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酢(公元1053年——1123年),福建建阳人,号豸山先生,皇佑二年生于麻沙长坪富垄村,北宋的理学(哲学)家、诗人、书法家,与杨时(号龟山)同被尊称为“闽学鼻祖”。他生前曾任萧山县尉、太学录、太学博士、河清(今孟津)知县、颖昌(今许昌)府教授、泉州签判、监察御史,汉阳太守以及出知和、舒、濠三州,卒于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寿七十一岁,有七子(其中殇两子)一女。著有《易说》、《论语解义》、《孟子解义》、《荆斋诗稿》、《中庸义》等,有《游文肃文集》、《游酢文集》等传世。《宋史》、《宋元学案》以及《福建省通志》都有记载他的史迹。
游酢去世时,杨时撰写《御史游公墓志铭》;南宋的朱熹撰写了《建宁府学游御史祠记》一文,并且撰写一幅对联:“道南首豸山学共龟山同立雪,理窖从洛水本归濂水引导源。”对游、杨的功绩做了公正、客观的评价。
游酢的子孙现在主要分布于福建、安徽、江西、广东、广西等省以及台湾(一、二十万人)、香港、东南亚地区。
据本人考查,永安境内的游氏大多为北宋名人游酢的后裔(约1000人)。明朝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游酢的后裔应老、继老兄弟入浮流村。应老公的后裔主要永安城内居住,有小分支到上坪乡;继老公后裔现在只要在分布洪田镇与大湖镇冲一村以及小陶等地。青水和槐南的当地游氏,至今不明从何迁来,属于何宗支。
游氏自明朝迁入以来五百多年间,牢记远祖游酢“程门立雪”的历史和以他的《诲子》诗:“三十年前宿草庐,五年三第世间无。门前獬豸公裳在,只恐儿孙不读书。”为祖训,世代重视鼓励子孙读书。因此,历代科甲联芳,人才辈出。历史上出过知县、经历等,当代有大学生、研究生、留学生。
200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