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市洪田镇洪田村被誉为林改的“小岗村”。日前,从北京参会回来的全国人大代表、村支书邓文山说,他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针对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出“培育大径材林、盘活林业资产”的建议,并呼吁国家大力支持林区的经济发展。
事实上,邓文山提的建议,是洪田村在进一步深化林改中提出的新概念:经济、生态双获得。说到底,其实就是一本育林“新账”。
营林红利渐渐消散
1998年5月,洪田村的村民们,自发进行一场“均山、均利、均权”的集体林权改革,至当年10月,就冒着风险完成“分山到户”的创举。这个村,也因此被誉为“中国林改第一村”。
分山到户,富了一部分有资金、有技术的林农。之后的10多年间,洪田村创造性地推出一系列有利于林业发展的新举措,让营林的红利真正惠及每个村民。
68岁的村民钟昌信,深切体会到林改的好处。10多年前,他还是村里的贫困户。伴随着林改的推进,他看护山林有工资,林子采伐后有分红,在林子里养鸡又能增收。经几年发展,他脱贫了。2006年,他还盖起一座框架结构的新房。
和钟昌信一样,洪田村的许多村民都靠着青山,实现了发家致富的梦想。
然而,随着成熟的用材林逐渐被砍伐变现,村民们的老林子越来越少,新培植的杉木林成长周期要26年,其间还需施肥,造林和营林的成本都在不断攀升。虽然洪田村的林木资源还在,但可利用率大不如以前。村子里的一些营林大户觉得,营林的利润好像渐渐在消散。
育大径材解决问题
营林利润减少,问题出在哪?
邓文山和村干部、营林大户仔细地算了一笔账:一亩杉木林在历经26年生长周期,成为成熟林后进行主伐,可获得将近12立方米的木材。可砍完后,马上又要造林。而新造的林子再过26年后采伐,也就只能产出12立方米左右的木材,可成本增加了。按现在的造林成本计算,一亩要1500元至2000元。其实,这都还没有算上二代林施肥的成本,也没考虑幼苗成活率的因素,就可看出新增的成本,稀释了利润。
怎么解决这一问题?邓文山提出“培育大径材林”的想法,得到众多营林大户的认可。具体操作上,可将主伐变为择伐。在杉木林满26年成熟后,对所有林木进行一次巡查,把小口径的、不会再生长的林木采伐掉,把生长状态好的林木全留下来,再延长一个生长周期,也就是到52年之后再采伐。经科学测算,52年之后的大径材林,一亩可产出25至30立方米的木材,而且无需增加再造林的成本。邓文山说:“这对林农来说,可合算了,不用再造林,也能翻一倍以上的产量。”
此外,如果在林子一成熟就采伐,再造林至少还要过4年左右,才能使林子达到郁闭状态。从这点上看,培育大径材林,不仅经济效益可观,生态效应也显著。
林权贷款盘活资产
截至目前,洪田村实施培育的大径材林已有600多亩,占全村商品林的二十分之一。村干部赖声光说:“从去年初至今,我们村的林农大都在做这个事,很多土质肥沃的一类林地的成熟用材林,我们都给留下了,这两年村里采伐的林木越来越少。”
赖声光的说法,跳过了一些细节。林农的林子不采伐,林木生长周期又较长,那么,林农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看到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洪田镇林业站站长吴锦华表示,可通过林权抵押贷款,让林农更早获得经济收益。
现如今,林权抵押贷款的政策更活络了。银行将用作抵押的林子,按贷款到期后的价值测算,再扣除林农的成本部分,将其利润的100%,作为贷款额度,批给林农。林子只要达到郁闭状态,就可用作抵押,贷款的周期可分为10年、15年、20年等,最长可达30年。林农的还款方式,可选择等额本息的按揭还款。如果扣除政府贴息的部分,林农需独自承担的月利率,大约在千分之六左右。
洪田镇留山村村民邓林建,是洪田村的营林大户,共承包洪田村近2000亩的林地。去年2月16日,他用1600多亩杉木林作抵押,从银行贷了290万元。他用这笔钱买了两片的杉木林,还造了1000多亩的新林。除了邓林建,村民吴添武、官孟胜等人,也都通过林权抵押贷款,盘活了林业资产。
眼下,洪田村的林农们,又依托文山农民林业合作社、爱民爱春林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林业经营组织,对村里的1.8万多亩林地资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精细管理商品林,科学保护生态林,不断提升林子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项裕兴彭峰魏兴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