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杂诗
——袁枚
清明连日雨潇潇,看送春痕上鹊巢。
明月有情还约我,亱来相見杏花梢。
春光勃发,纤雨迷濛,月华荡漾,杏花斗妍,巧丽活脱,完全可以说是简约而不简单,飘逸著一股轻灵之氣,读来让人感觉清爽自然,心旷神怡。在这篇《春日杂诗》中袁枚的“性灵”主張体现得淋漓尽致。
袁枚(1716一1797),字子才,号简齋,又号隨園主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有《小仓山房集》、《隨園诗话》及筆记小说《子不语》和散文《祭妹文》等传世,是乾隆时期“三大家”之一。
究竟什么是诗的最高境界?这是千古诗家孜孜不倦的追求。是文?是質?是情?是理?是神?是韻?是自然?是灵性?还是其他什么?千百年来,无数诗人为这“诗的最高境界”而不断地寻覓探索。
清代诗坛,对“诗的最高境界”的探索,则全靣地体現在三大诗派——格调、神韻、性灵的纷争之中。
格调说主張诗人应“立言”,主張中正平和,委婉含蓄而反对发露。而神韻说則主張摆脫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而性灵说则极力主張自抒胸臆,发挥己見,提倡诗冩性情、遭际和灵感,反对使用迭韻、和韻、僻韻等等来束缚诗人性灵,以文字为遊戏。
袁枚就是其中“性灵说”诗派的掌门人。
蔡汝南庚寅年谷雨后
作于南塔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