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评歌曲《永安之夜》的现实意义

佘尔望  2013/11/6 20:18:05  20178点  永安之窗
  浅评歌曲《永安之夜》的现实意义

  “燕溪水,缓缓流,永安城外十分秋。月如钩,钩起心头多少愁,潮生又潮落,下渡照孤舟。吹南管,长夜何漫漫,有人正倚栏。明月好,好月供谁看,一笑回头问吉山,山中流水几时还。山不语,水向东流去,写出愁人句,今宵没个安排处”。9月15日晚,由燕西街道主办的“月满燕西”中秋诗琴书画集晚会上,女童声小合唱《永安之夜》以其高雅、清纯的艺术魅力再次愽得热烈掌声。此前,7月19日晚,2013“永安之夜”独唱音乐会在厦门鼓浪屿音乐厅举办,就读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卢骥演唱了《永安之夜》。8月23日晚,永安市举办“燕水情”2013大学生返乡音乐会,卢骥再次演唱的《永安之夜》在音乐会中拉开帷幕,他那浑厚有力的男中音音质震憾了每位观众。

  在我市人们为何频频把抗战时期在福建传唱的歌曲《永安之夜》广为传唱?这是有历史渊源的。

  一切能够永存的艺术作品是用它的时代的本质铸造成的。《永安之夜》这部作品的艺术同样如此。聆听或解读这部作品,具有异常鲜明的时代气息,让人们很自然地追忆起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家园在发展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某些特殊时期与事件,不由自主地听到历史回声。

  (一)铭记永安历史

  这首歌把人们带进了60多年前的永安。1938年福建省政府迁到永安成为福建省的政治文化中心后,日本侵略军也把目光转到了永安,永安被日本侵略军当作重要攻击目标。据史料记载,1938年6月7日,1939年5月15日,1941年8月9日,1941年8月12日,1942年1月16日,1942年9月24日,1943年1月2日,1943年11月4日,永安先后遭受日机狂轰滥炸,造成民众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最严重的是1943年11月4日,后来被史学称为“永安浩劫”的大轰炸,足足毁了全城979栋1万余间房屋,死伤近千人!不足2平方公里的永安山城,遍体鳞伤,血肉横飞,“人民城郭两全非”。这罄竹难书的罪恶,谁能淡忘?歌曲《永安之夜》就是在日宼的炸弹声中诞生的。“燕溪水,缓缓流,永安城外十分秋。月如钩,钩起心头多少愁”。永安人不会忘却过去的苦难和抗争。铭记过去,是为了激励将来。传唱《永安之夜》,是重温抗战时期永安这段历史,人们将感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跳跃。

  (二)弘扬抗战文化

  永安抗战文化活动已成为过去,许多问题已由历史划上了句号,但它的影响极其深远。省会在永安的七年半时间,在那艰难的岁月里,抗战文化,在当时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形态,它与战时的重庆、桂林、昆明互相配合、遥相呼应,成为国统区四大抗战文化基地之一。最突出的是体现在新闻业。据史料统计,创办了改进出版社、东南出版社等39家出版社,长风印刷所等19家印刷所(厂),力达书店等15家书店,出版了《老百姓》、《建设导报》、《民主报》等13种报纸,《改进》、《现代文艺》、《国际时事研究》周刊等129种期刊,700多种书籍,近40套丛书、丛刊,在东南地区首屈一指。

  再次体现在戏剧上。当时永安的戏剧活动特别活跃,尤其话剧运动盛况空前。有话剧、平剧、闽剧、歌咏等戏剧团体10多个。他们常年深入战地、乡村宣传演出,足迹遍及八闽大地。目前已收集到当年在永安各出版物发表的剧本就达70多种,永安各戏剧团植、改编、演出的剧目有200多种。

  其次体现在抗战歌曲方面,设在上吉山村的国立福建音专的音乐家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抗战歌曲。如唐守谦作词,蔡继昆谱曲的《保卫国家》、《抗战的旗影在飘》,郑贞文作词,蔡继琨谱曲的《保卫中华》,高时良作词,黄聪谱曲的《中国好比一团火》,沙海作词作曲的《赶走东洋兵》,郑贞文作词,郑锦谱曲的《福建青年》,张帆作词,陆华柏谱曲的《故乡》,卢前作词,尼歌罗夫谱曲的《永安之夜》等。许多脍炙人口的抗战歌曲在当年广为传唱。

  永安各类出版物、戏剧、歌曲,绝大部分是向广大民众树立“阐发民族文化、激扬民族精神、砥励民族气节、增强民族信心”,使永安以及东南地区出现了抗日情绪高涨,进步文化繁荣的抗战文化新局面。正如1940年4月25日在永安《现代文艺》发刊词中所阐述的:“文学艺术不但是民族生活最正确最具体的活历史,也是人类精神最伟大的鼓励者与创造者”,“它保留下一个伟大民族的苦斗中的血肉与呐喊,保留下人类最善的希望与进步的脚迹”。抗战文化在永安得以迅猛发展、空前繁荣,也正是有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的支撑。

  战争毁灭了文化,同时也创造了文化。《永安之夜》激起人们对山城深沉的爱,对侵略者刻骨的恨,那优美动听的旋律,一直在永安人民中余音绕梁,在抗战胜利68周年之际,《永安之夜》回响在耳际,是多么的亲切。文化是有生命的,尤其是抗战文化,这是抗战文化在这代人中的延续。

  (三)缅怀先人创作艺术

  爱国主义始终是词、曲家创作的主题。在传播《永安之夜》这首歌曲,不能忘却两位词、曲创作者。卢前的名字曾经被历史的烟尘笼罩住,昔日国立福建音专的学生和永安民众对卢前先生当年在音专所做的贡献依然念兹在兹。他的《永安之夜》至今被传唱了半个多世纪,是他们为我们永安创作了这部经典音乐之作,为后世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成果。

  卢前,江苏南京人。诗人、文学和戏剧史论家、散曲作家、剧作家、学者,称为“江南才子”。自小聪颖,“十岁能文章”,“年十二三始好韵语”。1921年投考国立东南大学(后更名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国文系,东大毕业后曾受聘在金陵大学、中央大学等大学讲授文学、戏剧。曾任《中央日报》主编、国民政府国民参政会四届参议员、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校长。解放后任南京市文献委员会主任、南京通志馆馆长等。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颇具影响的文坛通才,可惜建国后(1951年)英年早逝,年仅46岁。

  据《卢前笔记杂钞》记载,1942年9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在福建永安设立国立音乐专科学校,部长陈立夫任命在国立编译馆负责大学用书编审委员会任务的中央大学教授卢前为第一任校长。这是中国仅有的三所国立高等音乐学府之一,其他两所即重庆国立音乐院和汪伪国立上海音乐院(原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永安之夜》在这里第一次以演唱的形式演绎出来,这首歌无不源于內心,抒发的感情如燕溪之水纯净、明朗剔透。也使得这部作品始终能与身处抗战前沿的广大民众的心理需求相互合拍,产生一呼百应的效果。“刘主席今夜亦莅场听乐,戎装军服,不减检阅场上英姿,此时也鼓掌赞好,使亲自指挥之尼哥罗夫教授频频点头答谢!尤使会场声色。”这是当年对省主席刘建绪听《永安之夜》时的描述。这首歌词无论是题材选择,还是思想性、艺术性以及语言的精彩性等方面都为作曲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文学基础。当年,法国里昂大学文学博士黄曾樾先生诵读“永安秋夜”词后,赞绝不已。(黄曾樾,永安人,吉山挹秀楼为其设计,曾任福州市市长。)燕江两岸,吉溪上下,《永安之夜》歌声处处可闻。

  而曲作者尼哥罗夫是保加利亚人。少年时期在保加利亚音乐专科学校学习小提琴。1923年考入捷克国立音乐学院,1928年留院任教。二次大战时,他来到日本,因时局变化回不了欧洲,转赴上海。1940年9月,34岁的尼哥罗夫应校长蔡继琨之聘到永安吉山福建省立音专任小提琴教授。歌词是否有意境,这意境能否声态化,是歌词音乐性的重要元素。《永安之夜》作品艺术与物、情与景、意与境的交融结合所产生的境界是美的。“明月好,好月供谁看,一笑回头问吉山,山中流水几时还”,寥寥数语,营造了一个音乐性的意境,展现了一个音乐性的创意,撩起了曲作者的音乐创造冲动而欲罢不能,永安的抗日风云,永安的山水给尼哥罗夫留下深刻印象,当即萌发乐思,谱写了《永安之夜》,并在9月19日举行的师生同乐会上演奏,优美的乐声和明显的东方风格博得阵阵掌声。卢前出任吉山国立音专校长,他十分爱才,特别欣赏尼哥罗夫的小提琴独奏曲《永安之夜》,称赞乐曲富有中国气派。后将原词“初秋”改为“十分秋”,并添写了第二、第三段:“吹南管,长夜何漫漫?有人正倚栏。明月好,好月供谁看?一笑回头问吉山。”“山中流水几时还,萧萧落叶袖生寒。山不语,水向东流去。写出愁人句,今宵没个安排处。”《永安之夜》迅速传开,广为演唱。音乐真是不可思议的,看似如此简单的旋律,跨越不同国界,填上不同歌词,就产生不同的效应。《永安之夜》以不变的旋律,经历了战火的冼礼。小提琴独奏曲《永安之夜》,后又改编为重奏曲、管弦乐曲。1942年9月,省立音专升格为国立音专,他继续留任,直至1946年2月国立音专搬迁福州,曲作者尼哥罗夫才随校离开吉山到福州继续任教。忘却了责任感的艺术创作是不会有持久生命力的,而《永安之夜》会有持久生命力,是他们沒有忘却艺术创作的责任感。

  词、曲作者的自身修养,人格品质与创作这部作品时的思想状态,生存环境,对其所创作出来的作品所产生的影响力,对于我们当今的创作仍然有着极有价值的借鉴作用,我们要加倍珍惜。今天,当浮躁已经成为一种谁也无法否认的社会流行病,当人们在千方百计寻求如何将利已最大化,还会有多少人面对远去的历史,记住创作这部作品的主人,力图从中寻求一些可以供今人以至后人借鉴的精神珍宝呢?

  早在10年前(2003年),时任永安市市委书记刘道崎收到一位抗战时期在永安工作生活过的名人之后写给他的信,谈到对《永安之夜》歌曲的怀念与感慨,引起刘道崎对这封信的重视并作了批示,要求重视弘扬永安抗战文化。

  永安抗战文化活动是伟大的抗日战争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文化史的光彩一页。由于自然地城的得天独厚与历史文化的沉淀积累,永安抗战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符号和沧桑痕迹,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地位。因此,永安抗战文化只有对它的总结与扬弃、提练与传承,才能真正被一代代人所广泛接受、认同和追隨。

  《永安之夜》记录并反映了抗战时期永安人民苦闷而不颓废的生活,有着很深的时代印记。永安是抗战时期旧省会之地,也是该歌曲的发祥地,在抗战68周年之际将这支歌列入抗战文化教育内容,让人们喜欢上这首歌,会唱这首歌,对深入了解、熟悉这段抗战历史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下,能激活这支歌,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历史与文化荟萃、自然与人文交融,滋养了善良奋进的燕城儿女,而先人在国难当头那种深怀国家和民族大义的精神品质,在今天更应成为强大的精神气度和责任感,感召这块热土上的每一位成员。

  我们期待,也坚信:《永安之夜》旋律会在燕城永久回荡,一定能堂堂正正地挤身于音乐舞台,甚至中小学的音乐课之中。(余尔望)

发表评论>>
相关阅读:

上坪乡历史沿革简述

余尔望   7年前   92252点

西洋镇历史沿革简述

余尔望   7年前   97565点

贡川古镇历史沿革概述

余尔望   8年前   98186点

青水畲族乡历史沿革概述

余尔望   8年前   85465点

小陶镇历史沿革简述

余尔望   8年前   109791点

“财经专家”的情怀-----记永安电大客座教授刘入财

余尔望   8年前   19698点

“神龟问天”

佘尔望   9年前   33343点

霞鹤村历史沿革简述

余尔望   9年前   75084点

母  亲

余尔望   10年前   12779点

李树玉:用心破解迁坟难题

余尔望   10年前   18690点
加载更多>>
2024 福建·永安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