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二中的诗词讲座

刘如姬  2011/2/22 20:05:39  20699点  永安之窗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们:

  下午好,今天能来到这里,与大家一同探讨古典诗词的创作,深感荣幸。我素仰永安十二中是一个很有文化底蕴和氛围的学校,这里人才侪侪,据我所知有书法的、音乐的、文学的各方面的人才都有,这次还在全市的中学中率先成立了诗社,这是一件大好事。今天在这里,和大家一同探讨古典诗词创作方面的一些管见,有什么不妥的地方,还请诸位老师、同学不吝批评指正。

  一、以意为先,循律而不拘律。

  提到古典诗词,人们首先就想到格律。很多文学功底很好的人,他的散文、新诗、小说都写得好,甚至会写文言文,然而,如果不懂得格律,写出来的诗只能称之为打油诗。一直以来,格律一直是从事古典诗词创作的一个门槛,也有不少人因为这个门槛而望而却步。其实,随着时代的近步,写格律诗词已经不像我们想像中那样困难,只要大家有一定的文学功底,掌握了我所说的下述几个“一”后,就完全可以写出一首合格的格律诗词来。

  从格律来看,诗分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也就是格律诗,主要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等,古体诗也称古诗、古风,是不受格律束缚的。格律诗要讲究格律,要踩着平仄押着韵来,就像“戴着镣铐来跳舞”,如何在制约中求得自由,打造出完美的意境,这是写律诗的难度,更是其魅力所在。下简单地说说格律,让大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1、先说押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没有不押韵的。诗词中所用的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如东dong、隆long、宗zong,它们的韵母是相同的,所以是同韵字。所谓押韵,就是把两个或更多同韵字放在同一个位置上,诗中一般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流、楼”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是U,都在平声十一尤。五言首句以不用韵者居多,而七言首句以用韵者居多。押韵还有一个要记住的:就是首句可用邻韵,例如: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接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用的都是十三元韵,第一句韵脚却用了十二文韵“纷”字。

  所以,关于押韵记住这样一句话:韵脚在同一韵部,首句可用邻韵。

  2、再说平仄。

  现在的普通话分1、2、3、4四声,就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1声2声就是平,3声4声就是仄,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入声。这四个声调和现代普通话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其中的入声很多并到其它三声里。比如有些字,现在读一二声的,如:国,黑、白,在古汉语中却是入声字,为仄。这就给我们掌握格律带来了困难。因为新韵还不是很完善,所以,现在一般都还是提倡用平水韵,包括目前我们在选编一本《福建中青年诗词选》,定的基调也是以平水韵为主。当然,如果您实在不习惯于用平水韵,也可以先按今声韵来,中华诗词新编了十四韵。但是要注意,如果用古韵,一首诗都是古韵,用今韵,一首诗都要今韵,不能一首诗里今古韵混用。

  那么,如何让我们写的诗符合平仄呢,请记好如下几个一:

  一首诗:在单句内,律诗的平仄有个顺口溜: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还有俩忌讳,三尾与孤平。

  刚才说了,诗有五绝、五律和七绝、七律。前者就是由五言的句子组成的,后者就是由七言的句子组成的。我们要想让整首诗符合格律,首先要得让单个句子合律。如何让单个句子合律呢,记住这首打油诗就成了。所谓135不论,就是凡是7个字的句子,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第1、3、5的字,不管平仄都没关系,可平可仄,而2、4、6的字必须平仄相间,不是“平仄平”,就是“仄平仄”。“还有俩忌讳,三尾与孤平。”三尾就三平尾、三仄尾,就是句子中最后三个字不能是“平平平”或“仄仄仄”,当然,也可拗救,个人认为三仄能避开就避开,避不开拉倒,三平最好不要出现。还有孤平。所谓孤平,顾名思义就是除了韵脚之外就一个平音。孤平就一种情况下存在,就是“仄平”句脚,也就是最后俩字是“仄平”的句字才有孤平,比如“仄平仄仄平”,除了最后一个字,整个句字就一个平音,这样的就叫孤平。如何避开孤平呢,有个笨法,五言就是“仄平句脚不准一、三同仄”七言就是“仄平句脚不准三、五同仄”,这样就不犯孤平了。也就是说“仄平仄仄平”这样的句子,第一、第三你爱用什么用什么,只要别都是仄音就可以。

  同时,律句之间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存在:通仄平平仄平仄。这种句式,是一种通用的变体,不算出律。大家死记就是了。

  刚才说的是单句内的平仄,那么句与句之间呢?请记住这样一句话:

  句与句之间要成“对”。联与与联之间要相“粘”。

  近体诗中第一二句、第三四句、第五六句、第七八句都叫做联。句与句之间要成“对”。联与与联之间要相“粘”。“对”指的是是每联上下句第一个“双音步”平仄相反,“粘”指的是前联的下句和后联的上句的第一个“双音步”平仄相同。如: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第一句与第二句是相对的,而第一联下句与第二联上句的前二字的平仄是相同的。

  当然,也有不沾的,比如王维这首《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种也称折腰体,是指诗的首联,能守平仄之规,但它的第二联,却不能守平仄相粘之律,仍依首联的平起或仄起,于是形成两联之间失粘而上下两联偶字平仄相同的情形。这种体式首见于绝句。因为绝句只有两联,如果上下两联不粘,如同中腰折断一般,故由此名。

  一个作诗填词工具:QQ诗词中的作诗填词。

 http://book.5ilog.com/cgi-bin/mz/poetry/tools.htm

  这里面列出了绝大部分诗和词牌的平仄显示,还有同韵字查询。比如要写一首诗或词,就选择写七绝或什么的,点击进去,它就会列出平仄要求,然后根据你确定的韵,检索出所以的同韵字供你选择,我们就可按这个平仄显示来写诗或者填词。或者我们先写完,不知会不会出律,那么,我们可将写完的诗作复制到这里来进行格律较验,哪出律了哪出韵了,它都会指出来。比如这首诗:“古木横幽涧,鸣禽倏尔还。寂然人去后,花落满春山。”我就在仄起五绝中点击,然后检索,就知合不合律了。

  下面再简单介绍下词。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诗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

  按词的长短,词大致可分三类:

  1、小令,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

  2、中调,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

  3、长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词有词牌,《沁园春》《忆秦娥》等。词牌并不是词的题目,它们只表示某词的平仄、字数、句数、韵脚等。后人把每一词牌的平仄、字数、句数、韵脚标示出来,成为词谱,按照词谱写词,叫填词。词牌种类繁多,总共在1000个以上,其中常用的大约只有100多个。一般常用的词谱有《钦定词谱》、《白香词谱》,词韵比诗韵要宽,把相近的诗韵大致合并,用的是《词林正韵》。如果要填词,怎么办呢,很好办,还是用这个作诗填词工具。

  一个辅助工作:电脑作诗机。

 http://www.oligood.com/oldpeasant/web/index.htm

  网上有个叫稻香老农的网友非常喜欢格律诗写作,他本人又是一个计算机程序员,所以就设计了一个软件电脑作诗机,作为送给女儿出嫁时的礼物。他把各种诗体的格律、字词的平仄押韵关系全都输入数据库,然后由电脑根据输入的诗意命题,按句法、字数、词类、声韵、平仄等进行组合、分析后,就可自动输出诗歌。功能蛮多的,可以作诗填词,可以对联,典故查询,字韵操作,格律校验,辅助作诗,可以作为初学者学习诗词格律的辅助工具。我一开始听说有这个作诗机的时候觉得非常新鲜,马上就试了几趟,不过发现这个作诗机作出的来诗基本上都是电脑将以前的诗词重新组合而成的,有时如出天语,让人看了哭笑不得。其中的一个功能“字韵操作”我比较常用,就是输入一个字,可以列出所以这个字为结尾的词。比如输入风字,它会列出一堆风字结尾的二字词,三字词语,如两字:埃风/暗风/八风/把风/半风/暴风/悲风/北风/背风,如三字的:度香风/渡溪风/短短风/断春风/对春风/对东风等几十个甚至上千组合,当我们词汇量不足,或者一时想不到用什么词好的时候,这个功能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还有一个功能不错,就是“词谱速配”。词牌种类繁多,总共在1000个以上,其中常用的大约只有100多个,除了几个常用的词牌外,我们无法记得住那么多词牌,如果你突然想到一个句子,很喜欢,想将它填成一首词,但又不知这个句子符合哪个词牌,那么就可以用这个词谱速配,先看这个句子符合哪个词牌,然后再来选择词牌,再来填词。

  上述两个作诗填词工具,用的都是平水韵,所以,大家如果有兴趣写诗,只要按这两个工具来,完全不必担心出律出韵的问题。但是还要是记住我刚才说的几个特殊情况:首句可以用邻韵,平平仄平仄是一种通用的变体以及折腰体。不然到时一查,出律了或者出韵了。其实不是啊。

  一本书:国学大师王力所著的《诗词格律》。这是一部关于古典诗词格律理论的权威之作,也是一本教读者根据格律来写诗填词的普及读物。可以这么说,写古体诗词的人,应该都知道、读过、学过这本书。上述两个工具初学时用,但真正要系统地深入地学习格律,还是得看这本书。

  3、还有个最重要的:以意为先。

  自古以来,皆有格律派和意境派之说。格律派认为格律优先,既然写的是律诗,就一定得符合格律,如果出律,那写古风好了。再说汉字博大精深,如果你有足够的文字驾驭能力,完全可以用另一个符合格律的字眼来替换这个出律的字,这种说法虽然失之偏颇,但也不无道理。意境派则主张以意为先。认为如果意境好的话,改无可改的情况一下,宁可出律也不改。我个人也倾向后一种。如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被人们誉为题黄鹤楼的千古绝唱,

  不过,大家不妨试着用QQ诗词校验下此首词的格律,此首诗前四句可以说是大大的出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入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声结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然而,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却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宇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急着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到了中间换了一口气,又一直贯注到底,然后回到格律上来。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是最有章法的。《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正是本着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

  我要强调的一点就是:平时写诗为了不以律害意出律,没太大问题,如果是去参加比赛的作品,那是绝对要符合格律的,即使是崔颢,如果当时有个写黄鹤楼的诗的比赛,他拿这首诗去参赛,也太不可能拿到太好的成绩,为什么呢,因为有瑕疵,因为不够完美,即便他写得是最好的,评委也宁可让一等奖空缺。这次三明举办了个《吉祥福祗》的征联,一等奖两名,每名奖金5000,我担任评委,就是因为没有完美的联所以空缺。如果碰上个老古板,死守着格律不放的,直接在第一轮就毙了,连入围的机会都没有。所以何时要守律,何时要可以放开一些,还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个人觉得学格律有个从路人====主人====友人=====仆人的阶段:一是刚学的时候先别管平仄,只要意思到了就可以,不然开始就被格律约束,很容易束缚先天灵气。这时候格律对你来说是“路人”。二是学了一段时间后,就要塌塌实实的学格律,如果不沉下心来学习可能很难。我初学习格律时,就曾头疼了很久,呵呵,这时候格律就是你的“主人”。三是学了一段时间,觉得自己掌握的可以了,就要适当放宽格律,觉得有好点的字句,可以通融下,这时候你和格律是“友人”了,可以有商有量了。四是你觉得完全掌握了,感觉自己很OK了,可以挥洒自如,行云流水,这时候格律就是你的“仆人”。我目前只能勉强地和格律当个友人,而黄鹤楼的崔颢,那可是完全当家作主了,把格律当成仆人了。关于格律,还有涉及拗救等问题,比较复杂枯燥,因时间问题,也无法细说,如果大家有举趣,以后还可一同探讨。

  二、要注重谋篇布局,用语自然精炼。

  1、写诗要讲究章法,起承转合。特别是最后结尾,尤为关键。

  如我去年写的古风《雨花石》:

  故友旅南京,遗我雨花石。

  澹澹润清光,间杂黄与赤。

  摩久余微温,近之神恍惚。

  皆道蘊英魂,于今复谁惜?

  稚子喜玲珑,聊作弹丸掷。”

  此诗前六句以平和的语言描写雨花石的来历、状貌,遗,赠送之意。最后两句,连续三个转折,“皆道蘊英魂,于今复谁惜?”是一个转折,揭示了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精神财富的缺失这一问题,“稚子喜玲珑”又是一个转折,没有人珍惜它,小孩子喜欢它,为什么喜欢,是因为小孩子有一颗赤子之心,天真无邪。那么,喜欢它是把它珍藏起来吗?不是的,是因为它小巧玲珑,像小珠子,所以“聊作弹丸掷”,是把它当成弹丸也就是弹珠到处扔。这个结句,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发人深省。

  2、用语要自然精炼。诗是一种要求语言高度浓缩的文学艺术,而且讲究声律和谐、韵味悠长,这就决定了诗语的文言形式,典雅和蕴藉是其基本特质。但是诗又不是自我欣赏和写给少数人看的,而且诗要表达现实生活,这就要求诗语必须尽可能明白晓畅,同时必须纳入大量的现代词汇。“表达准确、熨帖无痕;平易近人、亲切感人”的语言就是诗语。不在于古与今,甚至不在于字面的雅俗,关键在于诗人运用和锻炼的功夫。诗中讲究炼字,有人一句对联是这样写的:“一句十年得,一吟双泪流。”说的就是炼字。一般来说“炼字炼眼”,主要炼动词,其次炼形容词。

  如:王诘摩《青松过香积寺》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杜少陵《旅夜书怀》

  “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这些字眼看似不经意,其实已经过了作者的千锤百炼。你可试着把其中的字眼换一换,你会发觉很难找到更好字来替代它。就像一位诗人在一首诗中说过的:“我可以搬动一座山,可我却搬不动一个字”,一字之重,重于千钧。

  我咏梅诗中有句联:

  冰心一盏曾经雪,傲骨三分不待春。

  写完之后,总觉得下联欠了点什么,压不住下联,后来改了一个字:傲骨三分岂待春。一改,马上感觉不一样了。

  3、用词鲜活生动。

  比如杨弃疾这首《天仙子》:

  去年妹过桃花寨,提足筒裙萦水带。惯将娇怯恼阿哥,花谁采,花谁戴,何时唢呐迎亲爱。

  如今哥在家门外,未许通融门槛碍。通行只好对歌声,一歌赛,一歌快,百灵掀起红头盖。

  这首小令用俗语入词,却丝毫不显庸俗。语言新鲜生动又不失词味,节奏活泼欢快又不失清新,生动地展示了少数民族对山歌迎亲的情形,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和生活气息,读之令人耳目一新,如临其境。这首词从另一个侧面也给我们一个启发: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们在创作诗词的过程中要注意保留这些乡土的、民族性、本色的、纯粹东西,这种东西因其纯粹所以感人,因其本色所以吸引人,更能给人不同的感受。

  4、诗中用语还忌过僻、过生、过熟。

  过僻指就是过于生僻字眼及典故尽量不要用。见生僻字如见陌生人,假设我们一帮人坐在这,如果都是熟面孔,自然是其乐融融随意酣畅。如果有一两个陌生人,免不得介绍一下,客气一下,如果是一大半陌生人,那起码得客气个半天,拘束得不得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读者阅读和理解诗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旧体诗词本就比一般的体裁更难理解,用生僻字,无疑就是给读者理解作品又带来了障碍。所以以平常语道不平常境这才是写诗的最高境界。

  过生就是过于生硬。诗中用词要圆融自然,切不可生搬硬套。如果说见生僻字如见陌生人,那么,认识的陌生人多从一个侧面也证明了你人脉广,证明你还是有些学问的,最起码认识的字比一般人多。而用词过硬或者说不通顺,则是直接体现了文字功底的浅薄,这不是见陌生人的问题,而是自己都没有鼓捣清楚就来见人了,这叫什么,这叫羞于见人啊。

  过熟就是太常用的词不要去用。格式化的语言不要去用。比如“改革春风吹大地”之类的,这种叫啥,老干体,这种诗老同志写写就罢了,我们可千万别去学。成语尽量不要去用,因为古体诗,一个七绝才28字,如果一首七绝中就用了4个字的成语,那太浪费资源了。如何用最简省的笔墨来描述最生动形象的内容,这也考验着作者的笔力。如去年为“我圆明寺诗会所作的七绝《无题》:

  一声溪鸟一襟霞,一壑松风一径花。

  竹杖芒鞋归未晚,林泉何处不吾家。

  一般来说,七绝是不能重字的,然此诗起手就连用了四个一字,而丝毫不见重复和板滞。为什么呢,请看句中的量词:一“声”溪鸟,而不是一只或者一双,是溪鸟而不是野鸟、小鸟,鸟儿鸣叫了一声,从溪边飞过。一“襟”霞,而不是一片霞、满天霞。这个襟指的是衣襟,点了出主体,更点明时间,就是傍晚,与第三句转折处归未晚相照应。接着先是一“壑”松风,再一“径”花,点明了先在山中,然后转入小径来了。最后才是转结“竹杖芒鞋归未晚,林泉何处不吾家”。

  曾帮一位网友的诗减肥过。这位网友五律写得不错,然七律却写得罗嗦。他曾写了一首七律:

  春日白堤

  风中疏影老孤山,草色凝烟雨未阑。

  桃缀真珠花织锦,帘垂碧柳鸟言欢。

  浮云淡处平湖阔,淑气长时乳燕还。

  忍踏芳尘断桥上,斜阳一抹倚栏干。

  代其诗减肥如下:

  极目渺孤山,烟生雨未阑。

  缀珠桃织锦,披翠柳听澜。

  云淡平湖阔,风清乳燕还。

  忍踏芳尘路,斜阳独倚栏。

  帮他的诗减肥了后,他自己也觉得减得比原来的好,其他网友还称我是减肥高手,呵呵。

  三、要与时俱进,知古而不泥古。

  1、要知古

  有句俗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我们要写古诗,首先得就得知古。要多读、多学、揣摩古人、今人的优秀作品,提高鉴赏力和写作能力。我初学对联,也是看了许多前人的作品,如《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诗三百当时背得出一半,可时间一长,到现在都忘得差不多了。我的一位网友,他是学对联的,他初学对联把《笠翁对韵》背了下来。《笠翁对韵》是清李渔仿照《声律启蒙》写的旨在作诗的韵书,近8000字,还涉及许多典故,要全背下来,其难度可想而知,除了要有绝佳的记忆力外,还要有悬梁刺股的决心和毅力。当然,为学联学诗背工具书的只是极少数,而且我们作诗填词也不能光死记硬背,灵气至关重要,有的人学十几年写的还是如此,然而有的人,才三五年已有小成,有的甚至如金庸武侠小说中打通任督二脉的高手一样,一日千里,当然,这也是有个厚积薄发的道理在里面,所以大量阅读学习是必要的。

  2、不能泥古。

  旧体诗词是中华古典文明的精髓。唐诗、宋词、元曲是一个高峰。我们通过鉴赏古代诗词来知古,但是不能泥古,大家都学着古人,拿一个腔调说话,家家山林隐逸,人人风花雪月,出来自然都成了伪诗。那要如何才能做到与时俱进,写出新的东西,写出我们真情实感和时代特色呢,个人认为,可从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立意要新。我曾写过一组咏梅的七绝,一共是六首,其中一些句子也还过得去,然而我比较满意的还是这首:

  修得清姿不染身,长和竹柏共精神。

  使君勿折寄江北,江北江南次第春。

  此诗重点在后两句。折梅是个很有名的典故。《荆州记》载:“陆凯与范晔(范晔字蔚宗,是南朝刘宋时期的杰出史学家,史学名著《后汉书》的作者。)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第三句语峰一转,翻用前人之典故,“使君勿折寄江北”,因为如果江南的春天到了,江北的春天也马上到了,充满了浪漫的乐观主义精神。令人不禁联想起英国诗人雪莱那首著名的《西风颂》:“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古往今来,咏梅之作如恒河沙数,咏梅的名作更多,再咏梅,还要写出新意,还是比较难的。因这首能够推陈出新,所以我个人还是比较满意的。

  二是可以引入新的题材。可尝试将新语汇、新题材入诗并在现有的传统范式上进行突破。如网络知名另类词人李子,他用新诗的语言来写旧体诗,看起来不像旧体诗,但从平仄和压韵上来说,都合乎旧体的格律。他的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颠覆”传统的诗词,然而却在颠覆传统的同时,贴近了生活,也更引起共鸣。如他的这首《鹧鸪天》

  生活原来亦简单,非关梦远与灯阑。驱驰地铁东西线,俯仰薪金上下班。

  无一病,有三餐,足堪亲友报平安。炎凉世味相斟酌,为择言辞久默然。

  这首词描写了现代都市工薪阶层的生活,都市中人的辛酸、无奈尽在其中。“驱驰地铁东西线,俯仰薪金上下班”这一联形象写出了地铁中来去匆匆的上班族的身影,尤其是“地铁”对“薪金”,非常之巧妙,让人过目不忘。

  三是可适当借鉴现代诗、散文、微型小说等表现手法。

  如网友沙子石子的一组《南乡子·童年记忆》,试举其一:

  村路入平冈,几树围成小牧场。放了牛儿闲不住,金黄,槲叶松针拾满筐。

  归去背斜阳,秋穗垂垂豆荚藏。垄上风来扶欲起,轻扬,野草闲花一路香。

  此词在网上一出,好评如潮。它用自然清新的文字、深情的笔触描绘了美丽的田园风光,童年的美好回忆,如果再扩展开来,那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吗?

  再如网友金鱼的这首五律:《偶成》

  依稀秋又至,风过不开门。

  红叶几行雨,黄昏一个人。

  时光渐冷却,往事尚温存。

  书页干花瓣,清香似可闻。

  此诗用语明白晓畅,有如白话,然造境自然,中二联对仗工整,结句余味不尽,是一首不错的五律。如果大家有兴趣,不妨也试着写写这样的律诗。我也写过,全部用口语又要符合格律也不好写,有时宁可写些传统的五律感觉还更好写一些。

  还有借鉴微型小说写法的,如李子的《减字木兰花来自反腐战线的故事》

  “从严从速,”拍案凛然书记促:“反腐关头,这等贪官岂可留!”

  一声枪响,二百来斤全给党。“书记从前……”交代终于未写完。

  我看到这首小词,第一反应,就是笑。再一深思,“书记从前……”交代终于未写完。这个结尾辛辣得很,简直把词变成了一部微型小说。

  借鉴儿歌的写法的,比如我写的这首:《浣溪纱·夏之物语》(其五)

  垒个沙堆就是家,采兜桑椹味堪夸。红红脸蛋笑开花。

  天上一窝云朵朵,河边几个脚丫丫。手中闲钓篓中虾。

  这首词通篇用口语,词中过片:天上一窝云朵朵,河边几个脚丫丫。是一“窝”而不是一团一堆或者其他什么量词,还有云朵朵、脚丫丫,语言可爱、生动,让人眼前一亮。这首词刊登于今年九月份的《诗刊》,最近还获得了黄鹤楼杯诗词比赛一个小奖,叫玉笛奖。

  还有借鉴现代诗写法的,李子的这首《临江·童话或者其他》:

  你在桃花怀孕后,请来燕子伤怀。河流为你不穿鞋。因为你存在,老虎渡河来。

  你把皇宫拿去了,改成柏木棺材。你留明月让人猜。因为你存在,我是笨婴孩。

  惭愧得很,这首诗我琢磨了半天,还是似懂非懂。我也曾在QQ上问过作者本人,我问:“李子兄,你这首词倒底写的是什么嘛,我说我都看不懂。”他笑而不答。其实,诗无达诂,并没有确切的解释,我们读这首诗,感受到诗的美的意境,受到启发和触动,足矣。

  当然,我举这些个比较另类的例子,不是说诗这样写才好,主流的、大多数人写的还是传统的旧体诗,而是说写旧体诗不一定走前人的路子,它可以丰富多彩,可以引入新鲜的词汇和内容,只要你有兴趣去实践、去探索,就完全可以旧瓶装新酒,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色和鲜明个性特点的旧体诗的新路子。

  学诗数年,不可谓无得,然所得愈多,所惑也愈多,愈深入愈觉自己肤浅,可见诗学之浩淼无穷。清词家项莲生(项鸿祚,又名廷纪,字莲生,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有诗云:“不做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一直以来,我写诗词纯属个人爱好,基本上是自写自娱,写了在网上发一发,在一些刊物上登一登,有活动的时候就与诗友交流一下,今天能够有这样一个机会在十二中与诸多热爱诗词的师生们交流,我感到非常开心。前面已经给大家介绍了“几个一”,最后,我再和大家推荐一个学习园地,这个学习园地就是我今年刚刚在全国性的一个论坛诗词网上开辟的一个版块---八闽诗词。毕竟我们一起交流的时间有限,诗社活动的时间也是有限的,但是如果到了论坛上的话,只要鼠标在手,大家有作品,随时都可以在论坛上发布,也随时可以对其他诗友的作品进行评论,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交流学习作用。《八闽诗词》的主导思想是:“八闽诗友,广交天下友。”通过这论坛,也可以给大家搭建一个平台----一个面向全国各地诗人的平台。我们要立足于永安、立足于福建,但是,我们不能局限于永安、局限于福建,我们要站得更高些,我们要广泛地接触全国各地优秀诗人的作品,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我们的创作水平。

  这个论坛的网址是:

 http://www.shici08.com/bbs/forumdisplay.php?fid=62

  希望诸位老师还有同学们有空多到这个论坛走一走,灌灌水,发发贴。由于所学有限,以上所论难免零散而杂乱,无系统性可言,讲得不妥的地方,还请诸位多多指正,也希望我的发言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谢谢大家。

发表评论>>
相关阅读:

乡居即事

刘如姬   13年前   9908点

忆先父

刘如姬   13年前   9392点

生卿村村部嵌名联

刘如姬   13年前   9975点

七夕 次余永建兄韵

刘如姬   13年前   9307点

踏莎行

刘如姬   13年前   9171点

念奴娇  用钦兄韵

刘如姬   13年前   9153点

怀朱熹

刘如姬   13年前   9226点

望海潮  有怀

刘如姬   13年前   9454点

步钦定词费兄印象临江仙一组

刘如姬   13年前   9147点

宁化客家祖地联

刘如姬   13年前   14538点
加载更多>>
2024 福建·永安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