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  亲

余尔望  2014/5/11 21:33:26  12781点  永安之窗
  母亲

  每年的农历8月15日,是永安当地人祭祖上坟的日子,这一习俗与北方清明节祭祖一样,从我记事起就听讲是从爷爷的爷爷世袭至今。这天,我们一群儿孙女又来到了母亲的墓地为她带来了丰盛的祭品。母亲生前最爱吃的是小笼包,记得我从1992年到城里工作后,每到周未就骑着摩托车载着妻子、儿子回家乡文龙村住上两天,那时儿子在城里念小学。妻子婚后也一直在城里的一家百货店做营业员,妻子知道母亲爱吃小笼包,临回家乡时,总要到五四路买上几个带回,儿子从小由母亲带到念小学,他从小就和母亲感情很深,没等放下书包,一双小手拿起包子就往奶奶的嘴里塞,乐的母亲“好乖、好乖”地叫个不停。每当周未母亲就能吃到鲜口的包子。包子自然成了儿女们每年必备的祭品。

  71岁的母亲是1995年国庆前夕归山的。母亲一辈子最遗憾的是至临终前也不知自己是哪里人,父母是谁。家里那本厚厚的户口簿中,唯有母亲的“籍贯”栏上显示空白。对于母亲的身世,我从小就听村里长辈讲,那是抗战期间,省政府从福州迁来永安吉山,瞬间人口聚增,省党部驻扎霞岭村,很多从福州来的职员都携家而至,战乱的永安,小山区生活很困难,许多家眷子女缺食少穿难于供养,不少职员纷纷把子女送当地人抱养,已济生计。母亲从那时就被卖到村里了。

  对于自己的身世,母亲至嫁给父亲后就从她的记忆中消失了,之前她没有亲人,母亲把心思全投放到生儿育女上。我懂事后,从母亲的脸上读懂了,是母亲用那布满的皱纹作渠,引水滋润了儿女们的心田,并用辛勤的双手铺筑出儿女的人生小径。

  祭祖,传承着一个家族不老的故事。悲情虽然越来越淡了,亲情却越来越浓。站在母亲的墓地前,一幕幕往事记忆忧新,无尽怀念。母亲是地道的农家妇女,没有文化,但勤劳、贤惠是她的本质。记忆中,母亲总是家里家外地忙,不是下农田,就是上山砍柴,晚上还要点着煤油灯穿针引线,给日渐长大的4个儿女缝补衣服、织毛线,似乎她每晚都有做不完的针线活,我们睡了后,她就在我们身边,就着那盏昏黄的煤油灯,一针一线缝制着我们一家人的一年四季。每年母亲总是把不能穿的旧毛线衣拆下编织。小的时候我和弟弟经常撑开小手给母亲当毛线架,每次都能享受到母亲赞赏的眼神。打的毛线衣虽说新旧不一,五颜六色都有,质地也粗细不一,但编织得非常密实,穿在身上暖洋洋的。60年代初妹妹出生,听母案讲过座月子时仅吃过一只鸡,那时开办的农业社食堂一天二餐每人仅吃2两米饭,我们几个幼小兄弟因吃不饱饿得直哭,总是习惯于双手拽紧母亲的衣襟,从她的臂膀下打量着这个世界,母亲很是痛心,每次总要把自巳的那份米饭省下让我们多吃几口。母亲点滴的母乳能哺育我成长,但最困难的那三年,我们却因饥饿在死神面前挣扎,为了生存不至于夭折,母亲月子沒过完就背着襁褓中的妹妹上山挖一种叫“山狗肝”的野菜为一家人充饥。野菜、番薯叶、芋头杆几乎成了我们一家大小三餐主食。母爱是纯洁的,总在我遇到风雨时悄然而至,给我慰藉,给我力量,给我勇气;母爱是无私的,她将永远呵护我,是母亲用她柔弱却宽博的胸怀,用无私的母爱,用那双辛勤的手才把我们几个儿女从饥饿死亡线上拖了出来。母亲呀,在黑夜一次次降临时我已迷失在生活的梦幻里,若沒有你,沒有你的歌谣陪伴,我不知能否在冬天过后重新萌生新芽,趟过崎岖艰难的童年。

  父亲从解放初期就担任村支书,他一天到晚都为村里的事奔波着想,顾不上家,那年头村干部的会议特别多,县里开完就公社开,一直开到生产队。母亲虽然也常发啰嗦,家里许多男人干的活都由她担当了,没有米了,母亲自己挑着谷子到河边的水碓加工,一担百来斤的谷子至少要碓好几个小时。没有柴进灶堂,还要自己上山砍柴。日子过得非常艰难,母亲一生活着就是为了这个家。也正因为家里有个贤妻撑着,父亲的村支书也不知续任了多少届,直至1986年63岁才离任,整整干了36年,母亲为父亲付出与担当了太多太多。

  16岁那年,我将远离母亲参军到东北中苏边境的绥芬河地区。1970年12月28日,是我终身难忘的一天。母亲舍不得我去遥远的东北,她怕我去挨冻,那里的气侯寒冷到零下30多度,也怕我去打仗,珍宝岛战火刚燃起。当年的我全然没顾及母亲的情绪,母亲为此很伤心,她为我流了很多天泪。临行那天,她牵着我的手,一步一叮咛,一步一串泪地把我送出家门。我座在公社来接兵的拖拉机上渐渐而远,站立在村口的母亲依然一边衣襟擦泪,一边频频向我招手,那一幕至今无法消抹。从那天起,我从母亲的身上读懂了什么叫母爱。

  到了部队就失去了母亲的温暖。每次听到了营区驻地百姓过节日的鞭炮声,就特别的想念母亲,至少每月给家里写两封信,我担心如果沒见到来信母亲该会多么的牵肠掛肚呀。也是从那年起,在我少年的心灵里渐渐萌发了报恩之念。入伍当年部队每月有发6元人民币做为津贴费,我舍不得用,非常节约,除了购买邮票、信纸、牙膏、肥皂等外,其余的都积蓄起来,到了年底把节余的35元钱通过邮局寄给了母亲。那个年代35元钱等于一个政府官员一个月的薪酬,在农村能买到150斤大米。家乡日常生活物质极度匮乏,母亲一个月只能凭肥皂票到村代销店购到一块洗衣皂,家中所洗的衣服用的全是油茶饼,于是我把每月军人服务部凭票供应的肥皂节约着用,积累二年有30多块,探亲回家时全部带回给母亲用,乡村邻居们每当在河溪里洗衣时对母亲能用上肥皂很是羡慕,我看见母亲脸上绽出的笑意在家乡清澈的河溪里漾出涟漪。

  8年的军营生活,母亲不知为我熬干多少泪水,退伍回来的当天,我又看到母亲终于用慰籍的泪水洗薄了她对我厚厚的牵念,母亲又有了爽朗的笑声。4个儿女们在她的操心下相继完婚,分别也有了孙女,可母亲依然为我们操劳。

  永安市立医院的十字架标志颜色如血。母亲因糖尿病并发心肌梗塞而住院,她一辈子没进过医院这次一住就15天。病榻上的母亲,双眼迷离,鼻息微弱,输液的手无力地摆放在我的胸前。寂静的病房回散的焦虑划过儿女的眼,滑进一颗颗儿女祈祷的心。

  医生回天无术。母亲是挂着氧气袋进家的,她是俈在床上,依偎在我的身上,安祥地合上双眼的。我如同看着一盏耗完油的灯渐渐熄灭,那么的平静。母亲,小时候是你抱着我,我在你的怀里是笑,是欢乐;小时候我如果眼泪流在我的脸上,像一根刺痛在母亲的心头,而今天我抱着你,儿的眼泪又象一把刀割着儿的心头,抱着你回乡下的家,母亲啊,当您如一座山般倾刻坍塌成碎土,我的悲痛铺天盖地却无处着落。从此,带走与我血脉相连的称谓,你再也听不到儿子对你千呼万唤的声音。

  出殡那天,古老的小村还真让母亲风光了一回,悠扬断肠的唢呐声、鞭炮声,哭声伴随着母亲上山。母亲的墓地离村子不远的一座青山上。《列子》曰“古者谓死人为归人”。眼见母亲的棺椁被缓缓的推入洞穴,此时,我的心显得十分平静。母亲经历了一辈子的辛劳,终于在青山绿丛中酣畅休憩了,她以自然的姿势,归于大地怀抱,虽谈不上之大幸,但亦不算大悲。母亲一生善良,但愿能换得天堂上的安宁。

  今天,我把对母亲的思念,压榨成一纸祭文,在她面前细声诵读,多么想让墓地前盛开的艾草花,幻成母亲的笑语,在儿女面前摇曳。

发表评论>>
相关阅读:

上坪乡历史沿革简述

余尔望   7年前   92252点

西洋镇历史沿革简述

余尔望   7年前   97565点

贡川古镇历史沿革概述

余尔望   8年前   98186点

青水畲族乡历史沿革概述

余尔望   8年前   85465点

小陶镇历史沿革简述

余尔望   8年前   109791点

“财经专家”的情怀-----记永安电大客座教授刘入财

余尔望   8年前   19698点

“神龟问天”

佘尔望   9年前   33343点

霞鹤村历史沿革简述

余尔望   9年前   75084点

李树玉:用心破解迁坟难题

余尔望   10年前   18690点

王清芳:用爱托举起社区的明天 --------记福建省“五一巾帼标兵”王清芳

余尔望   10年前   23072点
加载更多>>
2024 福建·永安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