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水畲族乡丰田村部文化室是大腔戏剧团存放服装道具,排练唱戏的地方。闲暇时,团员们会在这里练习唱腔。在排练现场我们看到,在这里练习唱腔的人很少,而且大多是老年人。
大腔戏起源于元代,是中国古南戏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的一个流派,具有独特的历史、艺术、科研价值,被我国戏剧界专家称为“戏曲的活化石”。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影视、电脑、音乐等现代文艺的兴起,大腔戏的业余演出活动越来越少,艺人的年龄也趋于老化。2006年5月,大腔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邢承榜也成为了大腔戏的传承人。但从弘扬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大腔戏存在很多难题,目前剧团成员大部分为五、六十岁的老人,最年轻的一个也有32岁。服装道具老化,大都是七十年代购置的,之后没有更新过。演出地域范围有限、次数很少,有时候一、两年才演出一次。
犬是畲族先民的崇拜图腾,因此在畲族的传统服饰中,除了刺绣讲究以外,它的帽子还是犬的图腾,俗称犬王帽。一顶制作精美的犬王帽是畲族传统服装中的重要特征和特色文化。遗憾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畲族人的一些生活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年轻人当中,对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也知之甚少。随着老一辈人的逝去,犬王帽濒临失传。目前尚能找到的只有一名青水村的民间艺人陈贵女。但陈贵女告诉我们,早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她就不做犬王帽了。做好犬王帽的基础在于刺绣,刺绣不精通,帽子就没办法做。为了不忍心让犬王帽失传,陈贵女努力多年后,找到了永安民族中学美术教师黄雪花,她的刺绣技艺才得以传承。
据了解,青水畲族乡是民俗文化、山歌文化、传统戏剧、民间舞蹈和传统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较为集中的地区,2008年被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黄雪花忙着工作,很难有时间有耐心去花好几个月的时间去做一顶犬王帽。但是对传统的尊重和珍惜,黄老师希望畲族刺绣能够在它手上传承下去。黄雪花她把畲族刺绣的图案花纹做了整理归类、做成图集。目前已整理出版了《畲族刺绣图案汇集》、《畲族剪纸图案汇集》两本书,并且成为永安民族中学的特色教材。把犬王帽、刺绣、剪纸、山歌等民俗传统文化引入课堂,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学生开始对这些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永安民族中学将畲乡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并在课外建立兴趣小组,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传统技艺水平,逐渐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让畲乡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并取得初步成效。安市民族中学把畲族传统文化带进课堂,让生活在本乡本土的“后生们”一批接一批的掌握“民间绝活”,这无疑能将民间文化永世传承,薪火不断。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传统的一些戏曲、技艺,还有一些工艺美术和手艺,跟我们今天的生活有较大的距离,因此传统文化如果没有创新,没有融入到我们现在的生活当中,就很难得到的弘扬和发展。
黄雪花把畲族刺绣的图案花纹做做整理归类的同时,也想把这些传统图案、刺绣手法试着做一些创新,应用到生活当中。正如黄雪花所说的,现代化是传统文化融入今天生活的关键。同样,具有700多年历史的大腔戏要想更好地传承下去,并且长盛不衰,就要进行创新,使它现代化。
要传承更要发展。在不破坏原有传统的前提下,进行变化创新,让传统文化和现今的生活需求进行更好的结合,是青水乡一直在积极探索的事情。同时,青水乡还抓紧对民俗文化、山歌文化、传统戏剧、民间舞蹈和传统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建起畲乡民俗文化展馆,收藏展示了100多件畲族文化艺术藏品。同时,组建了畲族民间艺术团,节日调演大腔戏、傀儡戏、傩面舞,弘扬畲乡优秀传统文化,让畲族文化这朵奇葩灿烂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