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永安“抗战魂”

  2016/3/28 15:55:49  8057点  永安之窗

  春分时节,走进永安,满城尽绿。这个人口仅有30余万、面积不足3000平方公里的县级市,却是与重庆、桂林齐名的三大抗战文化中心。红色的抗战文化,带给永安人民无尽的精神财富。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福建省政府从福州内迁至福建中部山城永安,作为战时省会达七年半(1938年5月——1945年10月)之久。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一大批革命知识分子、爱国进步人士、热血青年和一些身份隐蔽的共产党员云集永安,组成了一支颇具规模的文化大军。他们以笔墨作刀枪,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舆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战文化活动,使得永安成为东南抗战文化的一面旗帜。

  出版事业蓬勃发展

  市博物馆原馆长张承忠告诉记者,当年,内迁永安的机关、学校、团体机构有100多个。“当时永安本地人口不过三万,而外来的人口数也有三四万。”这其中包括著名作家黎烈文、杰出军事家杨潮(羊枣)、画家萨一佛等。他们到达永安后,卓有成效地开展了抗战文化活动,繁荣了抗战文化事业,使永安成为当时东南半壁的文化名城。

  在当时永安创办的众多进步刊物中,《改进》算是影响力最大的一家。主编黎烈文在发刊词中呼吁:在东南人民“精神粮食过分缺乏的情形下……我们抱着‘雪里送炭’的苦心,想以微薄的力量,尽可能补救于万一。”他向全国广泛征稿,以他的赤诚和改进精神吸引了一大批有名望的学者、作家、记者撰稿,其中有郭沫若、巴金、老舍、艾青、朱自清、范长江等。

  曹远镇霞鹤村80岁的黄永麟,至今还不知道当时住在黄氏宗祠里的一群人正是《改进》出版社的编辑部人员。彻夜赶工的印刷机器、手拿稿纸的路人,这对当时仅有七八岁的黄永麟而言都充满了好奇。“胆子大的小孩会溜进印刷厂去捡他们裁下来的纸边,印刷工人会开玩笑把油墨涂在小孩的脸上……”

  同样在霞鹤村,70岁的黄绍梅没有机会亲身经历那些事,可是听父辈讲述当时有两个作家住在他们家。“是写作宣传抗日的。”黄绍梅说。后来经过考证,住在黄绍梅家的是中共东南文委负责人邵荃麟、葛琴夫妇。

  《老百姓》是当时由中共地下党员直接领导和创办的报刊,当年参加过编辑工作的高时良如今已104岁,他在为《永安抗战文化史话》作序时写道:“那时永安尚无电灯,我们白天上班办公,晚上在油灯下撰稿,刻蜡版、油印都是自己动手,随着编辑队伍不断扩大,办刊也从油印改为铅字排印,发行量也从数十份扩大到数千份,《老百姓》刊登过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日功绩,也发表过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文章。”

  据不完全统计,战时的永安,有近40家出版社、20个编辑单位、4家新闻通讯机构、19家印刷单位,编印、发行报纸12种、各类期刊129种,出版800多种各类丛书、丛刊和专著。其中不乏一些福建乃至全国的畅销读物,这些刊物对唤醒民众同仇敌忾共同抗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兴办教育影响深远

  抗战时期,福建省仅有9所高等院校,其中4所在永安。这其中,对于后世影响最深远的当属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那时的校友在艰苦的环境下,创作了大量像《永安之夜》一样传唱度高的抗日救亡歌曲。他们还利用寒暑假,进行巡回演出,举办百余场音乐会,传播音乐文化,开展抗日宣传、为抗日募捐等活动,足迹遍及福建、江西、浙江、广东各地。

  乐开丰是永安十二中的音乐老师,2013年,他在市委宣传部的支持下,先后到福州、厦门、北京等地拜访了不少当年的音专校友。“这些校友遍布大江南北,而且大多年事已高,要见一面真不容易。”乐开丰说,让他印象最深的是,每位校友只要听说是永安来的,“都像见到亲人一般,我们总会受到最高规格的接待”。

  谈及当年那次特殊的“旅程”,乐开丰记忆犹新,2013年暑假期间,本来约好拜访曾在福建人民广播电台工作的校友钟粵,彼时93岁的老人因为身体突然不适,行程取消。回到永安之后,乐开丰却意外地接到了老人的电话,电话里,老人向乐开丰回忆起了当年的往事,讲述自己步行从广东到永安求学的经历……

  “国立福建音专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的杰出音乐人才。”乐开丰告诉记者,音专有3位老师荣获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而2008年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的创作者陈其钢,是音专校友的后人。

  “永安经验”曾向全国推广

  我市民间党史研究学者安孝义长期致力于抗战文化研究,在他看来,永安在抗战文化史中的地位长期以来都被世人低估。

  “永安在抗战史上有两个伟大的地方,一个是中国共产党在此发表了《北上抗日宣言》,另一个是首先在国统区实行‘田赋实征’制度。”安孝义觉得,北上抗日宣言在当时就是“时代最强音”,中国共产党是最先挑明旗帜、坚决抗日的政党,“抗日第一军的名号当之无愧”。北上抗日先遣队沿途散发抗日宣传材料10万余份,唤起了千百万工农的抗日热情。而“田赋实征”则类似后来的“交公粮”。安孝义解释说,抗战早期,粮食买卖被黑市把持,粮食价格虚高,粮农却没有真正得到实惠,一些不法分子通过低价买进高价卖出获利,有些地方甚至出现抢粮风潮。永安最先推行的“田赋实征”有效地解决了国统区的粮食问题,日后成为向全国推广的“永安经验”。

  古堡见证台湾抗日历史

  距离我市城郊西南方向约5公里的文龙村,有一座始建于清代初期的古堡,名叫复兴堡,寓意“光复台湾、振兴中华”。这里是抗战期间国民党直属台湾省党部驻地,影响深远的《台湾研究季刊》同样诞生于此。当时的主编、后担任台湾地区副领导人的谢东闵曾在回忆录中写道:“民国十四年,我从台湾迂回日本前往上海升学,是因不愿接受日本帝国统治,而归还祖国怀抱。那时我心里发誓,只要日本统治台湾,我就不回台湾宝岛家乡。20年后,民国三十四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光复,我得以不违誓言,堂堂正正归还家乡。”

  安孝义告诉记者,1942年到1943年,国际反法西斯局势日渐明朗化,在同盟国中出现了要把台湾“国际共管”的声音。彼时复兴堡内的台湾党部人员大多是台湾抗战救亡的积极分子,他们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包括举办“台湾史案展览”,编辑出版了《台湾研究季刊》《台湾问题参考资料》等刊物,介绍台湾的风土人情、历史渊源,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光复台湾的舆论宣传工作。

  出生在文龙村的退休干部余尔望,与这段历史有着不解之缘。他妻子的大伯当时因为人机灵,又有点文化,曾经在复兴堡内当过勤杂人员,后跟随国民党移居台湾。两岸互通往来后,老人曾多次带领后人回到复兴堡,追忆往事……

  70多年过去了,抗战的烟云早已消弭,但留下的是一段“燃烧”的音符。在永安这块富庶的土地上,当年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收复台湾,“上演”了轰轰烈烈的抗战文化活动。如今,抗战文化已渐成永安的一张特色名片,吸引了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魏兴谷童长福林丹)

发表评论>>
相关阅读:

林洪通编著:永安抗战文化活动中地下党员的组织关系

林洪通   2年前   5047点

林洪通编著:中国现代文学馆中的永安抗战文化,其中有邹韬奋

林洪通   2年前   5051点

林洪通编著:抗战省会永安,“永安大狱”中年龄最小的囚徒陈耀民

林洪通   2年前   8566点

林洪通编著:贺“永安大狱”被捕者谌震先生90寿辰

林洪通   2年前   5493点

林洪通编著:抗战永安出版界,聆听过斯大林报告的中共党员谢丹在战斗

林洪通   2年前   5966点

闽师之源 抗战学堂

7年前   24894点

毛主席鲜为人知的抗战佳句

安安   8年前   8478点

永安抗战珍品图书《漫画阿Q正传》

安安   8年前   8718点

陈主席战时手令辑要

安安   8年前   10481点

抗战旧址群项目获中央预算内投资4000万元

8年前   8603点
加载更多>>
2024 福建·永安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