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汽船,真正意义的游葛里就开始了。自然先游栟榈潭。与潭上鸥鸟共舞,观岸边的奇岩怪石乃至石上的题刻。摩崖石刻最吸引人的是大石屏上的“乾坤清气”四个大字,每字大约长2.2米、宽1.8米,为永安第一个县令李如鸿题刻于1450年, 是为纪念一位清官的, 这位清官在此翻船羁难。近在眼前,姐妹岩眉目更清楚了。最让人惊奇的是天柱峰,由于距离与角度问题,平时所见似乎跟后面的大山是连体的,近于浮雕。现船近天柱峰,稍移即有视角大变异。到了侧面,看到了它的背面——原来背面无所倚,原来背后空荡荡!天柱峰跟后面的大山决裂是彻底的,还拉大距离。峰上有石刻“凌霄劈秀”四个大字,这一“劈”,还不是直劈,而是向其脚下斜劈,因此天柱峰上大下小,险得像个旋转的木陀螺,难怪能引起徐霞客的注意,在其游记里写上一大段,结尾是:“中一峰劈削到底或大书其上曰凌霄。”
登岸入修竹湾。修竹湾是明天启年间开辟的,第一印象是小径两边长满了种类繁多的竹子:毛竹、刚竹、董竹、慈竹、淡竹、方竹……这里,有我最感亲切的一种竹杆和一种竹叶。一种竹长得密不透风,其杆挤挤挨挨,节距很大,粗细如笔杆——那就是做笔秆用的竹杆。若将这些竹杆都做成毛笔,当可写尽天下文章。一种竹子的叶子特别大,阔赛手掌,长如手臂。小时候常在端午节看母亲用它裹粽子,后来懂得它跟屈原有关,跟爱国有关,跟诗歌有关。眼前这密密层层、无穷无尽的大竹叶,可以包装多少端午节、多少诗歌和多少爱国情思?
修竹湾环境清幽,确也引来了无数文人骚客在这里吟诗、著文、作画,他们留下的摩崖石刻就有约20处:“连壁”、“竹石清晤”、“蕉涧”、“欲碍冠”、“钥径”(一首五律,写如同开启山门钥匙的石径)、“倩爽”(意为“借凉”)……值得特别一提的有几处。“吾不饮”:刻于井口外壁,或从侧面说明这里茂林修竹,乃清凉之地,虽然登山,亦汗不出、口不干;或跟你开个玩笑,让你在挡不住的诱惑面前犹豫那么一阵子。“香泉”和“鸣玉”:二处清泉,皆为自崖顶跌落、背后无所依的悬泉,前者一根线,后者一串珠。还有一处清泉,或因是飞泻而下,有点撒野,文人嫌其粗俗而未为之名,我以为不公。葛里水丰,山下有栟榈潭,山上有如上三泉(前方尚有“九姑泉”),虽无仙(马氏真仙在隔河隔山的百丈岩),但有水亦灵,常谓“水灵灵”。“石头城”:刻于二处,一处城门,一处城内崖壁。石头城是个丹霞大洞穴,前有长50余米城墙围护,石壁上还有“悠然见南山”、“紫云低”等石刻。城墙外忘忧草和石蒜花灿如彩霞,旧城新花,相映成趣,还有罗汉竹青青。“箇中居”:一个小巧玲珑的石洞。“箇”,即“个”。“箇中”是“这里面”的意思。“请,这里面住!”亦可土土解释为“一个人住在里面”。洞顶穹隆,像倒置的大锅;洞底就是一口大铁锅,圆整平滑如锅,连大小都如锅,访佛人工而为,乃大自然创作的小品、极品。
来到禅顿庵旧址,唯有断壁残垣可怀古了,建于明代,占地约2000平方米,曾经香火旺盛。路边临江一侧有一尊大岩石拱起,上平;登此,视野顿然宽阔,栟榈潭、桃源洞都在望中。岩石已裸露,不知是谁将草木之根叶编织成的厚达10多厘米的“地毯”卷向一边。我在岩面上寻寻觅觅,终于惊喜地发现了一处人工痕迹:一个四方的很齐整的凹陷,显然是用利器开凿出来的。这是做什么用的呢?是亭柱插足处?亭柱的脚是方的吗?这里是应该有一座“望江亭”的。
过了修竹湾,陡然出现一个草甸。草甸很大,在这边山脚和那边山脚之间,横向看觉得远。草甸平展如湖,因在巍峨险峻的两山之间,更显得平和,如两次战斗中间的一段休整。色彩是斑斓的,红红黄黄白白地点缀着无数不知名的野花。草密集几无隙,深厚一米余,推一推,便有点荡漾。我真不想走了,真想躺上去。但想起那边赫赫有名的大峡谷、走马岩、九姑泉等景点,我就决计重新攀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