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介绍的,仅是阅读了《现代文艺》刊物中各类体裁作品,共138万余字后的内容简介。以加深读者对抗战时期永安的《现代文艺》这个刊物主体内容的了解。
---作者
一、小说
《英雄》作者:邵荃麟(一卷一期)
小说描写老实巴交的穷苦农民王大有糊里糊涂被抓去当兵,受伤后被锯掉一只臂膀,回乡后,他向老爹出示了挂在左襟上的一块银质荣誉章,认为这是为老爹换来的“一点功名”。在乡间,他虽然受到轻蔑和误解,但同时也受到虚伪的推崇和尊敬(虽然,这些推崇和尊敬并不是出于真心)。区长甚至赞许他是“本区的唯一勇士”和镇上的“民众的模范”。可是,因为受不了周围一些人的冷言冷语,又因为失了一只臂膀子,不会劳动,王大有生活陷入困境。他被迫无奈,终于到了一处后方医院,提出重返前线的要求。在“欢送受伤英雄重上前线”的大会上,院长又一次称他是“英雄”。暴露了被誉为“英雄”的人物是多么可悲与可怜。(约15000字)
《死在担架上的担架兵》作者:王西彦(一卷一期)
作品描写一个忠厚老实的农民李其成,在地主家里当长工,地主不但占有了他的妻子,还勾结联保主任,把他送到前线去当了一名担架兵;又因为他过分负责,在一次抢救伤兵时负了重伤,最后死在担架上。
作品同情象李其成一类农民的不幸遭遇,控诉了在专制制度下人吃人的黑暗社会。(约10000字)
《吉甫公》作者:邵荃麟(一卷三期)
小说所描写的人物,一是乡间标本式的土财主周吉甫,二是他的兄弟,败家子兼冒险家周廷甫。本份的周吉甫逐渐走向没落,而刁钻的周廷甫大发国难财,越来越兴旺。作者从芸芸众生中选取这么两个人物来对比描写,以衬托社会的现实,引人深思,促人猛省。(约7500字)
《号兵冯玉珂》作者:魏伯(一卷六期)
16岁的冯玉珂当了号兵之后,时时想念在战乱中离散的父亲、妹妹。他的母亲被敌人杀害了。其实,他的父亲也被敌人杀害了。他的妹妹在前来侮辱她的敌人面前作了英勇的反抗,杀死了几个敌人之后也被敌人杀害了。冯玉珂则在一次战斗中爬上城墙,吹起军号,引来了大批敌人,手榴弹便在敌群中开了花……
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是普通的劳动人民在承受着战争带来的灾难,也在作英勇的抵抗,控诉了侵略者的滔天罪行。(约16000字)
《眷恋土地的人》作者:王西彦(二卷一期)
小说描写的重点是庄稼汉杨老二对土地的眷恋。前线的炮声愈来愈贴近,撤退下来的伤兵愈来愈多,摆渡的任务也愈来愈重,向“官长”请了一回示又毫无结果,回不了家,却又打不退鬼子,自己就在这样一个命运的骗局里打滚,后来随队伍退却,借机在黑夜里悄悄地离开了向后方溃退的队伍。他的目的还是想回村子,回到自己女人和孩子身边去。谁知命运给他安排了一个始料所不及的“结局”——依靠随身带着的一支步枪,他在一处山峡间和敌人追击部队突然遭遇,竟以寡敌众地拖延了敌人的行动,使被围的中国部队有了个通过敌人阵地回身堵击的机会;而他自己也双手紧抱着那支已经打完子弹的枪支,依然保持着伏击的姿势,长眠在峡间。(王西彦《山从里的篝火》,《新文学史料》1986年第1期)(约19500字)。作品歌颂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民抗战路线的正确性与必要性,鞭挞了国民党当局片面抗战路线的错误与危害。
《外套》作者:艾芜(二卷一期)
小说描写了一家父与女的冲突。父亲是一位专门替洋行卖东西的、精通英语的商人;女儿是一位进步的中学生,热心于抗日救亡工作。父亲要把家从桂林迁到上海“孤岛”去,女儿不同意。因此,当人们欣赏着父亲给她买回来的新大衣时,她却说:“我才不喜欢这件鬼皮哩!”作品鞭挞了“看客”之类麻木不仁的民众。(约7500字)
《军渡》作者:黑丁(二卷二期)
小说所描写的是一出人间惨剧。主人公水溜子的爷爷、父亲、母亲都被日本鬼子残忍地杀害了。但水溜子并没有被这一惨剧所吓倒,而是顽强地成长了起来。一次,趁日本鬼子过渡时,他拿起枪打死了那些杀害他亲人的野兽,自己潜入水底逃走了。(约10000字)
《爱与仇》作者:布德(二卷二期)
作品描写留学日本的李光曾,娶了一个日本女人做妻子,回国后在东北某地当教员。日本占领东北后,因不满于日本人的统治,不满于妻子的骄横,终于成为一个“满洲的囚徒”。作品从反面告诉人们:作为一个亡国奴是多么可悲啊!(约7500字)
《变》作者:蹇先艾(二卷四期)
贵州省某县的罗家寨是个偏僻的小村庄。村民王母头守寡二十年,把两个儿子养大。因为抗战,因为抽丁,给王母头的家带来一场风波。最后,她终于志愿把大儿子小顺哥送去当兵,并引以为荣。反映了我党提出的抗日救亡十大纲领的深入人心。(约9000字)
《葬礼》作者:碧野(二卷五期)
小说所描写的是一个女八路军战士于陵。她女扮男装,当了八路军某旅长的勤务兵。她在几次的战斗中历尽艰险。最后,为了保护旅长而英勇牺牲。
这是一个富有浪漫意味的非凡的英勇故事。(约8000字)
《柳河上》作者:青苗(二卷六期)
小说描写日本鬼子把柳庄人民逼上了绝路,柳庄人民被迫拿起武器反抗。说明了侵略压迫别人,一定会遭到反抗。(约12000字)
《蠢货》作者:司马文森(三卷二期)
小说的主角王大嫂是一个力大无比而又命运坎坷的青年女子。在一次日本鬼子的骚扰中,她与丈夫王大哥被冲散了,流落到国民党军队的一个炊事班里当一名伙夫兵。她力大、勤劳,博得了弟兄们的好感。她时常怀念王大哥,当她打听到王大哥参加了游击队后,便开小差去找他。她几经波折,终于来到了丈夫所在的游击队,丈夫却英勇地牺牲了。王大嫂最后又来到她原先所在的炊事班,弟兄们又惊又喜,但王大嫂却说:“我想有一支枪”。作品控诉了侵略者滔天罪行和被侵略者的深重灾难。反映了在神圣的抗战中,处于最下层的劳动者也一步一步地觉醒了。(约15000字)
《春天的故事》作者:碧野(三卷三期)
小说写的是兄妹四人从海外归来参加抗战的遭遇。作者详尽地描述这一悲惨的故事,正是对国民党黑暗统治的控诉。(约9000字)
《借兵》作者:渚江(四卷二期)
作品写的是小公务员宓本立为了几十斤“家庭米”而弄巧成拙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抗战时期一般公务人员生活的艰难。(约9000字)
《十一圩港》作者:平凡(四卷二期)
写的是抗日阵亡战士叶泉与阿新的故事。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知道他们是新四军的两名平凡但却有着不平凡经历的战士。(约6000字)
《叮叮当当男士》作者:骆赦(四卷四期)
小说写的是一个青年的沉沦,最后成了汉奸的故事。(约9000字)
《复仇》作者:菱舟(四卷四期)
抗战期间,福建沿海的沦陷,那里的渔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小说写的是一群饱受苦难的渔民奋起反抗的故事。他们袭击敌人的汽船,把船底凿穿,让鬼子葬身鱼腹……(约6000字)
《仁慈的心》作者:叶德浴(四卷五期)
作品描写失陷后的福州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小女孩依玉的父母最近都被日本鬼子打死了。依玉的舅舅原想将她卖到长乐去当童养媳,可是地主太太却以仁慈之心收留了依玉做第二个佣人,然而依玉受尽非人的虐待,创伤累累。作品点明:“一个还不懂世事的孩子就遭受这人间最大的悲哀,就是一个心志坚定的成年人,也受不了这巨大的打击啊!”(约12000字)
《新生》作者:姚隼(四卷六期)
年轻的胡斌当上了少校医务主任后,曾决心将医务室来个整顿,但敌不住周围恶势力的包围,被管理员老何及投机商老金拖下水,一步步走向深渊。后来,在血的教训面前,他终于醒悟了,向团部自首……(约15000字)
《秦淑的悲哀》作者:蒂克(五卷一期)
小说描写一个女大学生秦淑为了搭乘便车,被司机骗到旅馆强行奸污的悲剧,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约20000字)
《别人的故事》作者:靳以(六卷一期)
这是一个发生在大动荡年月的平静的故事。黄金发、李依妹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然而,他们共同把妻子卖了,这是善良,还是愚昧?只有读者自己去体会了。(约7000字)
《奴化教育下》作者:刘黑枷(六卷一期)
这是一个教育、争取下一代的故事。霍权德是一个小学生。他的父亲被日本鬼子杀死了。可是在奴化教育下,他却带着敌人去抓游击队员。最后,参加游击队的舅舅却把他带上了游击队的根据地老爷岭。霍权德无知地说:“人家老师说那里是杀人放火的土匪窠呢!”说明日本军国主义的奴化教育对我国东北少年的严重毒害。(约1000字)
《难女》作者:钟美(六卷一期)
小说写的是青年女子阿琼当了难民后的不幸遭遇。她被拐卖后又逃了出来,但谋生无门,最后被迫卖身。小说既是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控诉,也是对国民党黑暗统治的揭露。(约13500字)
二、诗歌
《鞍鞯店》作者:艾青(一卷三期)
鞍鞯店所出售的是鞭子、缰绳、马鞍……然而,这一切又做得那么美丽。读了之后,读者所认识的大约不只是鞍鞯店吧?(约占1000字篇幅)
《悦来场》作者:邹荻帆(二卷一期)
诗中所描写的这个阴湿寒冷,老鼠繁衍,米珠薪桂,山民愁苦的悦来场,就是当时中国的一幅缩影。(约占1000字篇幅)
《石滚河》作者:臧克家(二卷二期)
诗描写的是一个贫穷、荒凉的山寨所发生的变化:昔日野兽出没,强盗四起;如今是“绿林的好汉加入了游击的行列”,成了一片抗日的根据地。这是党在统一战线工作中的一个胜利。(约占1500字篇幅)
《骑马的人》作者:姚奔(二卷三期)
诗人用他所描绘的形象告诉我们:中国人民决不会在侵略者的面前屈服,他们为了国家,可以抛弃自己的一切。(约占3000字篇幅)
《猎人》作者:郭风(二卷三期)
写的是猎人,却又象战士。为了保卫“平和的生活”,猎人和战士其实是统一的呵。(约占1000字篇幅)
《草原交响乐》作者:邹荻帆(二卷四期)
诗中所描写的人物是:抗日救亡宣传队的队员、农民、船夫、战斗者。他们团结一致,艰苦抗战,对最后的胜利充满了信心——“开花的日子来了,结果的日子也该不远了。”(约占12000字篇幅)
《不见阳光的小草》作者:音鹃(二卷四期)
这首诗很形象地写出了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那被饥饿和疾病折磨而死的小姑娘,在当时何止万千。(约占500字篇幅)
《收割与播种》作者:柳倩(二卷五期)
一场战斗刚刚结束,农民便下地耕种。他们这种爱土爱乡的精神不正是爱国的表现吗?(约占1500字篇幅)
《我们的班长》作者:高岗(三卷四期)
作者用白描的写法,写出了“我们的班长”可爱的形象。(约占500字篇幅)
《遥寄》作者:稚人(三卷六期)
这首诗是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对在浴血奋战中的战士的祝福与讴歌。(约占1000字篇幅)
《院落》作者:曾卓(四卷四期)
这首诗从一个侧面描写了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情形。那里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每个人都在辛勤地工作着,对明天充满了信心和希望。(约占3000字篇幅)
《高原之歌》作者:李雷(四卷五期)
呵,高原——你是革命的圣地。
这里,是一切伟大的英雄事业
和诗篇的起源,
这里是一切
走向新世界的人们的
出发驿站。
这首高亢、嘹亮的《高原之歌》来自延安。我们今天读起来倍感亲切。(约占4500字篇幅)
《写在圣诞节前夕》作者:邹荻帆(四卷五期)
诗人在诅咒黑暗,追求光明。他的歌声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约占3000字篇幅)
《迎着这一天》作者:冀汸(四卷六期)
作者以饱满的激情、高亢的歌声,在最艰苦的年月预言着胜利的到来。(约占3000字篇幅)
《盐海上》作者:厂民(四卷六期)
这是一首战斗的、劳动的颂歌。是打破敌人封锁、开展生产自救的一个方面的反映。(约占3000字篇幅)
《船夫与船》作者:彭燕郊(五卷一期)
一个船夫,在一个大雪天,在新年即将来临之际,把一队下乡掠夺的日本兵翻入江水之中,而自己却安然脱险了。(约占3000字篇幅)
《工作》作者:缘原(六卷一期)
这是一首劳动、抗战的颂歌。(约占1500字篇幅)
三、散文、杂感
《车站》作者:夏琪(一卷二期)
这篇散文通过家乡车站屡遭轰炸,屡次修复的事,歌颂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约3000字)
《轰炸中及其他》作者:巴金(二卷二期)
作者描写了他在敌机轰炸中的两个生活片断。文笔如同行云流水,对破坏人们和平安宁生活的日本帝国主义充满了无比的仇恨。(约3000字)
《散离》作者:蹇先艾(二卷三期)
这篇散文,可以当作一幅抗战离乱图来读,真切而又感人。(约2000字)
《重庆的作家》(通讯)作者:庄艟(二卷六期)
从这篇通讯中,我们可以看到1940年重庆文坛的一些情况,且对永安进步文化活动也有所反映,可将它作为一篇历史资料来读。(约3000字)
《爷爷和茶叶》作者:李岳南(三卷一期)
这是一篇情真意切的怀念亲人、思念故乡的作品,反映了沦陷区人民痛苦和悲惨的命运。(约2500字)
《夜酒楼》作者:姚隼(三卷二期)
文章所描写的,是社会上各种人物在酒楼上的不同反应和表现。
如果谁不了解抗战时的社会情况,请读一读这《夜酒楼》是有益的。因为社会上的各种人物,都以他们的言行在酒楼上亮相了。(约7000字)
《故园草》作者:邹绿芷(三卷三期)
这是作者对沦陷了十年的故土(东北)的怀念,情真意切,充满了对日寇的仇恨。(约3000字)
《山野间》作者:萝白(三卷四期)
晚唐诗人杜苟鹤曾经写过这样两句诗:“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谣”。(《山中寡妇》)看来,在日本占领区的深山中,百姓的处境比诗人所写的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约4500字)
《窗》作者:靳以(四卷五期)
作者透过窗口看到了黑暗,也看到了光明。然而,这光明必将撒给大地,预示抗战虽然艰苦,但胜利必将到来。(约3000字)
《灯下》作者:也耶(四卷五期)
全国人民都在进行艰苦的抗战,而有些人却在后方纵情享受,反映了国民党统治区那种“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现实。(约3000字)
《犁及其他》作者:郭风(四卷六期)
这是一组对劳动、对土地的赞歌。(约1500字)
《雨》作者:雨田(五卷一期)
作者所描绘的,是烽火中一幅幅人们受苦受难的画图。(约5000字)
《关于形式主义者》作者:杨洪(一卷二期)
本文是针对“写与抗战无关”者而发的。这种人追求形式,反对文章应有革命的内容。在抗战前这种人自命为“第三种人”;当日本人到来之后,有不少人便附逆了。形式主义者们的本质昭然若揭。(约1000字)
《抗战浴室的顾客》作者:俞易(一卷三期)
这是一篇写得巧妙而又尖刻的文章。在那些不抗战或假抗战的人面前,它是一面照妖镜。(约1000字)
《“不是驴子”》作者:细言(二卷一期)
作者用他那支泼辣的笔,写出了一个正直的中国人对汉奸走狗,对一切黑暗势力的抗争:“我们不是驴子呀,我们永远不做驴子呀,我们要叫喊呀。”(约1000字)
《文与行》作者:俞易(二卷一期)
文章通过事例,说明了“文与行的不可分”。(约1000字)
《哭泣》作者:细言(二卷二期)
作者从古今中外举出例子,侃侃而谈。谈的是“哭泣”,论的却是“作为一个作家的对民族、对国家的热爱。”(约1000字)
《新的主题和新的题材》作者:细言(二卷三期)
“发掘那更广更大的主题和新的题材,所依赖的却是作为一个作家的经历——也即是说作家的所见所想的深度。”——作者这一议论是正确的,深刻的,至今还有其现实意义。(约1000字)
《批评者与被批评者》作者:戴肃(二卷四期)
文章论述批评与反批评的重要和它们所应取的态度——“必要保有一种求进步的热情”。(约1000字)
《描写农民》作者:莫荣(二卷五期)
题目是“描写农民”,所讨论的实际上是深入生活的问题。因为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写出真正的农民形象来。(约1000字)
《艺术形象的锻炼》作者:白蕖(二卷六期)
作者认为:“对社会现实的观察愈深沉,则主题的积极性也愈增强,艺术形象的手段也愈高。”因此,远离了生活的人写不出好作品;参加了实际工作而没有深刻地观察当时的现实,也写不出好作品。(约1000字)
《两种微笑》作者:南荒(二卷六期)
文章谈的是文学,实际上谈的也是当时的社会。在当时,“健康的微笑”与“含泪的微笑”——光明与黑暗同时存在,这就是当时的社会现实,读之,令人深思。(约1000字)
《再真实些》作者:唐弢(三卷二期)
作者认为,现实主义手法“不但要传达客观的现象,而且必须触及透过这客观现实的内涵的真实。”(约1000字)
《鉴赏种种》作者:蓼莪(三卷四期)
作者写这篇杂感的目的,是因为“有人在那里对某种是文人却又是民族罪人的人作赞美”和“有人在那里对某种作品作凌迟及曲解。”笔锋所向,正是对准着那些大大小小或明或暗的汉奸们,旗帜是鲜明的。(约1000字)
《李陵与周作人》作者:相棱(三卷五期)
这篇杂感写于1941年8月,作者认为,周作人已沦为汉奸,他比汉朝时因战败而投降匈奴的李陵都不如。对周作人的言行作了分析和揭露。(约1000字)
四、论文
《创作实践与生活实践》作者:石滨(一卷二期)
作者认为“将创作实践与生活实践割离为二元论的看法,是不了解艺术伤口底生产过程的。”(约4500字)
《文艺与政论》作者:维山(一卷三期)
作者认为“文艺和政论的结合……正是文艺和生活的密切的关系所极自然地要达到的结合”。因此,对每一个作家“既要求有卓拔的艺术”,也“要求有卓拔的社会思想和政治思想质地”。(约4000字)
《关于文艺的民族形式》作者:张天翼(二卷一、二期)
作者认为文艺作品要写得真实、深刻、生动,要具有自己的民族形式。文中所提出的若干似乎平凡但实在是极精到的意见,对我们今天仍有参考价值。(约2400字)
《最近文学创作的一般倾向》作者:欧阳凡海(一卷六期)
这篇文章可以作为1940年小说创作(仅限于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的,不包括单行本)的回顾和总结。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现代文艺》在全国文艺杂志中所占的份量是不轻的。(约9000字)
1987年8月初稿于永安
2006年6月修改于北京
2012年8月再改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