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如镇:38年当好村“掌柜”

  2016/8/31 17:18:10  3546点  永安之窗
  
  村里的土地从600多亩减少到30多亩,而村财却从不足1万元增加到200多万元。一减一增,邓如镇用了38年做出了一篇“治村理财”的好文章。

  邓如镇今年67岁,是永安市燕南街道南郊村党总支书记,1978年担任村支书至今,38年来他坚守着“树大好乘凉,壮大了集体才有个人”的理念,紧紧攥住村里的“钱根子”——村集体财产,带领着村民们在致富路上越走越远。

  坚持“充公”这步棋

  南郊村是城中村。永安城区发展日新月异,南郊村大部分土地被征用,为城市建设付出了许多。“征地——拆迁——农民失地”,在别的地方出现的状况,并没有在南郊村上演。从1980年第一次征地开始,邓如镇就给村里设定了“致富模式”——拆迁款中只分给村民青苗费,其余的“充公”。

  “改革开放初期提出发展就是硬道理,只有壮大村集体才能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邓如镇这样解释“充公”的原因。此后30余年的履职过程中,他也坚持走“充公”这步棋。

  当然,邓如镇这样做,并非为一己私利。打铁店、锯木厂、机砖厂、旅社,从1980年至1990年,邓如镇就利用“公款”为村里置办了许多产业,1997年,村财突破100万元。

  前进路上并非一帆风顺,也有荆棘与误解。尽管许多村民拥护邓如镇,还是有一小部分村民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邓如镇记得,上世纪80年代,村里小学一幢楼已经停用。一位村民硬是找来外面的中介,想把房子卖了分钱。邓如镇顶住压力,找来村两委干部,劝说多日,才断了村民的念想。后来,在90年代,村里顺利与三明市一家印染厂置换了资产,这幢楼置换成8间店面,每年为村里增收了几十万元。2003年,政府征地作为永安市豪门御景开发楼盘,少数村民要求把钱分给属于他们的村民小组,并闹到街道和市里。在邓如镇决定“妥协”的同时,这几个村民又觉得这么多钱几个人操作,不安全,还是交给村里,大家比较放心得下。最终,“分家分钱”依然未成功。

  村委会换了一茬又一茬,搭档村主任已6个了,可邓如镇依然是南郊村的当家人。

  理财走活一盘棋

  每次征地,邓如镇都要抓一把菜地里的黑土,把它撒在还剩下的土地中。和村民一样,邓如镇对家乡有着深深的眷恋。

  无奈,城市建设让家乡的土地所剩无几。“耕地没了,我们就得把它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留给下一代,把优良的资产留给下一代。”邓如镇说。

  如今,南郊村里集体积累资金已经达到9000多万元,存款1400多万元。靠着经营企业、经营酒店、出租店面,村财收入几乎每年都在200万元以上。

  攥紧村里“钱根子”,邓如镇算是走活了这盘棋。

  “集体有钱,机会不溜;村民有钱,本色不丢。”现在的南郊村,流传着邓书记的这句“名言”。的确,强大的村集体,也给了村民们“温暖的怀抱”。

  从1984年起,南郊村作为永安市试点村,就为全村老年人提供每月5元的生活补助,如今这个补助提高到每月300元,而且领取补贴的年限又提前了5岁,即男村民55岁,女村民50岁。每年年底,村里还按人口分红,给予每人700元的福利。

  村里的福利,仅限于村民,只能继承不能转让。这是南郊村定下的规矩。那些只有女儿的家庭怎么办?去年以来,为了让村民的后代都能享受到村里的福利。邓如镇决定把新一批征地所换来的700平方米的店面,以及50多亩的自留地作为新资产,实行股份制,这样外嫁的女儿也能“沾光”。

  公平、公正,以人为本,邓如镇总是从村民的角度出发,尽力为他们办好每件事情,默默显示着一个村级带头人朴素的品质。上月中旬,他获评全省“优秀党务工作者”。(杨燕蓉陈莉莉)

发表评论>>
相关阅读:

民警做小事感动八旬大娘

廖昌照   5月前   24144点

永安市妇幼保健院党支部开展“提振精气神 建功新福建”大家谈主题党日活动

陈艺芳   8月前   37601点

永安交警救人不留名 单位感动送锦旗

廖昌照   9月前   27522点

刘振福:一路坚守,助力平安出行

廖昌照   9月前   31462点

永安交警做好开学季“护学岗”工作

廖昌照   9月前   28566点

交警多用情 伤者心不累

廖昌照   9月前   33337点

永安强化春运路面客运车辆安全检查

廖昌照   10月前   37305点

上坪雪景引游客 永安交警值守保平安

廖昌照   11月前   46040点

永安开展学生违规驾车整治工作

廖昌照   11月前   35435点

铁骑开道送医 家属送锦旗致谢

廖昌照  苏悦   11月前   36019点
加载更多>>
2024 福建·永安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