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一样的永安话

吴彩云  2010/7/22 15:36:22  13724点  永安之窗
  无论春雨清风,还是酷暑高温,还是秋意阑珊,或者寒冬霜降,会变的季节,总在不变的老屋面前折叠成平静。
  老屋的平静是有底气的,底气源自深奥如永安话的厚度和自豪。所以,老屋总是在大山远处,在住着不会说永安话的城市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地方,以岁月的皱褶和沧桑的褐色,均匀平和如处子,不紧不慢地呼吸着,存在着。
  春来释放木香,夏则透出清凉,秋说海棠风晚,冬则收藏温暖——那沉香、那清凉、那晚风、那温暖的老屋,饱含着任何一种现代机器制造不出来的怡然和惬意。
  有老屋的城市孩子是幸福的,会说永安话的人是有内涵的——仅凭我听不懂的那份化石般的古朴,就足以证明。
  那一行小木船冰糖葫芦般以铁链串在一起,轻盈如玉女,浮在吉水之上。
  从没走过这样顽童搭积木一样“船拼”成的浮桥,居然气定神闲,心里有一份对老屋莫名的神往、以及对山里人的信任,义无反顾一脚踏上浮桥,摇摇晃晃走向老屋高张的臂弯。
  第一次站在吉山柴排房百年老屋的屋檐下,突如其来的感觉就两字:亲切。老屋周边有鹅卵石小路,门口的大石头上坐着抽烟沉思的老汉,和谐之极。
  老屋的土地一如故乡的热土,牵动游子心底那份郁积的乡愁,牵出对神秘永安话的那些有感而发的文字。
  文字向美,但美不过吉水浮桥,美不过吉山老屋,香不过吉山老酒。当你的影子与那古榕树影融合的时分,你就能在风声鹤唳中感受那份久远似母亲摇篮的安宁之美。
  仰望苍穹,眯眼遐想,陈展着历史的老屋似乎有急切的呼唤在回响:你回来啦,孩子!
绕行老屋,听着村民们轻松自如但仿佛天外来客般的永安方言,你会有一种“神仙住过的地方”的感觉油然而生。
  放眼眺望,千年老树枝繁叶茂,百年老屋沉雄浑厚。老树老屋因“老”而生动,老人因方言而生生不息,把“老屋文化”传承一代又一代。
  不是本地人,绝难懂本地话。会说永安话,在永安人看来太正常太普通太无所谓。在我看来,是足以引为自豪的一种“本领”,一种原始之音在现代的流传,一份深邃久远的历史渊源在信息时代的舒展,一种祖宗步履南移的文化印证,一缕特别的“十里不同音”的生涩神秘。
  曾有老家同学打电话到办公室找我,听到周围同事熟练的普通话惊呼:“哇,你们那里的人怎么也会说普通话!”。我更诧异:“嘿,不说普遍话说外星话?!”“说福建话呀,听说你们福建话很难懂。”
  不错,福建话有若干种,永安话是福建话中的哪一种我讲不清楚,但清楚地知道,想学会实在不容易。一位在永生活了三十多年而不会永安话的外乡人称永安话是“鸟语”,听不懂也学不会,劝我“趁早死了这份心”。
  但实在想学,打算作为回老家时的一份“炫耀”资本,吓唬吓唬那帮土老帽。
  也许是错过了最佳语言学习期,尽管南腔北调也会多种方言,却最终没能学会永安话。十多年过去了,听惯了“卖纸皮箱”的吆喝,吃惯了粿条黄椒,永安话却仅修得“安达第”一句,再不见长进。
  吉山老屋只一处,永安方言四处行,但只有在家乡的永安话才是字正腔圆“正宗”的,流利的,隽永的。
  曾因公务培训漫步厦门长街,感受过鹭岛那缕缕海风湿润的恬静与温馨,心有留恋,足无缠绵。因为我从没忘记奶奶说过的话:有家的地方才是安身之处。我只有回到永安陋屋,回到现在生活的地方,才有那种农民回到土地上的踏实,可以若无其事睁大眼睛,保持着对大海的永远向往。
  永安话就像老屋一样旧而不绝,不会遗失,承载着数代“地瓜人”的生活和心血积累,那可亲的“地瓜腔”连着永安厚重,积着永安沧桑,彰显永安特色。使永安普通话也别具一格而引以为荣,据说“走,我们来去”已成永安人通达世界,甚至在纽约街头邂逅的“暗号”。只要会说“来去”者,必为永安人。异地他乡,凭着永安话,就能在素昧平生的前题下找到老乡,而多一份亲切,少一份孤单。
  也许,这,就是家乡味,就是血脉缘,就是民族情。

  2010年7月22日

发表评论>>
相关阅读:

吃饭(散文)

吴彩云   20年前   12458点

鞋子上的诚信

吴彩云   11年前   12287点

骑车记

吴彩云   11年前   12294点

青水畲族山歌 55首

吴彩云   11年前   34203点

槐南乡有一位热心助学的农民企业家罗兴城

吴彩云   12年前   19372点

天苍苍地茫茫

吴彩云   12年前   13420点

风雨流云

吴彩云   12年前   10852点

缘来台湾

吴彩云   12年前   11211点

每逢过年想回家

吴彩云   12年前   11915点

桐林乡里

吴彩云   12年前   10916点
加载更多>>
2024 福建·永安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