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而《庄子·达生》中说,“灶有鬓”,后人司马彪解注:“鬓,灶神,著赤衣,状如美女。”《抢朴子·微旨》说得更明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可见客家人对灶神的敬畏并非空穴来风,不论从街市买回来的灶神形象如何,平日里从言行举止对灶神总会表现出小心谨慎。
其一,农家绝不许在厨房出言不逊,更不许说诸如“倒灶”之类的话,因为“倒灶”就意味着“断绝烟火”;其二,在厨房里吵口打架或损坏锅碗瓢盆,灶神全都看在眼里,日后上天非得告状而遭到惩罚;其三,倘若家里新砌灶头,主人生火烧锅,头一件事便是炒爆米花和黄豆,还得挨家挨户去送人分享以讨吉利,祈望人丁兴旺。
送罢灶神上天之后,便是家家户户煎麻蛋、炸豆腐,噼哩啪啦好不热闹。山里盛产茶油,热锅之后将切成方块的豆腐从后锅温水中捞出倒入油锅,由于豆腐多水分,初下锅时与热油接触一时“冷热不均”而发出爆响,农妇此时心里却是喜滋滋的。一连几天,无论走到哪个村落,都能听到那炸豆腐的声响,平添了快过年的节日氛围。
米谷豆子,秋收冬藏。清流客家人昔时种植的是秋大豆,平日很少自家做豆腐,除了年节之外,因此炸豆腐泡仅此一回,数量也多,原来农家还将它贮藏到瓮里留作春耕下田佐餐备用。农妇将炸好的豆腐泡撒上许多盐,摇匀之后密封在瓮里,待春耕时节家人到离村很远的田边做事,需带上草包饭,唯一的菜便是咸豆腐泡。倘若炸得透的豆腐泡,加上密封保存得当,有的到割早禾时启开还喷香可口。
农家炸豆腐可谓过年的前奏曲,也如“爆竹一声除旧”,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不仅事先要准备好少则数斤多则十余斤的茶油,还要上山砍耐烧的干枯茶树枝。有的人家从早晨起火一直延续到傍黑时分,倘若这天有亲戚朋友光临,少不了烫几壶自家酿的米酒,就着香喷喷的油炸豆腐为配酒料,欢欢喜喜像过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