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习石鼓文

李祖仁  2012/6/5 20:07:20  14139点  永安之窗
  又是一个雨夜,窗外雨声淅沥。傍晚下雨,这样的日子连续四五天了。在雨声中躲进工作室,写几行石鼓。这种感觉真好。

  临摹,是书家的日课。陆维钊先生曾云:“我辈作书应求从临摹而渐入蜕化,以达到最后之创造。然登高,非经临摹阶段不能创造”。书法碑帖是学书及创作的主要参照,临摹是学习书法的不二之途。

  一种书体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它有上下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周篆逶备,秦篆简直。而我尤喜石鼓文。石鼓文已摒弃了象形文字图画的痕迹,进入了汉字抽象化、方块化的符号结构。其圆不至规,方不至矩,是从古籀走向小篆的过渡者。石鼓文线条较金文更加匀整圆润,字形结构较甲骨文和金文简单,整齐而略呈长方,平行线条多作排列装饰,严谨茂密,用笔圆劲挺拔,笔道遒劲凝重,字距行距开阔均衡,疏朗如晴空星月,字大愈寸,气韵淳古,雄强浑厚、朴茂自然。其既有楚派书法的纠纠雄健,又具鲁派书法的彬彬文质,亦备齐派书法的洒洒纵逸,气息雄浑高古,受到历代大家推崇。康有为赞叹:“如金钿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载,自有奇采”。

  朱简《印经》有云:摹印家不精石鼓款识等字,是作诗人不曾见诗经楚辞。择取石鼓只不过是学习篆书的一个突破口与切入点,临摹石鼓必须从整个篆书发展脉络中寻找这一书体的演化轨迹,从而为我们学习古法提供契机。研习石鼓文应将其放在特定的篆书流变过程中去考察,从它的渊源与对后人书风实践中去探究。傅山云:不知篆籀从来,而讲字学书法,皆寐也。是入手大篆的极佳范本。

  刘熙载说:秦碑力劲,汉碑气厚。力劲即内劲,临习石鼓文首在劲力。古人始终将“篆之所尚,莫过于筋”列为先。有“筋”才生“劲”,才能引篆“婉而通”,登堂入室,深化内涵,不然,恐流于描字也。“劲力”是临写石鼓的内核。临写时用笔必须劲健,用笔稳中涩进,劲健者沉茂圆浑。只有“涩”才能险劲,不涩则流于浮薄。然而,“涩”非“迟”。写石鼓横画起笔须逆入,中锋徐进。一竖起笔须力纯,中段丰实,收笔眶然凝重。迟速得宜,线条方显厚重、古拙之风采。石鼓用笔亦须行留相合,具“折钗股”之妙,绞笔使毫练绳,徐徐行行,横直平过尽使笔锋留住;转折弧圆定裹绞暗转,明按实提。在书写时应保持毛笔毫颖和顺,运笔时注意让笔尖常在点画中行,线条求质朴劲健。

  平正、匀净、连贯、挪让和变化是篆书结体的基本法则,写石鼓亦然。石鼓结体布白贵平正安稳,横竖相向,明媚相成。须明了其静中有动、动中呈静的内涵所在。写石鼓文贵结构紧凑,柔中有刚,以疏为风神,密为老气。石鼓文结体略呈长方,长与宽之比约为三比二,基本符合“黄金分割”的要求。整体造型重心偏上,有沉雄郁勃挺拔飞天之势。临习石鼓文要在端庄正大之中寓奇侧之姿,注意结构的参差变化。左右、上下配置得体、得势,点画简单的字,贵在笔笔相生,相生则气势紧凑而不失涣散。如“去”字,上面的部分左右对称,加帽子一样罩住下面的部分,下面的部分不宜大,以求得体。笔画繁复的字,贵在笔笔相让,相让则气势舒朗而不致堆砌。

  吾观吴昌硕之《临石鼓》,雄厚拙朴,真气弥满。吴昌硕的石鼓文将平稳沉实变成了笔意流转、天趣飞动,线条虽圆实,但无草率油滑之意,都是扎实的篆书线条,有残破感,具金石气;结构上由原来的平正之姿形成高低不平之势,字字飞动,呼之欲出;空间分割打破均衡,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用笔老辣苍迈,万毫齐力,充满霸悍之气;用墨上有浓枯湿润之分。这是吴昌硕借古开今的成功尝试。篆书在所有字体中最具静态,吴昌硕能将篆书写得具有飞动之感和抒情之意,着实令后侪之辈高山仰止。

  临摹是一门功夫,一个书法家的成长过程离不开临摹。吴昌硕对石鼓文情有独钟,在他65岁时谈到学习石鼓文的感受:余学篆好临石鼓,数十载从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

  面对古碑,我只能亦步亦趋。

发表评论>>
相关阅读:

李祖仁答记者问

卓   19年前   22376点

李祖仁:中国十年最具影响力策划专家50人之一

廖昌照   19年前   26393点

三月的情绪 (外二则)

李祖仁   20年前   17647点

林洪通编著:永安抗战文化史话:姚勇来、沈嫄璋政治身份之谜

林洪通   2年前   23701点

浅谈民族音乐走进小学校园

吴玉绸   6年前   49434点

晒幸福:我难忘的一件往事

严  平   6年前   57561点

王福源《苍溪杂谈》读后感

朱昌汲   7年前   64738点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二十周年

燕忠东   8年前   31537点

丢掉幻想  一统中华——写在台湾五二O之后

燕城浪子   8年前   27487点

【心城】永安:18岁前未曾离开

詹兴妹   8年前   21818点
加载更多>>
2024 福建·永安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