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抗战文化的领军人物—黎烈文(三)

林洪通  2012/9/21 17:23:40  15299点  永安之窗
  后期的改进出版社和黎烈文

  1942年夏,改进社处于刊停人走,徒存其名的状况:《战时民众》和《战时木刻画报》早在1941年9月停刊。姚勇来、萨一佛已离去,《现代文艺》主编王西彦也于1941年年底离开永安前往桂林,改由章靳以任主编,但他在南平的省立师专任教,很少来社。《改进》由黎烈文主编,两位编委沈炼之、郑庭椿在省研究院工作,编辑业务由助理编辑倪师坛负责。这时改进社编辑部和印刷所已由虾蛤村迁入城内抚沟街,编辑部设在一个不大的房间里,只有赵家欣、倪师坛和许粤华上班。这时《改进》也无奈常登省政府厅局长的官样文章。到1942年底,《现代文艺》和《现代青年》也先后停刊。赵家欣也离社了。改进社只剩下黎烈文和许粤华夫妻分任主编的《改进》和《现代儿童》期刊,以支撑门面,而单行本几乎不再出版。(注22)★

  改进出版社由辉煌跌入低谷,黎烈文也悄悄地退出了战斗的行列,这自然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原因。1941年9月下旬主政福建的陈仪离闽,作为官办刊物的最重要“靠山”的消失,对改进社和黎烈文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损失。这与《战时民众》和《战时木刻画报》也在1941年9月停刊,在时间点上是相吻合的,也不是偶然的。当然,更重要的是40年代初期政治环境更趋险恶,抗战转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党顽固派更加顽固,掀起了反共逆流,1941年7月国民党省政府成立图书杂志审查处,进一步加强了对文化出版方面的统制。就黎个人来说,他在30年代曾是上海“文坛一勇士”,以左翼作家面目闻名于世,在永安,国民党省政府大小官员都晓得他,有的人在公开场合还以此来讥讽他。还有前面述及的黎因针对《苏日中立条约》而发表的《我们的抗议》在读者中引起的惊讶和“自己人”的责难也造成了巨大的政治压力。然而,黎烈文在情绪上却显得很恬静、沉稳,蕴含韧性。险恶的政治环境使黎烈文不能再有所作为,他只能以消极和退让来谋求改进社的生存。他“最好能找个僻静的地方安居下来,种种花草,晒晒太阳,不问外事。”(注23)★黎的这种想法,是知识分子遇到挫折艰难时,往往出现的逃俗避世情绪的典型表现。因此也不难理解。

  1945年7月中旬,“永安大狱”事件爆发,改进出版社发行部经理李力行被抓。黎烈文一方面嘱咐员工不要外出,一方面自己也做好了被捕的准备。据郑庭椿分析:“黎烈文此时表面十分镇静,沉着应对国民党的政治压力,这样却更能贯彻其推动进步文化活动的初衷,更有利于抗战工作,同时也就避免了改进社的更大损失。”(注24)★郑庭椿认为,改进出版社后期的减少活动,渐趋退却,是恶劣环境和政治压力造成,不是由于黎烈文本身的消极。

  “永安大狱”发生后,有人责难黎烈文不努力去营救出版社部门经理李力行和羊枣等人。郑庭椿认为,黎烈文何尝不想营救被捕人士,不是不为,而完全是不可为。一是当时“陈仪已去,吉山路断”,不能再上省主席公馆所在地吉山去通融了。刘建绪也无能为力,连省政府秘书长程星龄都被召往重庆监视、软禁。也就是说,走上层通融营救已不可能;二是下令逮捕的是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来头很大,下属应不敢轻易放人;三是当时一些思想进步的爱国青年,有正义感的进步人士,包括有的地下党员都相继撤离,在这样的情况下,让一介书生去救人,未免过于天真和苛求;四是黎烈文在上海和永安的左翼面目和知名度,本身目标就夠大,在白色恐怖中,有可能被捕入狱,哪有办法营救他人呢?

  郑庭椿回忆说,抗战胜利前夕,国民党顽固派愈加猖狂,永安环境恶劣,特务横行,实在令人难以忍受。他对黎烈文谈及此事时,黎说,能走的就走吧!要迅速撤离为佳。还说,撤退是为了更好的进攻。话里一点消沉的含意也没有。可见,即使在大逮捕的白色恐怖中下,黎烈文表面消沉,其实心中充满斗志。迫于形势,只好退却,但心中牢记着进攻。

  抗战胜利后,1945年10月,改进出版社迁往福州。1946年春,黎烈文应时任光复后的台湾省行政长官陈仪之召,毫不犹豫地奔赴台湾,任《新生报》副社长。不久,因得罪了报社上司而丢了官,实际上因其自由民主主张与当局军政专制相径庭,终被迫辞职。后来他应台湾大学文学院院长、鲁迅之友许寿裳之邀,任该院法国文学教授,直至去世。

  平淡敦实的晚年

  黎烈文在台湾,生活很不如意。在台20余年,洁身自好,除教书外,进行法国文学的翻译工作。他不求闻达,埋头教学、写作,培养出不少优秀弟子,译作颇丰。

  1969年11月5日黎烈文中风瘫痪,失语呆滞,食管进食,卧病三年,于1972年10月31日晨六时去世,时年68岁。

  黎去世后,台北某刊刊登的《黎烈文先生丧礼所见》写道:灵堂内,只有“很少的几副挽联和有限的几个花圈、花篮,也都是生前的老友和学生送的。”“……只有少数要送葬到墓地的人陪着哀伤的台静农先生,谈论着黎先生的事迹。”(注25)★“晚报报道黎先生卧病的消息以后,曾经有些机关派人前往黎府送钱。但深知黎先生为人的黎太太怎样说也不接受……这正是黎先生‘不多取一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的风范”。(注26)★

  其胞弟黎烈师说:“你一生真没有什么享受。你从小读书、留学,没靠祖产父业;你中年投身事业,原可发挥所长、所学,贡献于文坛,贡献于社会,然而内忧外患,使你不得安宁。”。(注27)★

  至于黎烈文曾是鲁迅好友(注28)★,后堕落成“反动文人”一说,现已查实,此乃在高压政治下,泼向黎烈文的脏水和污泥。巴金先生及许多正直文化人士均撰文澄清事实,予以反驳,“揩掉溅在他身上的污泥”了。(注29)★

  黎烈文一生著作盛丰,有《西洋文学史》、《法国文学巡礼》、《台湾岛之历史与标志》和文学译著等三十多部。

  2012年7月初稿

  2012年8月二稿

  2012年9月三稿

  注释:

  (注1)六曾:黎烈文出生那年,他的曾祖父黎景嵩(1847-1910)刚好60岁,故给黎烈文取小名“六曾”,意60岁得曾孙。黎景嵩曾任台湾台中知府,痛恨清政府割台给日本,率众2千抵抗。事败抱知府印跳海自杀,被清兵救起,送回大陆。后做张之洞幕僚。

  (注2)史量才当年是《申报》馆总经理,因黎烈文主持《申报》副刊《自由谈》后,大量刊登进步作家针砭时弊的文章,触怒反动派。但史毫不屈服当局的屡屡警告,刚直不阿,1934年11月13日遭暗杀。当时上海当局也给史量才降半旗,追凶手,但不了了之。解放后据沈醉交代,是蒋介石授意戴笠所为。

  (注3)黎念之(黎念兹):黎烈文的长子,现为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黎念之出生半月,其母严冰之患产褥热去世。黎烈文为纪念爱妻严冰之(与黎烈文同在法国攻读文学的同学),给儿子取名“念之”(亦称“念兹”)。黎念之留学美国攻读化学,1964年(32岁)获博士学位,发明了液体膜等应用广泛的新技术,是世界化学领域的顶尖人才,曾参与美国登月计划。

  (注4)赵家欣:《黎烈文与永安改进出版社》(《永安抗战进步文化活动》,1994年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

  (注5)萨一佛:《地下党员在改进出版社中的作用》(载《抗日战争时期永安抗战进步文化活动学术讨论会专辑》,1988年6月内部版)

  (注6)1940年春,曾经与黎烈文在上海一道从事过文艺活动的女作家许粤华,在战乱飘流中给黎写信,要求安排工作,黎表欢迎。许粤华的前夫黄源与黎烈文相识,都是鲁迅好友,一道编辑过《译文》、《烽火》等杂志。抗战爆发后,黄源北上参加新四军,许粤华却南下来到永安。当时黎烈文既当爹又当妈,把儿子念之拉扯到十岁。许粤华见状,颇为同情。她以女性的温柔体贴,给忙碌而枯寂的黎烈文带来了抚慰。她也“很疼爱”这个儿子,给他们父子生活上很多照料。在人生的道路上,他们各自都曾遭遇过波澜、挫折,经历过离合、悲欢,命运使他们走到一起来了。1942年2月24日,他们在艰难岁月中结为伉俪,彼此都很珍惜这迟来的幸福。新中国成立后,黄源相继任过浙江省作协主席、文联书记、文化局长等职。许粤华与黄源生二子,即黄伊凡、黄伊林。1989年许粤华从美国回到上海,还特意带着伊凡、伊林兄弟前往华东医院探望病中的巴金。

  (注7)赵家欣:《风雨故人情》33、34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12月出版)

  (注8)黎烈文:《改进》发刊词--《我们的希望》(1939年3月14日于永安,4月1日《改进》创刊号出版。载《永安抗战进步文化活动》,1994年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

  (注9)王西彦:《我所认识的黎烈文》(《永安抗战进步文化活动》,1994年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

  (注10)★(注11)《湘潭历史文化名人—黎烈文》2009年7月。

  (注12)王西彦:《回忆荃麟同志》(原载《收获》1981年第1期,现载《永安抗战进步文化活动》,1994年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

  (注13)王西彦:《遗留下的火星子》(《永安抗战进步文化活动》,1994年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

  (注14)《我们的抗议》曾刊登在《现代文艺》1941年4月25日三卷一期、《改进》1941年5月1日五卷三期、1941年5月10日《现代青年》四卷一期上。

  (注15)★(注16)王西彦:《遗留下的火星子》(《永安抗战进步文化活动》,1994年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

  (注17)《湘潭历史文化名人—黎烈文》2009年7月。

  (注18)王西彦:《遗留下的火星子》(《永安抗战进步文化活动》,1994年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

  (注19)(《湘潭历史文化名人—黎烈文》2009年7月)。

  (注20)王西彦:《遗留下的火星子》(《永安抗战进步文化活动》,1994年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

  (注21)黎烈师:《怀念长兄黎烈文》,笔名“曾三”,1984年5月发表于美国旧金山《源流》双月刋创刊号。

  (注22)赵家欣:《燕江风雨—回忆黎烈文与和永安改进出版社》(《抗日战争时期永安进步文化活动学术讨论会专辑》,1988年12月内部出版)。

  (注23)赵家欣:《黎烈文与永安改进出版社》(《永安抗战进步文化活动》,1994年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

  (注24)郑庭椿:《怀念黎烈文》(载《抗日战争时期永安抗战进步文化活动学术讨论会专辑》,1988年6月内部版)

  (注25)、(注26))巴金:《随想录.怀念黎烈文》。

  (注27)黎烈师:《怀念长兄黎烈文》,笔名“曾三”,1984年5月发表于美国旧金山《源流》双月刋创刊号。

  (注28)1937年元旦,郁达夫到厦门。赵家欣回忆:当赵家欣、马寒冰、郑子瑜三位厦门文学青年问郁达夫与鲁迅的关系时,郁说:“人们以为我和鲁迅思想不同,性情迥异,却不知道我和鲁迅交谊至深,感情至洽,很能合得来的朋友。黎烈文编辑《申报.自由谈》托我代向鲁迅拉稿,后来鲁迅化了数十个笔名,在《自由谈》上发表了挺多的‘花边’短文,都是我的一拉的结果。”当年,郁对鲁迅说,《自由谈》的编辑换了才从法国回来的黎烈文,人地生疏,怕一时集不起稿子,要他去投几回稿,他说那是可以的。如1933年1月24日,鲁迅写了《观斗》和《逃的辩护》两文,通过郁达夫转黎烈文,黎于1月30日、31日刊用。从1933年1月24日至1936年10月11日鲁迅逝世的前八天,据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鲁迅日记》载有有关黎烈文的日记,一共有195则,《致黎烈文》书信81封,现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鲁迅书信集》仅存32封。鲁迅给《自由谈》写稿125篇。由于国民政府新闻检查处的查禁,“没有能够刊出的”(鲁迅语)的十篇,全部收入《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三个鲁迅的杂文集中。1936年8月黎烈文主编《中流》半月刊,鲁迅共写稿十篇,全收入《且介亭杂文末编》。这就体现鲁迅对黎烈文革新《自由谈》副刊和编辑《中流》杂志的支持,对法国文学翻译的充分肯定。鲁迅说:“《自由谈》的编辑者为了忙于事务,连他夫人的临蓐也不暇照管,送在医院里,她独自死掉了。”编辑,就是黎烈文。

  (注29)巴金:《随想录.怀念黎烈文》。

  附:黎烈文在永安的部分著作目录

  著作:

  1、《乡下医生》(长篇小说,法•巴尔扎克著,黎烈文译),1938年长沙商务印书馆出版。

  2、《胜利的曙光》,1940年重庆烽火社出版。

  3、《苏联的建设》(黎烈文与周学普等合译),改进出版社出版1940年1月初版。

  4、《保姆》(黎烈文译),1941年4日上海好友出版社出版。

  5、《第三帝国的兵士》(匈•霍尔发斯著),改进出版社1941年出版。

  6、《两兄弟》(法国莫泊桑著),1946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再版。

  7、《亚尔维的秘密》(法•倍尔纳著),改进出版社1945年出版。

  8、《最高勋章》(苏•梭尔齐瓦著),1945年2月译于永安,1950年1月上海平明出版社出版。

  文章:

  1、《我们的希望》《改进》(发刊词)第1卷第1期,1939年

  2、《半月谈话》《改进》第1卷第6期,1939年

  3、《暴风雨下的亚洲》(波蒙作;黎烈文译)

  《改进》半月刊第1卷第8期,1939年

  4、《德国战争的目的》(法•约佛勒作,黎烈文译)

  《改进》第3卷第6期,1940年

  5、《手迹的故事》(意•哲曼勒托著,黎烈文译)

  《改进》第4卷第3期,1940年

  6、《现代文艺》《发刊词》《现代文艺》创刊号,1940年5月

  7、《工作与经验》(杂谈)《现代青年》第4卷第2期,1940年

  8、《现代青年》二周年纪念的话《现代青年》第5卷第1期,1940年

  9、《第三帝国的兵士(长篇连载)》(匈•霍尔发斯作黎烈文译)

  《现代文艺》第1卷第3-6期,

  第2卷第1-2,4-6期,1940年

  10、《掷骰戏》(P•梅里美作黎烈文译)

  《现代文艺》第1卷第2期,1940年

  11、《“落水”与“出水”》《现代文艺》第1卷第1期,1940年4月25日

  12、《苏联的集体农场》(C•维德纳作六曾译)

  《改进》半月刊第3卷第9期。1940年

  13、《模仿与创作》《现代文艺》第3卷第3期,1941年6月25日

  14、《偶像之变形》《现代文艺》第3卷第4期,1941年7月25日

  15、《伟大的命运》(苏联F•克洛勒作林取译)

  《现代文艺》第5卷第2期,1942年5月25日

  16、《略论文化总动员》《新福建》1卷3、4期合刊,1942年4月30日

  17、《再会罢》美国A•玛尔茨作林取译

  《现代文艺》第5卷第6期,1942年9月25日

  18、《第九十六个女人》苏联•L•梭罗维耶夫林取译

  《现代文艺》第6卷第3期,1942年12月25日

  19、《热烈的握手》《改进》第7卷第1期,1943年5月

  20、《方形堡的攻克》(P•梅里美作;黎烈文译)

  《改进•》第7卷第6期,1943年

  21、《热烈的握手(卷头言)》《改进》第7卷第1-2期,1943年

  22、《深刻的印象》(黎烈文译)《联合周报》第三号“笔会”,1944年

  23、《同情的援助》《联合周报》第七号“笔会”,1944年

发表评论>>
相关阅读:

永安抗战文化的领军人物—黎烈文(二)

林洪通   11年前   17032点

致众友人

林洪通   14年前   11986点

2007年4月谌震致林洪通信

谌震   16年前   14218点

李品珍致林洪通信

李品珍   17年前   14900点

林洪通一致谌震

林洪通   17年前   13833点

访老作家刘金

林洪通   17年前   18831点

李品珍来信(6)

李品珍   17年前   16472点

李品珍同志致林洪通的信(4)

李品珍   17年前   15801点

李品珍同志致林洪通的信(3)

李品珍   17年前   15051点

李品珍同志致林洪通的信

李品珍   17年前   15138点
加载更多>>
2024 福建·永安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