒而上,顶上一座二层塔式楼庙,建于明正德二年。据《嘉靖延平府志》记载,甘乳岩最早的建筑始建于宋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洞厅西侧有个入口,通地下的地下(下层溶洞),那儿叫“下界”。下界很大,长1.5公里,石厅就有16个,到处是美景、奇景:鹰嘴石、飞马、玉观音、火珊瑚、雪山、大榕树……许多地方“天空”钟乳密布,滴乳为雨。“地面”则石笋如雨后春笋茁壮、密集。一片石柱林更令人感动,钟乳和石笋千万年相思相望,以最大耐心慢慢接近,有的已初吻,有的已拥抱成一体——顶天立地的石柱。最生动的还是水,流成河,长达1.5公里。地下有河即奇观,偏还大跌乱跌出更奇的地下瀑布,且至七跌之多,令人觉得仿佛快跌到地心。
甘乳岩出口多达三处(入口不算在内),有“狡兔三窟”的味道。其一是逆地下河而上,览尽七道瀑布,到达山背而出;其二是顺流而下,从山脚钻出;其三是从一个洞厅“五通间”出。我喜欢从山脚出,裸脚浴甘乳,一路随波逐流、点头哈腰,别有一番情趣。
游了甘乳岩,传说中的出米岩是看到了,天台则尚不知在何处。我迟游甘乳岩除因其知名度不够之外,或因我年轻而一意以为“外面的世界更精彩”。郑辛遥有一幅漫画,画的是一个旅人风尘仆仆地回来,一进家门,老婆、孩子和小狗就都老鹰展翅一样张开双臂,向他“飞”了过去。旁边的文字是:一个人为了寻求他所需要的东西,走遍了全世界,回到家里,他找到了。我游甘乳岩就有这种感觉。
知名度跟地理位置很有关系。甘乳岩本在郊区,离城不到5公里,现在离城50公里了。这不是说甘乳岩可以搬迁。甘乳岩原属宁洋,离县城近。《辞海》:“宁洋:旧县名。在福建省中部偏南。1956年撤销,划归龙岩、漳平、永安。”甘乳岩就归了永安,离县城远。假如宁洋县尚存,甘乳岩近在城郊,游人肯定甚众,为其吹捧的名人也多,其知名度自然更大。如今,也好,游了甘乳岩,再到附近的旧县城去看看,考察考察那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宁洋县是如何兴亡的。
导游小姐介召说,甘乳岩附近还有几个溶洞可开发。我从那片石柱林想到:若人类早在千万年前开发了甘乳岩,这人摸一下钟乳头,那人摸一下石笋尖,钟乳石与石笋永远也不能结合,野蛮游客将乳头、笋尖敲回去“收藏”更是大破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开发就是破坏。所以那些处女溶洞不要去动为好,留点东西给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