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在惊叹之余,从艺术的角度,探寻他的篆书源头,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可能会帮助我们读懂胡万宝之书法作品。万宝兄6岁学画,擅长甲骨文书法和篆刻,其书斋名“珍宝堂”由国民党元老陈立夫亲赐。其所创作品《鲁迅笔名印谱》、《瞿秋白笔名印谱》曾受到胡耀邦、李一氓、魏文伯等中央领导的赞许。《孔子名言百句》、《水浒一百零八将印谱》等受到行家的一致好评。在毛主席纪念堂、中国释源白马寺等重要单位还将其作品列为永久收藏作品。香港回归,其作品被新华社香港分社选为赠送礼品;澳门回归,其作品被何厚铧特首收藏。1992年中日书画联展上,作为最年轻的作者,与刘海粟、朱屺瞻、程十发等著名书画大师共同参展;在上海大阪篆刻展上,也以最年轻者,与梅舒适、韩天衡等中日著名篆刻大师共同参展。在近30年的书画和篆刻生涯中,其作品多次被邀请参加“朵云轩”和“上海美术馆”等处展览,并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双成杯”(上海)全国大赛上荣获一等奖,以及在海内外各类书画、篆刻大赛上近百次获奖。万宝兄是有才的,他为第18届亚洲田径锦标赛、第九届亚洲空手道锦标赛设计了标识。
阅读“坦荡荡”、“风雨同舟”这样的作品,绝对使我们眼前一亮。书作中看似平常的章法结构,竟然无处拆解。他将篆法解构,从中抽出线条而不是笔画,给人以似曾相识似是而非的审美错觉。作品中线条缠绕排叠的结果,使我们自觉不自觉接收陌生的篆法,更直接地进入篆法的“图案化”、“美术化”当中。在创作中,万宝兄将文字线条和文字解读进行剥离,篆法的节奏韵律还在,为构建章法的元素还在,篆书的美还在,但它是难以释读的。它所提供给书写者的启示是唯美的,并且是陌生的。在篆法中将某要线条易为图像,在秦汉印中也时常可见,但它肯定是局部的,或者是并不妨碍释读的,即使它盘曲装饰为鸟虫篆。万宝兄的“风雨同舟”舟字的约定俗成的图案变换方式欣赏惯性我们是可以接受的。如果此作没有释文,或者我们直接可以作为一幅画来欣赏。
追求表情达意是少字书法的一个重要趋向,其要求经久耐看。因此,在布局、结体、用笔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课题。在创作中以一个字或二三个字作为整体进行安排,处理疏密、聚散、轻重、浓淡、干湿等关系。因此需要书写者对字的结体和笔法作充分的研究。
万宝兄的少字书法,每字小则盈尺,大可盈丈。看起来一目了然,单纯,明快。然而,一目了然不等于一览无余,单纯、明快不等于单调乏味。在创作中,万宝兄注重线条与造型的关系,粗细、方圆、转折、中锋、侧锋。。。。。。往往在一个字中出奇制胜。在用墨上,他力求浓、淡、干、湿、焦的层次变化,使作品富有色彩感。用笔运墨的变化,目的在写作者之“心”,其作品为了充分表情达意,从所写的文字的内容出发,赋予特定的造型与笔墨。如他写的“道”、“武”,字型呈现不稳定的状态,并运用了破墨,枯笔,墨中带有斑痕。给读者以积极的、能动的态度对待他所书写的文字内容唤起读者共鸣。万宝兄之作品,总体来说追求朴茂大气,有的作品在森严雄健的同时,洋溢着天真的童趣。而有的作品则似逍遥自在,细细观之又自有“没有方圆不成规矩”的约束。收放之间颇为得体,谋篇布局在方正中求奇崛,使作品气象万千。他的章法类似于大写意画的构图方式,疏密虚实更加突出,点、线、面对比更加大胆,构成形式更具有现代感。
然而,万宝兄这类少字书法作品并非无可商榷之处,字写到一定的地步,要再往前走一步,是不容易的。“夫观画之法,见短勿诋,更出其长;见巧勿誉,反寻其拙”。反复揣摩万宝兄之作,其显然受日本少字派书法之影响,倘能在恣肆之间,再融入些许温润婉腴的气质,使作品成为学识、情怀的凝淀物,则更尽善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