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疏狂诗酒剑---我眼中的李白

刘如姬  2011/2/22 16:41:11  23688点  永安之窗
  毫无疑问,唐诗、宋词、元曲是鼎立于我国文学史上三座奇伟壮丽的高峰,雄浑飘逸的唐诗,精致婉约的宋词,活泼生动的元曲,无不为后人所向往和敬慕。李白,就是屹立于第一座高峰之巅的标志性人物,他才气绝伦,含英咀华,上承魏晋遗韵,下启宋元风骚,以其清新俊逸、豪放超迈的诗风和“想落天外”、“横被六合”的瑰丽篇章,在唐代千家诗人中,夺取了“诗仙”桂冠。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云:“自三代以来,《风》、《骚》之后,驰驱屈(原)、宋(玉),鞭挞杨(雄)、马(司马相如),千载独步,唯公一人。”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升起的一颗诗国巨星。他“少有逸才,志气宏放”,尚任侠、精剑术、傲权贵,以“兼济天下”作为人生最为突出的目标,以布衣之身一步而入九重,才名为天下所景仰,是我国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具有超乎寻常的艺术天才和魅力,以其想象奇特、磅礴雄浑的优秀诗篇,反映了盛唐时代的繁荣气象和乐观精神,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独特气质和人格意识,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

  身世谜云----一部扑朔迷离的悬疑小说
  李白本身就是一个谜。关于其籍里、出身等异说纷纭,明人胡应麟说:“古今诗人出处,未有如太白之难定者。”那么,李白究竟出生何地?李白的家世如何?

  关于李白的出生地,从唐代开始,就有五花八门的说法。随着李白名气越来越大,许多地方都想把李白争成自己的家乡人,打起了热热闹闹的笔墨官司。

  一说李白出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李白约五岁时,其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直至25岁时只身出川。二说李白出生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的青莲乡。除此二种说外,19世纪80年代还先后出现生于“新疆焉耆说”、“哈密说”、“阿富汗说”、“长安说”以及回蜀途中的“某地说”。当然,后面几种说法均不不靠谱。如今,湖北安陆为打旅游牌居然和四川江油打起官司,争夺“李白故里”的称号。安陆人认为,李白“酒隐安陆,蹉跎十年”,在安路娶唐初宰相许圉师之孙女为原配,生一子一女,并创作了《静夜思》、《蜀道难》、《行路难》等千古名篇。在安陆的十年是其一生中最重要的十年,因此,安陆可称为“李白故里”。有网友戏言:“安陆可称为李白老丈人故里。”当然,江油是李白从小生活、成长的地方,对李白的性格、思想产生很大的影响,是诗人奠定其人生观和未来抱负的很重要的起点,所以江油一直以来都是大家公认的“李白故里”。而安陆称“李白故里”未免有些勉强,称李白的第二故乡似较合适。

  关于李白的家世也有很多说法:

  一说是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人(今甘肃省静宁县),凉武昭王暠九世孙,李白的族叔、宣州当涂县令李阳冰的《草堂集序》和范传正为李白所作的墓志铭《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中都提到这一点。北凉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个割据政权,北凉有一个武昭王李暠,恰好是李唐王室的祖先,李白是他的九世孙。这样一追溯,不得了啦,李白和唐玄宗岂不成了亲戚?

  二说李白是李广之孙,是降了匈奴的李陵的二十三世孙。这也是李白布衣之身的根本原因。因是罪臣之后,在当时的科举制度下,纵才大如李白者也因身世原因无法参加科举考试,就这样输在了起跑线上。所以他有“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切肤之痛。

  三说李白可能是李建成的后人,或者是跟玄武门之变关系特别密切的当事人的后代。这个家族为了活下来,长期隐姓埋名。等李白的父亲到四川的时候,觉得政治环境松动了,就恢复了李姓。

  四说李白是胡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老外”。这在民国时期曾是一个很流行的说法。李阳冰和范传正都明确指出,李白的先人,是在隋代末年“被窜于碎叶”,因为犯罪被流放过去的。当时的大学者陈寅恪考证李白是胡人,便是以李白生于碎叶城(吉尔吉斯共和国托克马克市)为根据。从出生地来看,李白不就是老外吗?我们好不容易出了这么一位伟大的诗人,居然说他是“老外”,从情感上有点令人难以接受。

  可以说,关于李白的出生地、家世就像是一部扑朔迷离的悬疑小说,其真相已随着历史的巨轮淹没在尘埃里,淹没于那些语焉不详、自相矛盾的史料记载中。学界也很难像福尔摩斯那样对这个疑案进行推理,寻求出一个板上订钉的标准答案。正如明代思想家李贽说的:“蜀人以白为蜀产,陇西人则以白为陇西产,山东人又以为山东产,而修入《一统志》,盖自唐至今然矣……呜呼!一个李白,生时无所容入,死而千百余年,慕而争者无时而已。”这些争议恰恰说明了李白深受中国人喜爱和尊崇的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说,李白不仅仅属于某一个地方,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超级文化偶像。

  诗仙风流---史上最“牛”的诗人
  “牛”,是我国当今最具代表性的流行语。它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很厉害,很令人钦佩。用动作表示就是翘起大拇指。为什么说李白是有史以来最“牛”的诗人?他“牛”在哪里?

  一是一出生就很“牛”。李白的出生很有传奇色彩。据《草堂集序》载:“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世称太白之精得之矣。”意思是说李白的母亲梦见长庚星生下了他,于是用“白”作他的名,用“太白”作他的字。长庚星即金星,又称启明星、太白金星,在脍炙人口的《西游记》中,太白金星就是那个多次和孙悟空打交道的好老头。如今在李白故里江油还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太白金星被玉皇大帝贬下凡尘,出得南天门,来到西蜀的青莲乡,见此地山明水秀,如人间仙境,决定在此投生。时见一端庄秀气的妇女在盘江河边浣纱,就摇身变成一尾金色鲤鱼,向江边游去,冲开纱线,跳进竹篮。这妇女正是李客之妻,从西域迁来不久,见鲤鱼跳入自己篮中,又惊又喜,当晚与丈夫一起烹食,便觉有了身孕。怀胎十月,李客妻做了一梦:天上金光闪亮,长庚星从天而降,恰巧落在自已怀中。随即,李客妻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子。夫妻非常高兴,既是太白长庚星入怀而生,就给儿子取名李白,字太白吧。这个美丽的传说在江油传了一代又一代,而且还载入《四川总志》、《龙安府志》、《江油县志》、《彰明县志》。凡李白故乡的人都知道李白是天上的太白金星下凡。

  二是小时就很“牛”。李白自小天资职颖,他自称“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又说“十岁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在青少年时期,便以诗赋驰名。相传,李白少年时曾做过一个奇特的梦:他奋笔疾书时,突然发现自己的笔头上开出一朵洁白如玉的莲花来。李白高兴极了,猜想一定是神仙送给他的妙笔。打这之后,李白的才思真就更加锐进,读书也更加刻苦,最终成为一个才华横溢、举世闻名的诗人。后来,人们就将梦笔生花看作是有文才的吉兆,而成语“梦笔生花”就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才情横溢,文笔瑰丽。黄山北海的散花坞,有一处景观奇绝的峰石,形同笔尖朝上的毛笔,峰顶巧生奇松如花,相传就是李白的“梦笔生花”中的那枝生花妙笔,游客到此都要立前留影,希望能沾上一点诗仙的才气。

  三是长大了更“牛”。有道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就是幼年聪明,长大后不一定成才。李白不仅小时聪明,长大后更是满腹经纶,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唐开元八年(720)他到渝州(今重庆市)拜见刺史李邕,希望通过李邕引荐找到政治出路,却受到冷遇。愤激之余,写下这首著名的古风《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诗中李白先把自己比作大鹏鸟,大鹏鸟一飞就是九万里,就算不飞了,停下来的时候,也能把太平洋的水振动起来。那时李白才20来岁,这样夸自己,是狂妄得可以,肯定有人不买帐的。下面说“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你李邕李大人也是这样的。但是我要劝你两句“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孔子都说后生可畏,你不要看不起年轻人啊。态度相当桀骜,尽显少年锐气。在他面对冷遇、理想受挫之时,他依然保持强烈的自信和进取精神,“牛”气冲天。

  天宝年初(742)李白来到京城长安,把自己所作的诗歌献给贺知章看。贺知章读到《蜀道难》一诗时,感叹地对李白说:“你啊,是被贬谪到人间的仙人。”于是他向唐玄宗推荐李白。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了李白,与他谈论时局国政,李白献上颂文一篇,玄宗非常高兴,赐李白饭食并亲手为他调匀肉汤,降旨命李白为翰林供奉。一介布衣李白,凭着自己的才华得到当时最高统治者的青睐和宠爱,可以说缔造了一个神话。民间相传一个烂熟的桥段,李白曾在醉中让高力士为他脱靴、杨贵妃为他磨墨。封建社会按性别分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宦官。能够让封建社会这三种人中最尊贵者----皇帝、贵妃、高力士(宦官)为他服务,李白之“牛”不仅前无古人,恐怕亦后无来者。

  四是被赐金返还后依然“牛”。高力士深以为李白脱靴受辱,指摘李白《清平调》中引用的赵飞燕的典故,以激怒杨贵妃,玄宗每要授官给李白时,杨贵妃总要阻止。李白自知不为其所容,于是恳求还乡。离开长安后李白云游四方,打算登华山,带着醉意跨在驴身上,路过县衙门,县令不认识李白,十分生气,派人把李白带到公堂上问道:“你是什么人,敢这样无礼!”李白在供词中不写姓名,只写:“呕吐后曾使皇上用手巾擦嘴,吃饭时皇上亲手为调匀肉汤,写字时杨贵妃捧着砚台,高力士帮着脱靴。在天子殿门前尚许我纵马奔驰,华阴县衙门口,却不能骑驴而过?”县令看了,又是惊讶又是惭愧,忙下堂行礼道歉说:“不知道是翰林学士来到此地。”李白大笑着扬长而去。

  面对权贵傲骨铮铮的李白,在面对普通老百姓时,却是如此谦卑。他在《宿五松山下荀媪家》写道: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五松山,在今安徽铜陵县南。山下住着一位姓荀的农民老妈妈。一天晚上,李白借宿在她家里,受到主人公诚挚的款待,这首诗就是写当时的心情。“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在达官显贵、皇亲国戚面前,他表现得目中无人,桀傲不驯,可是在一位农民老妈妈面前,他却毕恭毕敬,像小孩一样老实腼腆。这正是李白的可爱可敬之处。

  也正因为这样,李白仙去后千百年来,依旧盛名不衰。如今提起李白,仍然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我常看到牙牙学语的小儿奶声奶气地背《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一位很尊敬的领导说:“我可以把李白的《将进酒》整首背下来。”如今吉尔吉斯共和国托克马克市的人民,深以李白为豪,经常组织活动来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美国驻成都领事馆文化领事何博司说,李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诗人之一,凡是受过教育的美国人都知道他的名字。美国最重要的诗人埃兹拉•庞德也受到李白优美诗句的感染。李白的魅力已经辐射到全世界。前些日子,我上二年级的儿子问我:“妈妈,老师说李白是大诗人,写了1000多首诗。妈妈你写了多少首诗啊?”汗颜啊,笔者之于李白,就如萤火之于皓月、丘陵之于泰山、水滴之于大海。作为一名古典诗词的爱好者,企盼能通过学习李白的作品,沾到一丝丝诗仙的才气。毕竟,游览黄山时,我可是特地在梦笔峰前留影了。

  剑客传奇-----大唐第一“古惑仔”
  “古惑仔”是粤语独有的一个词,本意是指狡猾精明,后来引申为对具有某类怪异行为的青少年的称谓,在北方通指小混混、痞子、流氓。笔者的诗友——北京大学古代文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檀作文认为,古代的侠客一直存在着争议,往正面说是义士,往负面说则是流氓,古代的侠客就是当今的古惑仔,而李白则是唐朝排名第一的古惑仔。他在专著《大唐第一古惑仔李白实录》中阐述自己的观点。此书一出,立时引起轩然大波,读者纷纷撰文指责作者标新立异,靠诋毁诗仙来推销自己、靠奇谈怪论来吸引眼球。檀作文说:“被全国人民骂得半死。”

  细读这本书,你可以体会到,檀作文之所以说李白是大唐第一古惑仔,实际上是对李白身上那种“诞而无畏”的侠客精神的向往和歌颂。正如其在该书的自序中所写的:“所指的‘古惑仔’是一种精神气象、一种源自生命的激情。在李白身上则体现为敢想人所不敢想,敢言人所不敢言,敢做人所不敢做。用一句话说就是——“我是天才我怕谁。”

  其实,很多文人都有一种侠客情结。北大的陈平原教授写一本书叫《千古文人侠客梦》,乍看是研究侠客思想发展的学术著作,而作者实际上是想表达一个文人所向往的侠客那种自由、无拘无束、豪爽、仗义的人生境界。李白在他那篇非常箸名的古风——《侠客行》中,也表达了他浓厚的侠客情结: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看过金庸小说的人都知道,金庸先生有一部小说就叫《侠客行》。里面那部惹得无数武林人士为之疯狂的武林密笈就是李白的这首诗《侠客行》。从艺术上说,这首诗抒发了他对侠客的倾慕,对拯危济难、用世立功生活的向往。前四句从侠客的装束、兵刃、坐骑描写侠客的外貌,第二个四句写侠客高超的武术和淡泊名利的行藏,第三个四句引入以战国时“窃符救赵夺晋鄙军”中的侯赢、朱亥的故事来进一步歌颂侠客,同时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抱负。最后四句表示,即使侠客的行动没有达到目的,“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侠客的风骨也并不逊色于那些功成名就的英雄,写史的人应该为他们也写上一笔。

  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崇尚任侠、轻财重义、要做一番功名事业的豪情壮志。李白不同于一般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他的“侠客行”不仅仅是一个情结、一个梦想,而且付诸实际,身体力行。做侠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武艺高强。侠客没有武功,那还能叫侠客吗?其次还要不怕死、讲义气。做古惑仔比做侠客还要狂。这些条件李白都具备了。

  先来看看李白的武艺。唐代的游侠之风颇为盛行,特别是关陇一带的风习融胡汉为一体,文武不殊途,更促成了少年喜剑术、尚任侠的风气。李白颇受关陇文化风习的影响,“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从读书时代开始,就与剑结下不解之缘。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说他“少任侠,不事产业,名闻京师。”魏颢《李翰林集序》甚至说他“少任侠,手刃数人。”他在《赠从兄襄阳少府皓》说:“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就是刚刚成年、不懂世道的时候,所交往的人都是著名的豪侠英雄,要在红尘中行侠仗义,扬名立万;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也说“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从四川出来什么都没带,就拿了一把宝剑;后来去山东,也是“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而不是因为那里是儒家圣地。特别要指出的是,李白还是大唐第一剑客裴旻将军的徒弟。裴旻的剑术与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一起在当时被称“三绝”,被人尊为“剑圣”。有这样一名剑圣师傅,李白的剑术能不高吗?

  李白除了有一名剑圣师傅外,还有一个杀手徒弟。这个徒弟叫武谔,排行十七,李白专门写了首《赠武十七谔》的诗,从这首诗的序里面,可以看出两人的关系:

  “门人武谔,深于义者也。质本沉悍,慕要离之风,潜钓川海,不数数于世间事。闻中原作难,西来访余。余爱子伯禽在鲁,许将冒胡兵以致之。酒酣感激,援笔而赠。”

  “门人”就是徒弟的意思。“慕要离之风,潜钓川海”,要离是春秋时代的著名刺客,原本隐姓埋名,后来帮吴王阖闾刺杀了对头庆忌。武谔是要离这样的人,说明了他也是一名武艺高强的刺客,他拜李白为师,当然不是学诗文而是要学武艺。李白上有剑圣名师,下有杀手高徒,其武艺不可谓不高强,只是诗仙的光环过于耀眼,弱化了他的剑客光环。

  做侠客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讲义气,做古惑仔也一样。李白是个很轻财重义的人。他隐居安陆期间曾经去拜访安陆的裴长史。在《上安州裴长史书》,李白这样写道:

  “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此则白之轻财好施也。又昔与蜀中友人吴指南同游于楚,指南死于洞庭之上,白禫服恸哭,若丧天伦,炎月伏尸,泣尽而继之以血。行路问者,悉皆伤心;猛虎前临,坚守不动,遂权殡于湖侧。便之金陵,数年来观,筋肉尚在;白雪泣持刃,躬申洗削,裹骨徒步,负之而趋,寝兴携持,无辍身手,遂丐贷营葬于鄂城之东。故乡路遥,魂魄无主,礼以迁窆,式昭朋情,此则白存交重义也。”

  此文大意是:李白从四川出来,顺江而下到了维扬(扬州)一带,路上碰到落魄的公子哥,都会救济他们,不到一年时间,花了三十多万。跟他一起从四川来的朋友吴指南到楚地洞庭湖一带死了,李白非常伤心,猛虎来了要吃他,他就跟猛虎搏斗。因当时没多少钱,就在湖边草草地把他埋了。过几年回来,发现吴指南尸体上“筋肉尚在”,就一边哭,一边用剑把尸骨刮干净,用布裹起来,背着步行到鄂城之东,将他重新安葬。

  这篇文章充分体现李白尚任侠、轻财重义的特点,是一名讲义气的古惑仔。周作人曾写过一篇文章,说小时候想做“破脚骨”(古惑仔),也崇拜古惑仔,说古惑仔的精神,凭的就是一股“气”。李白就有这样的“气”。被后人尊为诗圣的杜甫当时名气没这么大,是李白忠实的粉丝。他在诗中这样描述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形象地写出了李白狂放不羁的形象和豪气冲天的气质。这种“气”、这种“古惑仔精神”,使李白变得如此与众不同,成为中国文学里最激动人心的人物。

  酒仙逸事----文人中最潇洒的酒徒
  历史上以酒称名的文人不少,如魏晋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刘伶。阮籍是建安七子阮瑀之子,在竹林七贤中与嵇康齐名。史载,阮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嗜酒能啸,善弹琴。”作为一名名士级的超级大帅哥,自然是众多政治势力争夺的香饽饽。无奈之下,他只好用酒作为自己的保护色。一次阮籍听说步兵厨营的伙夫善于酿酒,且存有三百斛好酒,便上书申请担任步兵校尉一职。以酒为调动工作的理由,阮籍恐怕是千古一人。令人惊讶的是,司马昭竟然同意了。晋文帝想为司马炎向阮籍的女儿求婚,在常人看来,这种攀龙附凤的机会千年难遇,但阮籍却避之不及,一连酩酊大醉60天,晋文帝始终没有机会开口,只好作罢。阮籍酒后动不动就哭,而且哭得非常伤心。《晋书•阮籍传》载:“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这一哭哭出了士人的千般痛苦和万般无奈,也哭尽了历史的困惑和时代的悲凉,这就是阮籍酒后穷途之哭的典故。

  刘伶是西晋沛国(治今安徽淮北市)人,字伯伦,“容貌甚陋”,平生嗜酒,曾作《酒德颂》,宣扬老庄思想和纵酒放诞之情趣。《晋书•刘伶传》里载:“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其遗形骸如此。”一次他饮酒过度害了场大病,可还是馋酒,就向夫人要。刘夫人很生气,把酒倒在地上,摔碎了装酒的瓶子,哭着劝刘伶道:“夫君喝酒太多,不是养生之道,一定要戒掉啊!”刘伶说:“好吧,我自己戒不了,只有在神面前祷告发誓才可以,请准备酒肉吧!”夫人高兴极了,于是把酒肉放在神案上,请刘伶来祷告。刘伶跪在神案前,大声说道:“老天生了我刘伶,因为爱酒才有大名声,一次要喝一斛,五斗哪里够用?妇道人家的话,可千万不能听!”说罢,拿起酒肉,大吃大喝起来,不一会便醉醺醺的了。这就是有名的“刘伶病酒”的典故。

  李白一生嗜酒成性是也出名的,素有“酒仙”之称。与上述二者相比,李白喝酒,多了些许潇洒率性,少了诸多无奈苍凉。对阮籍来说,酒就是救命的口服液;对刘伶来说,酒是他欲戒不能的瘾头。而酒于李白,一直是壶中自有天地。他同诗酒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诗句与酒有关的不胜枚举。如有名的《将进酒》: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道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毋为醒者传。”以及“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襄阳歌》)“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月下独酌四》之三)等等,莫不写得酣畅淋漓,疏放不羁。

  李白在长安时,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经常一起饮酒作乐,并称为“饮酒八仙人”。杜甫写了首《饮中八仙歌》,描绘的就是他们醉后的情景: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此八仙中最吸引人眼球的人物就是李白。杜甫用“斗酒诗百篇”,点明李白的诗情与酒气相连,诗与酒是融入他生命的东西,他爱诗更爱酒,诗借酒劲,酒助诗兴,斗酒下肚就会有“黄河之水”一样雄浑壮丽的诗篇从天上奔来!而“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两句浮雕般地凸现出一个爱酒如命、诗情冲天、狂放不羁、藐视君王、桀骜飘逸的魁伟艺术形象,形神兼备、神采飞扬,焕发出理想的光辉,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千百年来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之所以说李白是最潇洒的酒徒,除了喝得潇洒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皇帝后来赐给他一个金牌,喝酒不用花钱。话说回来,要喝酒首先得买得起酒,没钱喝啥啊,流口水去吧。从各种记载来看,唐代的酒价是不低的,对于嗜酒的落魄诗人而言,饮酒是一项不小的开销。杜甫、高适、岑参包括李白自已都在诗歌里抱怨过酒价太贵。就连当时很有身价的贺知章在长安初见李白,读了他的《蜀道难》之后,激动之下要跟李白痛饮一番,却发现没带够钱,只好解下身上的金龟换酒。如此算来,像李白那样鲸饮,可是个不小的经济负担。据说李白临走前,唐玄宗召见李白,问他有什么要求。李白道:“什么要求都没有,只希望时时有酒喝。”玄宗就赐给李白一块金牌,金牌上面写道:“御赐李白为无忧学土,逍遥落拓秀才,逢着酒店就可以喝酒,遇着官府的钱库就可以取钱,府级的要给千贯以上,县级的要给500贯以上。所有的文武官员如果违背,就以违背圣旨论处。”又赐锦袍玉带、金鞍龙马、黄金千两。笔者在上文也提到,李白为人仗义轻财,酒兴一起“五花马,千金裘”都“呼儿将出换美酒”了,赐他再多的金银财宝也没用,没多久准是两手空空。还是那个喝酒的金牌好使哇,凭此牌喝遍天下美酒而不用花费分毫,囊中羞涩时还可以找当地政府化化缘,只是苦了那些小酒店的老板了,本身就是小本经营还不能收钱,如果李白多喝上几天,岂不是被喝得破产了?

  酒也使汪伦与李白结下了深厚的友情。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泾县)人,生性豪爽,喜交名士,常仗义疏财,一掷千金在所不惜。汪伦非常钦慕李白,心念念着能一睹诗仙的风采。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于是就写信邀请他。那时,大家都知道李白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闻风而来。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邀请信: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接到信后,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便哈哈大笑起来。

  汪伦留李白住了下来,盛情款待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要走的那天,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给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质朴平实,情真意切,比喻奇妙。也因这首诗,普通村民汪伦的名字流传后世,桃花潭也因此成为游览的胜地。为了纪念李白,村民们在潭的东南岸建起“踏歌岸阁”,至今还吸引着众多游人。

  李白嗜酒如命,甚至连死都和酒有关。李白因永王李璘谋反案被牵连流放夜郎,中途遇赦得还后不久,就结束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一生。关于李白之死也是众说纷纭。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死法:一是醉死,二是病死,三是醉后捉月溺死。这三种说法中有两种和酒有关。第一种死法见诸《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第二种死法亦见诸其他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说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1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李阳冰处。而第三种死法则多见诸民间传说,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泛舟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这种说法极富浪漫色彩,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在民间广为流传,时见之于文人歌咏。北宋宣城人梅尧臣在《采石月下赠功甫》诗中说:“采石月下闻谪仙,夜披宫锦坐钓船。醉中爱月江底悬,以手弄月身翻然。”形象地描绘当时李白捉月而死的情景,采石也相继兴建捉月亭、醉月亭、李白祠、谪仙楼等,表达后人对李白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挥洒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他的诗歌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气势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情韵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他一生不以功名显露,却高自期许,以布衣之身而藐视权贵和封建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以大胆反抗的姿态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李白的风骨,与魏晋名士嵇康等独立自尊的人文精神一脉相承;李白的诗歌,穿越时空、跨越种族和国界,千百年来为无数人民所吟唱;李白本身,就是一个跨时代的传奇,一个文坛上的超级巨星,璀璨夺目,无人能比!

  参考资料:

  1、《大唐第一古惑仔李白实录》(檀作文)

  2、《唐代文学史•李白》

  3、《风吹柯尔克孜——李陵、李白身世考》(许晖)

  4、《李白故里究竟在哪?》(赵亚辉)

  5、《草堂集序》(李阳冰)

欢迎光临我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443482430

发表评论>>
相关阅读:

是真名士自风流—漫论嵇康

刘如姬   13年前   18479点

父亲的手

刘如姬   13年前   17340点

不负如来不负卿——永远的仓央嘉措

刘如姬   13年前   23496点

雨中游古竹下坂大厝

游生忠   17年前   13932点

永安文庙记

游生忠   17年前   16216点

葛  里  印  象

邱天   18年前   11961点

择  业  旧  话

裴 耀 松   19年前   15601点

南 行 漫 记---赴厦门旅途中的怀想

火烈鸟   19年前   16168点

不想离开永安

出夏   19年前   10945点

木兰三月

黄兴烽   19年前   12067点
加载更多>>
2024 福建·永安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