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一生最大的荣耀”
1995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颁发给我省一位年届八十周岁的老同志“老新闻工作者荣誉证书”和纪念章,同时中国作家协会也颁发给他“以笔代枪,投身抗战”的抗战时期老作家铜匾。(他在1996年4月6日给我来信并寄了照片,信中说:“当年在永安工作过的仅王西彦、谷斯范获此铜质纪念牌。”)2005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中国作家协会又颁发给九十高龄的他“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玻璃钳制银匾,同时他还喜获一册《中国抗日战争简明图志》。他就是六十多年前在永安从事抗战文化活动的革命文化志士赵家欣。他应邀到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等活动。他说:“这是我一生的最大荣耀,我由衷地感激党、政府和人民对我的关怀和礼遇!”①他之所以能获此殊荣,就因为抗战时期在文化战线上作出过卓越贡献。
二、奔波在闽浙赣抗日前线
赵家欣1915年12月18日出生在福建厦门岛一个贫民家庭,家景贫寒,父亲中年病逝,母亲含辛茹苦养育他和弟弟赵家鼎。
1935年,20岁的赵家欣,即参加厦门风起云涌的抗日救亡活动。他被聘为厦门《星光日报》记者。1936年11月29日赵家欣联络13位文化界青年发起了鲁迅追悼会。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深入海防前哨、英雄岛屿采访,为宣传抗日救亡写了大量通讯报道。
1938年3月,年仅23岁的赵家欣,作为《星光日报》战地记者,奔赴抗日前线采访。他先到武汉采访了八路军办事处负责人叶剑英。他铭记叶“真理在哪一方,青年就奔向哪一方”的教导。3月27日,在郁达夫的引荐下,赵家欣参加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聆听了周恩来、郭沫若、老舍和冯玉祥将军的讲话。它标志着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3月30日,在范长江的举荐下,他参加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首届代表大会”。他成为福建参加这“两会”的作家兼记者的唯一代表。随后,他与范长江等奔赴台儿庄前线采访,4月7日,到达台儿庄前沿阵地,耳闻目睹了军民浴血奋战日寇的可歌可泣事迹和残酷的战争场面,写成了《台儿庄血战记》等特写、通讯。后来在长沙采访了淞沪抗战名将张治中。
5月中旬厦门沦陷,赵家欣在1938年6月作为香港《星岛日报》特派战地记者回到闽浙赣抗日前线采访。1939年8月他与来闽采访的《新华日报》记者孟秋江共商闽浙赣抗日宣传计策。同年冬结识《前线日报》总编辑宦乡。1940年秋应宦乡之邀,赵家欣与妻子谢怀丹赴上饶,任《前线通讯社》编辑主任,谢任编辑。
在此二三年间,赵家欣奔走于闽、浙、赣各地,其间为香港的《星岛日报》、浙江的《东南日报》、江西的《前线日报》、《东南青年》、《东南经济》、广东曲江的《新军》、福建永安的《改进》、《现代青年》,福州的《闽侨月刊》、《星焰》、建瓯的《闽北日报》等报刊撰写了大量的通讯、特写、时事评论、散文、小说等,宣传抗日。自1939年7月至1942年5月,他在永安出版的《改进》月刊上发表过《血火中的旅行》、《闽浙省道中》、《台湾民众的反日斗争》、《腊尾》、《汉奸报的面目》、《从经济上看德苏战争》等文章。自1939年11月10日至1942年4月10日在永安的《现代青年》月刊上表了《炮火声中忆麓山》、《地狱与天堂》、《伪军是怎样被迫作战的》、《宣而不战的欧战内幕》、《苏芬战争的前因后果》、《欧战新局势》、《欧战在扩大中》、《急转直下的欧洲战局》、《远东风云》、《战争边沿上的美国》、《日寇南进的步趋》、《美日关系展望》、《从“廉价求和”到“冻结事变”》、《近东回教徒的独立运动》、《怒娃的毁灭—论日寇崩溃的必然性》等文章。
三、以笔代枪,战斗在永安
1942年夏,赵家欣应改进出版社社长黎烈文之邀,来到福建战时省会永安,先后任《现代青年》、《新福建》月刊主编、省政府编译室编译等职。同时为《民主报》撰写社论,为《联合周报》撰写评论。他对永安抗战文化活动作出过卓著贡献。
赵家欣到永安后,在黎烈文的安排下,开始住在民权路的木屋中,第二年搬到马巷宿舍。不久小儿赵建光患阿米巴痢疾因缺医少药而夭折。后来马巷宿舍遭日机轰炸化为灰烬,最后搬到桥尾一幢小木屋栖身。此处地势较为开阔,屋前有块空地,四面围上竹篱,屋后临溪,环境清幽,称之为“寄农小筑”。这里与东南出版社、美国新闻处、省研究院等单位临近。羊枣(杨潮)、李达仁(李品珍)、王石林(王一帆)、钱念文、郑公盾、叶康参等文化界朋友常到此相聚。夏夜繁星,评述抗战,共话友情,甚感快慰。
赵家欣在永安三年多时光,主要从事如下文化活动:
1、主编《现代青年》月刊。
《现代青年》是当年永安改进出版社的六大期刊之一。该刊是综合性通俗读物,其目标是“想在各方面供给青年朋友一点知识,”,“以满足其旺盛的求知欲望”,先后由卢茅居、陈培光、赵家欣等任主编。不少知名人士为其撰稿,如邵荃麟、黎烈文、卢茅居、章靳以、王西彦、许天虹、彭燕郊、高时良、光未然、丁乙、雨田等。赵家欣善于写时事评论,除未到任之前在该刊发表过十余篇论文外,他任主编后又在该刊发表了《不能一蹴而就》、《第二战场与第三战场》、《不朽的斯城》、《辽长的三年》、《送一九四二年》、《特殊的使命》等文章。該刊还先后刊登了80多位青年作者100多篇文学作品。
2、主编《新福建》月刊。
《现代青年》1942年12月停刊后,赵家欣随即到省政府编译室担任编译兼《新福建》月刊主编。《新福建》是一份省政府的综合性政刊,是宣传抗日的重要刊物之一。刊登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文艺等论著和评述,辟有省政要闻、省政史料、大事日志、杂俎、论著等栏目,还刊出特辑和专号。当时与赵家欣一起工作的有董秋芳、李由农、钱念文、叶康参等地下党员和进步文化人士。该刊曾发表过许钦文、董秋芳、赵家欣的多篇评论和文艺作品。1944年9月以后,1933年入党的著名记者、国际军事政治评论家羊枣也在该刊发表了五篇军事政治评论。
当时的省政府编译室主任李由农②是国民政府省主席刘建绪同乡,曾在上饶第三战区司令部任秘书,随刘来闽,有湖南才子之称,为人比较正派,忠于国民党,但不反动,他能容纳如董秋芳、赵家欣、叶康参、钱念文(叶、钱由赵家欣介绍进入编译室)等进步文化人士在编译室工作,并同意以编译室名义与社科所合出由羊枣主编的《国际时事研究》周刊。该刊影响我国东南乃至全国,闻名国外。因而可以说,省政府编译室是永安抗战文化活动的据点之一。
这期间,赵家欣还为羊枣的论文汇编成《太平洋战争新局势》一书,由永安战时中国出版社出版。这是羊枣著作出版的第一本集子,也是他生前看到并亲自写序的唯一一本书。与此同时,赵家欣还为立达书店编辑《认识你自己》等丛书。他自己的编著《沦陷区的故事》,也由永安战时中国出版社出版。
3、为《民主报》撰写社论。
《民主报》是当时永安的进步报纸之一。几乎每天发一社论,每周发一时评。这些社论、时评的主旨是论抗战必胜,反法西斯战争必胜。也有对时局的批评建议和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因而在国统区的报刊上独树一帜。1944年9月以后,在国民党福建省政府秘书长、进步人士程星龄的推荐下,总编辑颜学回聘请羊枣为该报主笔,主要是撰写社论、评论。羊枣又邀请了在永安的进步文化人士李达仁、余志宏、郑书祥、叶康参、谢怀丹、李由农、赵家欣、谌震等人撰写社论。自1944年8月底至1945年7月“羊枣事件”发生前的一年时间中,该报就发表了360多篇很有战斗性的社论或星期专论。
这期间,赵家欣为永安《民主报》撰写的社论有《惩贪奖廉,改良政风》、《由敌寇登陆闽海说起》、《动员民众的先决条件》、《胜利究竟谁属?》、《光荣与血债》、《强化机构与振刷政风》、《从太平洋到中国大陆》、《战后的太平洋殖民地问题》、《如何完成临战准备》、《居官、做事、为学》、《改善官兵生活》、《东南同胞的艰巨任务》、《略论社会现象》、《日寇的最后赌本》、《清算德日的暴行》、《除恶务尽》、《清算忠奸》、《围攻日本与华南战场》等37篇。
赵家欣所写的社论除了论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必胜、中国抗战必胜,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外,侧重于对国民党腐败政权的抨击和对黑暗社会的揭露,唤起人们对建立人民民主新中国的向往,唤起人们继续奋斗,表达抗战胜利后人们获得彻底翻身解放的心声。
赵家欣赞扬苏联红军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功绩,在《冬季感想》(《民主报》1944年12月5日社论)中说:“吾人倒眼见了盟友苏联在反纳粹德国的抗战中之冬季的特殊成就,在一个转危为安的冬季里站稳了脚根,在另一个冬季里给顽敌以致命的打击;嗣后每一个冬季,莫不是替希特勒德国制造更加悲惨的运命;显示苏联人民与红军的爱国情绪和行动愈益坚强的季节,在过去几年的冬季里,吾人于兴奋羡慕之余,往往也会想象着中国未来反攻摧敌的境界,虽然并不一定很客观的对于苏联之所以有那种成就的原因加以注意和考察。”
赵家欣所撰写的刊登在1944年9月4日的永安《民主报》的社论《惩贪奖廉,改良政风》中指出,要“对贪污应加惩处,对廉洁应加奖励,这是主政者应有的态度和责任,也是全国上下一致的要求。”他在分析自清朝末期至抗战以来“内忧外患”的政治形势后,对现时执政当局的腐败无能作了深刻揭露:“近年来社会风气日趋败坏,道德标准日趋衰落,人人皆以发财享受为唯一理想,洁官能吏,凤毛麟角,一般地方官吏,有的敷衍塞责,勾结豪绅,只谋保持官位,不顾群众疾苦。……至于营私舞弊,搜刮自肥的,则又到处皆是。时至今日,社会上已形成一种‘无官不贪’(特别是对县区乡)的观念。”
赵家欣在1945年3月13日的《民主报》社论《略论社会现象》中大声疾呼:“一切旧的死亡,正所以促进新的生长。大家庭制在分解,家族观念在消蚀,地方主义在打破,劳心劳力的界限在泯除,官贵民贱的身份在转变。……社会的进步倾向在发展着,但反对势力也未尝不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譬如讲‘武官不惜死’,前线上偏偏有畏缩不前的军人;譬如讲‘文官不爱钱’,各地方偏偏有层出不穷的贪污案;譬如讲一切为国家,偏偏有官商一体的商业投机;譬如讲一切为前线,偏偏有豪商巨富在后方狂嫖阔赌,挥霍无度;譬如讲法治,偏偏有人以毁法为光荣,守法为耻辱;譬如讲保障人权,偏偏有虐婢致死……所有这些事象,都不是一个简单的良心问题,而是一个历史性的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的表演,正是传统的劣根性在作祟,而地方主义与人情主义又从而为之左袒。于是,自然造成是非不分,人道消亡的混沌状态。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的根本改革,快要因抗战胜利而实现了,在民主的光芒面前,残余的封建意识形态还能长久吗?”赵家欣在《民主报》社论上这些大胆而精辟的论述,在很大程度上,从侧面回答了抗战胜利之后,中国的命运怎样?是旧中国继续存在、人民继续被压迫,还是能够诞生一个新的民主进步的中国等问题。
抗战胜利后,省府迁回福州。赵家欣1945年10月到福州后任省政府所办的《福建时报》总编辑(后任社长)。1947年加入地下民盟。后来《福建时报》不时刊登人民解放军胜利前进的消息和国民党政权腐败无能、民不聊生的文章,为行将崩溃的国民党政权作末日写照。至1949年,作困兽斗的国民党省主席朱绍良见状大为震怒,将赵家欣免职。赵仍为厦门《江声报》写了不署名的福州已被解放军包围的消息,使人民受到极大鼓舞。
四、枯木逢春犹再发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赵家欣任省文教厅文化科科长,省民盟宣传部长,福州市人民代表,行政定级13级,成长为年青有为的领导干部。但1955年反胡风运动中受到隔离审查,1957年被划为“右派”,行政降至21级。“文革”中下放劳动,住牛棚,遭批斗。经过22年的艰苦磨难,党的三中全会后“右派”得以改正,“胡风集团”、“文革”冤屈彻底平反,重见光明,行政级别恢复并提为12级。他没有任何个人所求,只有无私奉献。
此后,虽从花甲到年迈,却笔耕犹勤,收获更丰,但这绝不是偶然的。
赵老在1981年出版的《风雨故人情》一书的后记中写道:“每当我怀着悲愤的心情为怀念那些跋涉在漫长而坎坷的人生道路,在种种劫难中过早地离开人世的朋友而执笔时,不由得激起对日本法西斯、国民党反动派和林彪、‘四人帮’的满腔怒火。斑斑血泪,记录着中华民族的苦难历程,灿烂光辉的岁月,得来不易呀!……他们热爱祖国、民族的深情执着,追求真理的坚贞不屈,嫉恶如仇的高贵品质,为中国的文学艺术和新闻事业留下不朽业绩,深深铭记在我的心里。今天,我已满头霜雪入暮年,江山妩媚故人稀,回首前尘,情不自已。在记忆尚未完全衰退之前,追忆这些朋友的业绩与友谊,文章虽嫌粗浅与单薄,记述的往事容有片面和疏忽。倘若她有助于年青一代对中国知识分子在各个历史时期所经历的艰辛途程有所理解,因而珍惜美好的今天,致力于更加美好的明天,在我来说,就是尽了一片心意。”赵老在27年前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20多年来,他居然写了500多篇作品,选编出版了7本书籍,这是常人难以想象和做到的。真是“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有两度再少年”。
五、高尚的心灵,真诚的帮助
赵家欣对永安抗战文化史料的征集、研究、考证、核实、宣传、利用等项工作,曾给以极大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他的支持是长期的、自始自终的、真心实意的。1983年永安开始征研抗战文化史料,我和同事到福州采访的第一位老同志就是赵家欣。他送给我的第一本资料书是《风雨故人情》。在此后的20多年频繁交往中,他的无私奉献精神和高尚人格深深感动了我,激励了我。
经过一年多征集资料,我们将史稿《抗战时期永安进步文化活动》综述第三稿寄赵家欣审阅。赵老于1984年12月31日来信说:“三稿初读一遍,比前稿好多了。经与叶康参同志商谈,建议有些地方不必写得太细,可以略事删削……你们不辞劳苦,花了一年时间,写了一份很有分量,十分有意义的史料。你们的精神值得钦佩、学习。”并说:“85年纪念羊枣事件四十周年和抗战胜利40周年,不知永安有无什么活动,信中望告。”这时,永安市委和党史部门正积极准备召开永安抗战进步文化活动学术讨论会。
1985年9月,永安进步文化活动学术讨论会在永安顺利召开。赵老除了提供很有份量的史料之外,还在会上对于如何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如何看待党对永安抗战文化活动的领导、如何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等等问题,发表了很有价值的意见。事后,我们认为有必要把“羊枣事件”的全过程搞清楚,于是写出《羊枣事件始末》一文寄他审阅,他于1987年5月27日来信说:“《羊枣事件始末》读了二遍,整理得很好,很完整。我个人见闻有限,仅就所知,把认为一些需要补充、修改以及可能打错的字,从头开列,供参考。还望广泛征集当年在永安的老同志的意见,把文章修改得更完整。”这样一篇近2万字的史稿读了两遍,说明他助人的真诚。
我们于1988年出版了一册《抗日战争时期永安进步文化活动学术讨论会专辑》,寄给赵老阅后,他于同年10月22日给我来信写道:“《学术讨论会专辑》已收到,今日又收到勘误表……59页注1当时在永安的地下党员,提到几十个人名字,其中有的我不认识,大部分人我是熟悉的。如苏节、何柏华、郑书祥、周左严。而叶康参名字未列入,他是1934年入党的,38年、39年在南平负责编印中共闽江工委领导的《老百姓》。陈矩孙、黄卫世逝世前解决党籍问题。张立(魏然)和柯泳仙至今似尚未恢复党籍。在美国新闻处的彭世桢(已去世)、郑公盾都是党员,未被列入。谢怀丹是早期党员,现在党籍问题已解决,也未被列入。郑公盾是48年重新入党的。当时情况各人不同,但大部分是失去组织关系的。就是羊枣也是‘文革’后才由周扬证明是三十年代入党的。至于何柏华,当时也无组织关系,直至去世前没有恢复。49页大湖永安师范学生运动,提到何是党员,不符事实。因为这是严肃问题,所以提供你参考……此书虽有若干排印错误或与事实有出入的地方,仍不失是一册有史料价值的资料。感谢你们的努力。”他就这样对该书进行认真的核实订正。
对永安抗战文化活动的宣传方面,赵老亦尽其心力。1991年6月,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我们筹备设立“永安抗战进步文化活动陈列室”时,赵老就提供了资料,并来信作指导。当他看了陈列室《解说词》后,于1992年2月5日给我来信说:“陈列室的建立,对后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意义尤其重大。”并说:“永安进步文化活动陈列室”是个长期、固定展览,解说词中几个地方有出入,附寄所看到的,供参考。我希望有生之年,能与一些健在的老同志旧地重游,并参观这一极富历史意义的展览。”1992年9月21日又来信说:“陈列室展示的《抗战时期到永安工作活动的地下党员名单》,应慎重审核。如姚勇来,在台和大陆熟悉他的朋友,一再核查,都不能肯定姚曾参加过组织。人物简介,也须慎重核对。”赵老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地来信订正史实的。直至2006年6月10日他还来信惦记此事:“永安纪念馆悬挂六名中坚人物照片,缺黎烈文,我已找到黎照片,不记得有否告知永安补进。”
由于《民主报》社论不署名,为了弄清撰写社论的实际作者,1992年10月上中旬,我们邀请了赵家欣、李品珍、王一帆、徐昭华四位老同志来到永安,进行考证、辨认。在此之前,赵老得知此事,十分高兴,故于1992年2月5日,给我来信说:“得知《民主报》社论已拍成照片,并将放大,收集工作不易,感谢您和永安党史办同志的辛勤努力。永安时期,是我们永难忘怀的岁月。您为保留这页光耀千秋的历史,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于是,赵老、李老和王老三老及徐昭华于1992年10月上旬汇集永安,为时7天,阅读、回忆、研究、辨认所征集到的360多篇《民主报》社论。他们住在招待所,每天准时到党史办上班。他们根据当年撰稿人各自独特的写作风格,笔锋所向,加之细致的回忆,然后才郑重地审慎地确定每篇社论出自谁的手笔。结果辨认出羊枣67篇、李达仁64篇、赵家欣37篇、叶康参31篇、余志宏4篇、谌震2篇、郑书祥2篇。尽管作了最大努力,仍有100多篇社论未能确认作者。李品珍当时就指出:“一般来说,这些社论水平均较高,其中不少卓见,如谌震关于孔子的社论以及本人论生活态度的社论,当时即有较大社会影响。”这项工作,如果不是赵家欣和李品珍等当事见证人的考证认定,就无法确定羊枣等在永安撰写文章的篇目和数量。因此,这一辨认、考证成果,是对永安抗战文化史资料征集工作所做出的特殊贡献。
《民主报》社论作者考证、辨认工作结束之后,他们参观了“永安进步文化活动陈列室”。赵老回福州后,以《一部教育后代的活书—抗战时期永安进步文化活动陈列室观感》为题,在1992年12月22日的《福建日报》第7版发表长篇通讯。文中说:“深秋十月,我和在广州、汕头的两位老友,应邀重访永安,参观了中共永安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文化局等5单位联合举办的长期展出的‘抗战时期永安进步文化活动陈列室’。在宽敞的大厅里,我仿佛回到了40多年前的永安,眼前出现的是那些熟悉的人和事。丰富的资料和图片介绍了在1938年5月到1945年10月的艰难岁月里,进步文化活动和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的光辉历程,它是一部记载历史,把光荣的革命传统传之后世的形象化活书。”“这种人文荟萃、文化发达的现象,在烽火连天、山河破碎的年代,除了重庆、桂林外,是很少见的,因而山城永安成为战时东南半壁文化名城。”“陈列室以‘抗日战争全面胜利’、‘40年后的回顾’和‘永安进步文化活动的历史意义’作为结束。结束语说,党与非党的革命知识分子在永安进步文化活动中的贡献和忘我献身精神将永放光芒!”“陈列室还介绍了两位比较开明的国民党省主席,一位是解放前夕策动起义未果被蒋介石杀害的陈仪,一位是1949年8月在香港发表‘脱离国民党宣言’的刘建绪。”这样,赵家欣以这篇《观感》向全省人民报道了永安抗战文化活动陈列室的存在。
1993年,我主编了拟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羊枣事件》一书。其中,有一篇《杨潮案件的前前后后》的文章,曾于80年代在某全国性大报上发表过,且撰稿人是著述颇丰的历史学家。他的这篇文章本应收入《羊枣事件》一书。然而,该文经赵家欣、李品珍、王一帆等同志审阅考证,严重失实。他们三人均系亲历者、见证人,详细指明该文的失实之处。赵家欣1993年3月6日给我的来信中也特别指出该文作者当时不在永安,文章内容,特别是第一部分与事实很多出入。赵老列举了该文有9处重大失实之后说:“这类事例,还有不少,请慎重考虑。此书既公开发行,对所有文章,务请核实处理,以免和电视剧《羊枣之狱》一样,闹出笑话。”
1995年秋,根据省委宣传部的部署和三明市委党史部门的安排,我执笔编写了供福建电视台使用的爱国主义教育电视系片脚本《抗战文化城与永安大狱》,赵老审阅2万字的稿子后于1995年12月2日来信说:“电视系列片脚本经耀民同志详细作了一些改动,并提出若干修改意见后送给我。我反复看了两遍,在耀民同志没有提到的地方,用钢笔在原本上作了个别的改动和提了几点建议,并送章老审阅。我基本上同意耀民同志的修改和所提意见。但关于片名问题,我的看法是,脚本以过半篇幅叙述、介绍永安从抗战初期起的进步文化活动,说明永安是怎么成为战时东南文化名城。羊枣是抗战后期到永安的,虽然时间不长,而贡献最大,甚至牺牲在战斗岗位上,是永安文化战士中最突出的一位。他的名字和永安文化城是分不开的。”他建议片名改为“永安文化城与羊枣之狱”。
1996年1月21日,赵老再次来信说明对电视脚本修改稿的看法和意见,指出:“电视系列片脚本经采纳各位老同志的修改意见,已较前稿完整。但再次提出一些修改补充意见。”到4月6日,赵老又给我来信说:“电视片脚本第二稿,看了觉得已比前稿好,吸收了老同志们的意见,作了一些增删。大家都希望能慎重从事,尽可能完善,既真实反映历史事实,又能起教育后代的作用,成为一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教材。”这充分体现了赵老对这一纪念活动的关切和支持。
时至2006年11月1日,赵老来信对《羊枣烈士的后代》一文提出了十分宝贵的修改意见。我以为这是赵老以独特的方式,在90高龄之后,仍在从事文化工作,继续着他的灿烂的走笔人生。赵老就是这样真诚地帮助我们工作的一位高尚老人。他对待历史是何等的严肃认真,何等的负责!真是我们后人学习的榜样。
六、结束语
2005年11月,我在上海小住时,91岁的赵老给我寄来了由危砖磺撰写的介绍他生平事迹方面的传记文学《年方九十》和他的作品《永久的思念》两本书。我十分感激他对我的深情厚谊。翻阅了两书的篇章,更加加深了我对他的崇敬之情。正如我在1984年征集抗日战争时期永安文化活动的史料过程中读到他第一次送给我的《风雨故人情》一书时的感奋和崇敬心情一样,深受教育和启迪。
更加令我惊讶的是,他所著的《永久的思念》一书竟然是由远在山西而又从未见过面的文友编辑和出版的。这就足见他的文章和为人的影响力和感染力的广泛和深远。恰如《年方九十》的作者所言:“从赵老身上,可以看到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的缩影。”
2006年春节期间,我到福州、长乐探亲时拜望了赵老,这时他虽已91岁高龄,但仍然神采奕奕,谈吐自如,并同我合影留念。这也说明,我们之间共同努力所做的工作是很有意义的,我们当时的合作是非常愉快的,也是十分珍贵的,
2012年春节期间,我到福州、长乐探亲时再次拜望了赵老,这时他虽已98岁高龄,但仍然神采奕奕,并再次同我合影留念。他仍谈吐自如,只是耳背较甚,但用文字书写交流,他思路十清晰。他念念不忘伴随他一生的爱妻谢怀丹同志,2012年是谢怀丹逝世20周年,嘱我写篇文章表示纪念。早在2008年10月,他就将新出版的谢怀丹散文选《木棉花又开了》赠送给我了,这也说明我们之间的情谊永远留在心间,永远不会湮灭。
2008年6月写于上海
2012年6月改于上海
(原载《福建党史》月刊2009年第1期)
注释:
①朱开平:《“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访从北京载誉归来的赵家欣老人》。
②李由农(1903--1974),湖南醴陵人,1941年9月随福建省主席刘建绪入闽到战时省会永安,任省政府编译室(其前身是郁达夫任主任的省政府公报室)主任。有湖南才子之称,政治倾向比较开明。重用进步文化人士董秋芳、赵家欣、叶康参、钱念文(叶、钱由赵家欣介绍引进),担任编译室大部分工作。1944年9月,在李由农的支持下,以编译室的名义,与省社会科学研究所联名创办由羊枣(杨潮)主编的进步刊物《国际时事研究》周刊,并由刘建绪题写刊名,避免省图书杂志审查处的审稿要求。“永安大狱”发生时,谢怀丹曾多次到李家向李夫人打听消息。李对董秋芳、叶康参相继被捕十分关切。抗战胜利,省会迁回福州,1946年兼任省政府机关报《福建时报》社长。1948年9月,刘建绪离职,李由农到福建师专任教,深受学生欢迎。1949年,因在台湾儿子的催促,举家迁台,任台
湾革命实践研究院讲师,国民党国民大会资料组长兼讲座。1974年3月12日病逝台北。
附:赵家欣在永安发表的部分著作目录
[资深记者赵家欣在永安发表的文章众多,这里所列的目录仅是其中的一部分。]
1、血火中的旅行《改进》1卷8期(1939.7.16)
2、闽浙省道中《改进》2卷4期(1939.11.16)
3、台湾民众的反日斗争《改进》2卷10期(1940.2.16)
4、腊尾《改进》2卷11期(1940.3.1)
5、汉奸报的面目《改进》3卷11期(1940.9.1)
6、从经济上看德苏战争《改进》6卷3期(1942.5.1)
7、人类的最后关头《改进》6卷7期(1942.9.1)
8、弘一法师的生平《改进》6卷9期(1942.11.1)
9、论欧非战局《改进》6卷10期(1942.12.1)
10、炮火声中忆麓山《现代青年》1卷1期(1939.11.10)
11、地狱与天堂《现代青年》1卷2期(1939.12.10)
12、伪军是怎样被迫作战的《现代青年》1卷4期(1940.2.10)
13、宣而不战的欧战内幕《现代青年》1卷5期(1940.3.10)
14、苏芬战争的前因后果《现代青年》1卷6期(1940.4.10)
15、欧战新局势《现代青年》2卷1期(1940.5.10)
16、欧战在扩大中《现代青年》2卷2期(1940.6.10)
17、急转直下的欧洲战局《现代青年》2卷3期(1940.7.10)
18、远东风云《现代青年》2卷4期(1940.8.10)
19、战争边沿上的美国《现代青年》2卷5期(1940.9.10)
20、日寇南进的步趋《现代青年》3卷2期(1940.12.10)
21、美日关系展望《现代青年》3卷4期(1941.2.10)
22、从“廉价求和”到“冻结事变”《现代青年》3卷5期(1941.3.10)
23、近东回教徒的独立运动《现代青年》4卷2期(1941.6.10)
24、怒娃的毁灭—论日寇崩溃的必然性《现代青年》5卷6期(1942.4.15)
25、不能一蹴而就《现代青年》6卷4期(1942.8.15)
26、第二战场与第三战场《现代青年》6卷5期(1942.9.15)
27、不朽的斯城《现代青年》6卷6期(1942.10.15)
28、辽长的三年《现代青年》7卷1期(1942.11.15)
29、送一九四二年《现代青年》7卷2期(1942.12.15)
30、当前的物价问题《联合周报》创刊号(1944.2.5)
31、论中原战局《联合周报》15号(1944.5.13)
32、读书的目的《联合周报》25号(1944.7.22)
33、有苦共尝《联合周报》2卷5期(1944.9.23)
34、不能再沉闷下去了《联合周报》2卷8期(1944.10.14)
35、事业与职业的统一《联合周报》2卷9期(1944.10.21)
36、生活就是斗争《联合周报》2卷10期(1944.10.28)
37、怎样改革职业环境《联合周报》2卷11期(1944.11.4)
38、在工作中学习《联合周报》2卷12期(1944.11.11)
39、怎样选择你的朋友《联合周报》2卷13期(1944.11.18)
40、读书的态度《联合周报》2卷14期(1944.11.25)
41、读书与救国《联合周报》2卷15期(1944.12.2)
42、怎样读古书《联合周报》2卷16期(1944.12.9)
43、读外国书还是本国书《联合周报》2卷17期(1944.12.16)
44、惩贪奖廉改良政风永安《民主报》(1944.9.4)
45、向国民参政员献言永安《民主报》(1944.9.15)
46、由敌寇登陆闽海说起永安《民主报》(1944.10.3)
47、动员民众的先决条件永安《民主报》(1944.10.11)
48、加强动员与抗敌自卫永安《民主报》(1944.10.24.)
49、从缅甸独立说起永安《民主报》(1944.11.1)
50、胜利究竟谁属?永安《民主报》(1944.11.8)
51、光荣与血债永安《民主报》(1944.11.11)
52、东南文化自给的问题永安《民主报》(1944.11.15)
53、扩大新闻自由运动永安《民主报》(1944.11.24)
54、论救济华侨永安《民主报》(1944.11.28)
55、联合视导的当前任务永安《民主报》(1944.11.30)
56、冬季感想永安《民主报》(1944.12.5)
57、太平洋战争现势永安《民主报》(1944.12.16)
58、强化机构与振刷政风永安《民主报》(1944.12.21)
59、从太平洋到中国大陆永安《民主报》(1944.12.29)
60、波兰问题的新阶段永安《民主报》(1945.1.4)
61、结束战争的攻势永安《民主报》(1945.1.18)
62、战后的太平洋殖民地问题永安《民主报》(1945.1.24)
63、新闻自由与新闻政策永安《民主报》(1945.1.28)
64、彻底改善役政永安《民主报》(1945.1.31)
65、镇静处常沉着应变永安《民主报》(1945.2.28)
66、如何完成临战准备永安《民主报》(1945.2.14)
67、居官、做事、为学永安《民主报》(1945.2.20)
68、改善官兵生活永安《民主报》(1945.2.28)
69、东南同胞的艰巨任务永安《民主报》(1945.3.7)
70、略论社会现象永安《民主报》(1945.3.13)
71、日寇的最后赌本永安《民主报》(1945.3.22)
72、印度应该独立永安《民主报》(1945.4.4)
73、清算德日的暴行永安《民主报》(1945.4.12)
74、论纳粹的“保卫祖国”永安《民主报》(1945.4.19)
75、除恶务尽永安《民主报》(1945.5.2)
76、南洋华侨复员问题永安《民主报》(1945.5.16)
77、光复福州永安《民主报》(1945.5.21)
78、发扬朝气与扫荡暮气永安《民主报》(1945.6.20)
79、清算忠奸永安《民主报》(1945.7.2)
80、围攻日本与华南战场永安《民主报》(1945.7.6)
81、与敌人争取华侨曲江《新军》(1940.2.01)
82、台湾海峡对岸“皇军”的两只泥脚曲江《新军》(1940.5.16)
83、从北欧的形势曲江《新军》(1940.6.16)
84、太平洋现势上饶《东南青年》(1941.9.1)
85、从经济上看德苏战争上饶《东南经济》(1941.12.15)
86、“别有用心”金华《东南日报》
《笔垒》第1046期(1942.3.25)
87、北非之战与第二战场南平《东南日报》(1942.11.16)
88、北非之战与第二战场(续)南平《东南日报》(1942.11.17)
89、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南华侨地位的变迁南平《东南日报》(1942.11.23)
90、三个女同事南平《东南日报》
《笔垒》第1234期(1943.1.23)
91、三个女同事南平《东南日报》
《笔垒》第1235期(1943.1.24)
92、第二次相逢南平《东南日报》
《笔垒》第1267期(1943.3.4)
93、疯子篇南平《东南日报》
《笔垒》第1882期(1944.6.21)
94、生活在友谊中—给一个未见面的朋友南平《东南日报》
《笔垒》第1539期(194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