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随笔

余尔望  2012/6/12 20:20:42  17831点  永安之窗
  京城名胜古迹比比皆是,一般外地人来京很少去游览卢沟桥这处景点,虽然“卢沟晓月”在历史上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恐怕也很少有人赶在疏星寥茫的曙色之前专程来此一览晓风残月的景色。即使是在过去,也少有闲者有如此兴趣。那么远离京师城厢外的卢沟桥,前人何以其黎明前的苍茫晓色引起神往?后人又何以其在京城名胜古迹比比皆是中弃近求远到此一游?

  11月7日,我参加第六届“感动中国”优秀词曲颁奖典礼后,中囯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组织我们参会代表参观游揽了卢沟桥园区时我才解开了这个结。

  卢沟桥,建于金代,至今有820年的历史,出北京天安门,沿公路西行约20多公里,便到了这座“卧虹千尺”的石桥。几百年来,在这座大桥上面,朝朝暮暮不知走过了多少车辆,走过了多少行人。金、元、明、清几个封建王朝大凡皇帝出巡、官员进京、举子应试、商人贩买,均从卢沟桥进出京城,进出京城要多半日或一日行程,所以行人必得在卢沟桥夜宿。金朝诗人赵秉文有诗为证:“落日卢沟沟上柳、送人几度出京华”。

  在卢沟桥博物馆,有一幅复制的《卢沟晓月》图,是明朝王绂所画,只见那望不见源头的卢沟水迤逦而来,河岸树木浓郁,玲珑剔透的石桥就镶嵌在苍绿中,看远处峰恋忽隐忽现,缕缕白云萦绕山间,一轮残月闪躲在山峦。远山、近水、晓月、石桥浑然一体的画面构成了“卢沟晓月”的意境。几百年来,卢沟桥的壮美、繁荣和“卢沟晓月”也不知激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灵感,给予多少游客愉悦的享受。茫茫的晨曦之中,行人上桥,凭栏遥望,远处青山隐隐约约,那是多么美妙的夜色啊!展现在行人眼前是明亮的月光和浩白的石桥相映交辉,石桥被轻纱般的晓雾笼罩着,透过浩而柔和的月光,仿佛使行人置身于仙境,这一景致就是“卢沟”和“晓月”的结晶之处。然而,尽管景色美、意境佳,要是没有文人墨客的吟诵,可能难以闻名于世数百年。画意有、就一定产生诗情。如明朝诗人杨荥的诗:“河声流月漏声残、咫尺西山雾里看。远树依稀云形淡,疏星寥落曙光寒。”明朝礼部尚书王英的诗:“浑河东去日悠悠,斜月编宜入早秋。曙色微涵波影动,残光犹带浪光流。”都是很玩味的“卢沟晓月”诗。卢沟桥通过历代文人的吟诵出名,“晓月”的意境也靠他们传开,尤其是清朝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拓碑建亭,将乾隆御书的“卢沟晓月”四个大字刻在汉白玉碑上立在桥头。

  1937年,这片土地遭受日本侵略者铁蹄线踏,卢沟桥从那时起就失去了“卢沟晓月”的诗情画意,弥漫着战火硝烟和刀光剑影。“七.七”卢沟桥事变在这里爆发,卢沟桥成了中华民族反法西斯侵略的一座标志,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在这里打响了第一枪。我徜徉桥端抚摸着桥边一根根望柱,74年前日军的弹痕犹斑斑可见。战争沒有催毁这座桥,它至今完好无损,我心里想除了它身子骨壮健外,更多的是中国人民抒写的可歌可泣精神铸就了它的不朽。不信你看,桥西端的入桥口挺立着两两相对的四根华表,华表柱顶上的圆盘座上高踞着4只石狮,多么像竭尽全力的士兵与日月一起威武地守望一方的平安。今天卢沟桥经过修复,以其固有的风貌,在崭新的环境和祥和氛围中展现在我面前,卢沟桥不仅桥更美.月更明,而且整个卢沟桥园区规划为抗曰文化园区,成了中国人民的重要爱国教育基地,它与中华民族反法西斯侵略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所以它比“卢沟晓月”更具有吸引力。

  不远处一座占地20公顷的“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竖立在卢沟桥畔。我随着湧动人潮走进雕塑园,一眼就看到由巨大的花岗岩和压碎的侵略者坦克残骸铜雕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碑”高矗入云,它多么形象地注释了侵略者必败,正义必胜。园内38尊直径2米,高4.3米的柱形铜塑有近千个人物栩栩如生、慷慨激昂,分别以“日寇侵凌”、“奋起救亡”、“抗日烽火”、“正义必胜”设计,整个主题凝固成一部宏伟的抗日史诗,展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民族气魄。看了心中自然升华一股民族使命感、历史责任感。

  卢沟桥畔东面还有一座“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这是一座抗日战争历史的综合性大型专题纪念场地。馆里展有从1931年9.18事变到1945年抗战胜利14年间的历史文物5000多件。设有“综合”“日军暴行”“人民战争”“抗日英烈”展厅,件件史物、图片、塑型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抗日战争,彰显了人性的善与恶、美与丑、坚忍与残暴,也彰显了一个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引人注目的“卢沟醒狮”雕塑,它一返过去苍老残缺的面貌,和卢沟桥桥柱上501只大小石狮一样,眼神贯注、活灵活现,无倦怠之意、呼之欲出。望着这尊很有创意的巨大雕塑,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在这里我触摸到了历史。

  我的思绪一直走不出卢沟桥畔。“卢沟晓月”仅是文人墨客渲染,它的品味毕竟是少数人才能读懂的,而卢沟桥能闻名于世则是中国民族从这里用血肉铸就了民族之魂,它成了中国人民眼中永远也忘不了抹不掉的一处景观。望着卢沟桥畔如织人流,我想他们关注的不仅仅在于“卢沟晓月”,更多的是在品读这里一部部记载着纪念抗战的史册。

  当我们游揽纪念胜地时,当我们所热爱和憎恨的人渐渐走入历史尘烟,战争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记忆,还有无尽的反思。如果说古代人到卢沟桥是寻觅一份开心,而現代人到这里则是追忆一份伤痛,它让今天每个来过这里的人多了几分沉思。


  2011.11.30.

发表评论>>
相关阅读:

上坪乡历史沿革简述

余尔望   7年前   92252点

西洋镇历史沿革简述

余尔望   7年前   97565点

贡川古镇历史沿革概述

余尔望   8年前   98186点

青水畲族乡历史沿革概述

余尔望   8年前   85465点

小陶镇历史沿革简述

余尔望   8年前   109791点

“财经专家”的情怀-----记永安电大客座教授刘入财

余尔望   8年前   19698点

“神龟问天”

佘尔望   9年前   33343点

霞鹤村历史沿革简述

余尔望   9年前   75084点

母  亲

余尔望   10年前   12779点

李树玉:用心破解迁坟难题

余尔望   10年前   18690点
加载更多>>
2024 福建·永安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