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桥始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上世纪80年代重修。桥长22.1米,宽5.4米,桥东有方形长宽各3米的戏台,为酬神、演戏所用。历史在戏台四壁可寻到记忆,从清光绪至民国时期,十几个戏班在这里演出,毛笔书写的剧目、时间和题记历历在目,其中大腔戏、木偶戏剧目达50多个,为研究福建省戏剧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戏台后方设化妆室、更衣室、休息室等,附属设施齐全,在国内古戏台还是首次发现。
永宁桥,古朴端庄,形态优美。桥屋面为悬山顶,两侧加盖木板雨披。中间升起的桥亭为歇山顶,飞檐翘角,正脊首尾两条青龙起伏相对,正中置一只高颈宝葫芦。廊桥内部,两侧设置靠栏,平时供人歇息,演出时又可作为观众席。桥亭中设神龛,祭祀“玄天上帝”,龛上方悬挂“永宁桥”匾额,集通行、神庙、戏台为一体,也是国内罕见的廊桥建筑结构。夜深人静,万物俱寂,山溪水流落差较大,哗哗流淌如鼓瑟齐鸣,别有一番世外桃源风情。
明景泰三年(1452年)从江西石城迁入青水的钟姓开始,600多年间闽西各地的客家人迁徙到这里开基创业。讲究风水的客家人建造廊桥,祈望人丁兴旺、锁住财源,便在选址上认准水口所在。
2005年列入福建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名录的永宁桥依然傲然耸立,面对山岭田畴,欣欣向荣的农、林、牧业,四通八达的村道蜿蜒盘旋,新农村建设的勃发生机,古戏台上又在演出焕然一新的剧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