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游  吉  山

张如腾  2004/2/4  13724点  永安之窗
  游吉山去!五六人,由我带队。早安排好,午餐在宝应寺吃斋。车到宝应寺,下车入寺,喝杯茶,转身就走向下吉山,大家都很熟悉了,不必寒暄之类的繁文缛节。

  主游:村尾河对面较偏僻处的“翠园”书斋。此书斋由吉山人刘奇才建于清顺治年间,吉山人刘元晖考中进士后重修。占地891平方米,前有月芽型荷花池塘、曲径回廊,屋内雕梁画栋,屋后有建书斋时种植的柏树、罗汉松、铁树等古树。走进这里,仿佛走进苏州园林。这里曾是省卫生防疫大队所在。然而由于偏僻了些(僻静才适宜读书),有二三人没去过,我去过,但很想再看一次。

  路即很美,镶嵌在青山绿水间,右贴青山,左贴绿水。水那边是植被覆盖的绿色河滩,很开阔,因那边的山很远,很淡,望着开阔的河滩,心情也因无阻挡而舒畅。有太阳,也有云,也有风,又热又凉,有滋有味。入村,走到哪里算哪里,自然没按游览线路。遇一家庭做酒的小作坊,正榨酒(让酒与其糟分离),不禁驻足,入内。看着,看着,就想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候人们爱看什么呢?大工厂,现代化大机器,大规模生产。现在就爱看小作坊,原始工具,小打小闹。说实在的,相比较,我还是觉得后者更有趣,更有诗意。我想多看看,不行,兴趣不一致,只好随波逐流而走。仍然一路太阳一路风,但云少了,偏热。曲曲弯弯走到河边的大榕树下,一片阴凉;又有亭子可坐,就进去坐下。

  乡下人一般把亭子叫凉亭,平日所云“乘凉”,乘就是坐嘛。繁枝密叶且庞大的百年老榕树的冠盖,把所有阳光抵挡住了,凉亭又毫无遮拦地让一溪清风悉数吹进来。亭子四根小柱子和四块连接柱子的木板,其下半身就这么简单。木板当长椅用,没有靠背之类挡风,柱子象桥墩不阻水一样不挡风,柱子很小,让风大些。阳光不降,清风浩荡,我们就浑身舒坦、飘飘欲仙起来,“海阔天空”起来。畅谈的是天下大事、小事,大如布什搞导弹防御系统,小泉参拜靖国神社,远华走私大案,小如有人今年盟费未交……也讲历史。这亭子就有历史。这亭子的位置,原是一座民主庙。抗战时期改建为亭子,叫“榕荫亭”。当时省防空协会秘书长、老同盟会员陈培琨还在亭柱上撰写一副对联:渔舟夜泊网收月,樵客晚归翌带云。文革毁榕荫亭。前些年复建亭,未名,就叫“凉亭”吧。一边谈天说地,一边欣赏庞大的树冠,修长浮桥,宽阔清溪,弯曲石磴。有人打着小花伞从桥上过,有人驼着比自身大两倍的大酒缸拾级而上,有人用永安方言大声喊:“转来吃豆喽……”多亲切的土语方言,“转”是“回”的意思,午饭叫“豆”,找不到适当的字,只好用同音字代。

  “转来吃豆喽!”把我们叫醒,我们必须回宝应寺吃午饭了。主游未游,下次再来!一个亭子一段路,就象一种一个大头、一条长尾的风筝,这种风筝我们乡下叫蝌蚪。我们今天就游了一只蝌蚪。这一个亭子一段路,不是城里龟山公园里的,而是十里之外乡下的。乡下平平常常一个亭子一段路,虽然自有其魅力,亭是凉如水的亭,路是飘酒香的路,但让我们忘记了一切,确有点不可思议。或许,我们在高楼深院封闭太久了,讨厌四壁,自然酷爱有四面来风的亭,有青山绿水镶嵌的路,空调、电扇,哪里比得上自然风,自然风香甜,空调风有地毯、鞋袜之类的混合怪味。出去也避免了工作的冗杂。今天我们所做事,纵横天下古今,然又可概括为两个字:谈天,单纯之极,走到了与冗杂相反的极端。谈天,还可进一步,时髦为一个字:侃。

  为避文章造假之嫌疑,特记下同游者中三人的姓名:姚正伟、江文龙、曾树棣。

发表评论>>
相关阅读:

吉山印象

刘如姬   13年前   11832点

吉山里

刘如姬   13年前   13734点

吉山颂

余尔望   13年前   13537点

古街十三行

余尔望   18年前   13016点

吉山组诗三首

余尔望   18年前   13915点

抗战时期吉山被炸和“跑警报”

刘维烈   18年前   12863点

忆闽西:客家“老酒”古今谈

廖楚强   18年前   19580点

历史文化名乡——吉山

游生忠   18年前   20984点

文川溪,我儿时的乐园

张如腾   19年前   16284点

新河边与新菜园

张如腾   19年前   16107点
加载更多>>
2024 福建·永安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