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岁的村民罗德纯(右)在讲述当年红军故事。
在距罗坊乡约10公里处的大山腹地,有一个叫马林桥的小山村,这里山高林密,大片原始森林将村落裹得严严实实。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静生活。然而,从1930年到1934年间,马林桥涌入了一股红色力量——中央红军队伍,几经作战都途经马林桥村,在那里,他们用“饭桌小扫把”写下了“打土豪分田地”红军标语,发给村民“红军币”等,留下了一串串革命的足迹。
一万多名红军从村中走过踩了路边菜,赔钱还扶起
“一万多名红军,路经马林桥村,整整三天三夜呀!那整个队伍过来,把路边的草都踩烂了……”6月26日,罗坊乡桥头村马林桥自然村91岁的村民罗德纯说,那时他才七八岁大,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的“大人”过往村庄,有牵着马的、有拄拐杖的,也有互相搀扶着走的,简直就是一条流动的“人河”。
一座大山、一口古井、一位老人见证了这段历史。
“当初,我们老百姓还不了解红军,刚开始还到处躲藏,后来看到红军不偷也不抢,吃了、用了村民的东西还发给村民‘小光洋’或‘红军币’,老百姓这才从山上下来,给红军送茶送饭送草药。”罗德纯老人耳聪目明,身体硬朗,说起当年红军路经村里的故事,他依然记忆犹新。
他说,当年,他父亲在桥头大路口有一处菜地,在红军行军过程中,因人多路窄,把靠路边的一些青菜给踩踏了,红军队伍里的一位首长当即拿了一个“红军币”给他父亲,并弯下腰将尚未踩烂的青菜给植土扶正。
据《罗坊大事》历史资料记载,从1930年开始,毛泽东率领的红四军二纵队、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的东方军以及红七军团、红九军团等中国工农红军,在罗坊梦溪沿线的桥头村马林桥一带频繁活动,建立贫农团和苏维埃赤卫队,留下了革命历史足迹,梦溪一带便成了红军活动的游击区。
梦溪原属清流县的一个乡,下辖沙芜塘、罗坊、吴坊等村,1959年划归永安管辖,下辖罗坊、桥头、吴坊等村。无论是从清流方向,还是永安安砂方向,所有进入梦溪一带活动的红军,都要途径马林桥自然村。
一锅野菜粥的故事
在革命战争年代,行军过程中最缺少的就是粮食。
“我记得,爷爷曾经对我说过,我们马林桥陈屋坂,当时一锅野菜粥救活了上百名伤员的命。”今年59岁的桥头村马林桥自然村村民陈仪武回忆,那年,爷爷已经28岁了,看到从安砂方向过来的红军,一个挨着一个,密密匝匝地行走在马林桥的山路上。当他们路过村庄陈屋坂时,这些红军战士个个疲惫不堪,有的衣服上留着鲜血的印记,有的伤员手里还拄着拐杖。
“当时,陈屋坂住着陈姓八兄弟,这天,他家正好煮了一大锅野菜粥,原本是要拿来喂猪的,但看到这么多的红军路过,很多伤员饿得几乎是迈不开腿了。而且,家中粮食也不多,重新煮饭给红军吃也来不及了,于是,陈屋坂当家的主人,便通知家人将这锅野菜粥,还有一些地瓜等干粮分给红军战士,红军战士个个舍不得吃,都让给了伤员吃。这锅粥大约分给近百名红军伤员后,其他没有喝到粥的红军战士就只好忍着饥饿,继续行军……”陈仪武说,这是他爷爷亲眼目睹的一生中最难忘的一件事。
在1930年到1934年间,看到红军队伍纪律严明,每每遇到有作战途经村里的红军战士,马林桥的村民总是会主动端上茶水或给伤员送饭、送药。
老井为红军供清泉
在陈屋坂房子后面路边的一处平地上,有一口老水井,它曾经是马林桥村民生活饮水的依靠,如今,还有不少人到这里打水做饭,但现在却很少人知道这里曾经也留下过红军的足迹。
据罗德纯老人讲述,当时,马林桥村只有十多户、七十多口人,村民们相互间非常团结,也很友善,怕发生暴抢,村民们信奉“兵要合得来、官要合得来,匪要合得来、贼也要合得来”,只要红军途经马林桥村,村民们都会为红军战士送点自己节省下来的粮食。那时,由于村子小,对于行军中的大部队,那点粮食简直就是“杯水车薪”,因此,那些没能吃上村民送的粥饭的红军战士,只好到陈屋坂后的老水井里打上几瓢水解渴充饥。
“有几个红军小战士,不知是饿了还是渴了,一蹲到井口边,咕噜咕噜就喝了个饱,还说这口井水很清甜……”罗德纯回忆道,小战士们喝饱了水后,还从衣服口袋里掏出了一个‘红军币’送给村民。行军的战士,都在这口井中打水,装在各自随身携带的水壶、水囊等各种装水的器具里,以备路上解渴。
“红军部队,从来不白拿、白吃村民的东西,经常会给送茶送饭送草药的村民手里塞‘红军币’。村里的人都说,不偷不抢,对老百姓很亲,这样的部队行走天下,得人心……”说起当年的往事,村里的几位老人都纷纷凑了过来,你一句我一句,时光仿佛把我们又带回了80多年前的那个岁月。(童长福魏兴谷陈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