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古敦厚浑凝简远——石家清书法浅谈

李祖仁  2011/5/6 9:26:26  8223点  永安之窗
  我与家清兄可谓有缘,咱俩怀有共同的旨趣和爱好,对书法艺术心怀敬畏又一往情深,且同习篆书。虽然没有隔三差五见面,但偶尔想起便会小聚,品品茶,谈谈书法。古语云“相见亦无事,不来忽忆君”,或许就是这样的一种状态吧。

  前年在一茶馆看到家清的书作,很感意外,没有想到他的篆书写得那么纯熟。近时我看到家清的一些篆书新作,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因为他的勤奋与思考,所以其作品反映出的书内、书外的修养也就丰富了。

  写篆书难,其难不在临池,而难在文字。今人写篆,大多不通古文字,杜撰拼凑,以墨眩人。家清兄心知水深,治学严谨。其书作字形准确,字字协调。足见他对篆书的驾驭能力和用字规范分寸的把握。古人云:学书要做到“心不厌精,手不忘熟”,同时对学篆又提出说“篆尚婉而通”。家清兄深知此理,且肯下苦功,几年来对名篆碑贴基本遍临。家清对杨沂孙篆书情有独钟,并从中汲取营养。杨沂孙是清代篆书史上的三大代表人物,他学书从邓石如入手,在经过大量的研究后将篆体由原来的修长而变为方正,风格炯异。杨氏广泛汲取了殷周青铜器铭文和钟鼎款识的特点,因此其书作很有金石味。《清稗类钞》云:“濠叟工篆书,于大小二篆,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家清兄认为,自已较契合杨氏书风,于是平时十分注意多方收寻杨氏碑帖。而由于杨氏出版的面世的作品不多,较少见及,2002年,家清在书法丛刊上看到杨氏篆书八幅《夏小正》时,眼前为之一亮,这不正是孜孜以求的去俗求质的东西吗,于是对该贴临习多年不缀,略有心得。同时对杨氏的“说文部首”,亦进行潜心和深入的研习。

  家清兄明“取法乎上,仅得其中”之理,于日常读书之时,又悟傅山先生之言“楷书不知篆隶之便,即入妙境,终是俗格”,乃由晋唐上追秦汉及殷周金石碑版文字。于是乎《毛公鼎》、《散氏盘》、《虢季子盘》以及《峄山碑》、《石鼓文》等都成了他日常不可或缺的临习范本,由于学篆碑贴本就不多,当时电脑网络还没有,因此在初学时资料很少,书法信息的了解也只能从少数的几种专业书法刊物上了解,如书法杂志、书法丛刊等,条件较差。凡是看到好贴能购则购,购不到则从友人处借来复印,研究字体字型;有时报刊上有好的书法作品,都会剪下或复印保存,以备赏析。

  家清平时喜读帖、思帖、析帖。认为读帖之效不亚于临帖,故平日读临参半,往往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书内功夫书外求,学书之余,不断从国学中汲取营养,这也使其书作别有一番韵味和境界。他的作品总体风格上,古意中存清雅,苍劲处见质感,点画合规,笔韵丰富。尤其篆书特点打破了中规中矩、笔画均衡、四平八稳的写法,逐步摸索出了将邓石如的笔墨韵味、吴昌硕石鼓文的左低右高的体势、杨濠叟字体化长为方的特点以及吴让之多姿修长的笔法字体进行综合融练,同时为了增加篆书的动感和活泼,又在篆书中融入了行草的笔意笔法,终于小有风格,在用笔上形成了中锋用笔,横画扁润,字体宽博、笔势自然,质朴脱俗以及强调用笔用墨的变化的特点,在结体上形成了内紧外松、内收外放、博而不散、纵横有度以及章法通篇气势连贯的明显特点。著名篆刻家、中国书协篆刻艺术委员会秘书长、全国篆刻展评审委员崔志强先生对家清学篆的路子给予了积极的肯定。

  近年来,家清的作品多次在省级以上各类大展中入选并荣获等级奖,先后入选由中国书协主办的首届中国证券界书法大展等各类书法展、入选福建省文联、省书协主办的太姥山杯全国书法大展,入选由文化部艺术局、中国美协、中国书协联合主办的首届世界华人书画展;荣获首届全国杏林杯书画展一等奖;入编中国古典诗歌墨迹大观、入展首届炎帝魂中国书画作品大展、荣获首届小精品中国书画创作大奖赛银奖、作品入编《当代中国书画名家精粹博览集》。作品被中国书画家协会等国内多家机构和单位收藏。家清兄取得丰硕之果可喜可贺,这其中包含着他的许多付出与智慧,他在追求目的,享受过程之中。

发表评论>>
相关阅读:

永安市妇幼保健院积极参加市卫计局举办的“两学一做”主题书法比赛

赖济松   8年前   5667点

东小举行学生硬笔书法比赛

9年前   5454点

忠义社区家教平台举办迎新年书法比赛

10年前   6186点

市东小开展学生硬笔书法比赛

10年前   6744点

李祖仁书法作品获奖

10年前   7721点

石家清书法作品在香港成功拍卖

10年前   5876点

我市书法家石家清书法作品在香港成功拍卖

10年前   7011点

“闽中墨缘”书法展在永安举行

10年前   6369点

李祖仁书法作品获“走进博鳌-全国书法美术家精品展铜奖”

10年前   5920点

李祖仁书法作品获庐山杯书画大展赛金奖

李琳   12年前   8044点
加载更多>>
2024 福建·永安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