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
党史研究工作,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基点和第一动力,摆在党史工作发展的核心位置,贯穿和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党史姓党,我们要坚决守好党史这块意识形态领域重要阵地,营造积极健康、清新明朗的党史舆论环境和社会文化生态。要强化开放意识,坚持“开门办党史”的优良传统的工作作风,主动请进来、走出去,扩大社会内外交流,动员组织各方面力量,建立全方位开放的党史工作格局,推动党史工作不断向前发展,这对研究党史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又打开了工作思路、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新路径、提供了新方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永安是长征最早的出发地》,等一批专题论文,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共产党员自觉聚焦党史的研究,是反击历史虚无主义的主动发声。
笔者长年收集与地方有关的党史文献资料。其中,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七军团、即后来改编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永安的战斗历程,让我魂牵梦绕、难以忘怀。
为了收集这些红色遗迹,曾经数十次深入小陶、洪田、青水、罗坊、安砂、贡川等革命老区调研,翻山越岭,餐风露宿,不辞辛苦,险遭罹难。特别是在小陶石峰村,我看到当地村民至今仍对中国共产党、对红军充满朴素的无产阶级革命感情,几代人自觉地保护红军标语、战壕、文物等情况,便情不自禁地含泪写下了对老区人民的赞叹:
“ 要感谢石峰村淳朴的老百姓,是他们用故乡的泥土掩埋英勇牺牲的红军战士。要感谢石峰村的善良群众,是他们用记忆为倒下的红军铸就永远的丰碑。要感谢石峰村的伟大人民,是他们用火热、跳动的心把这段令人难忘的历史珍藏。”
当石峰村的村民特别授予我“荣誉村民”的称号,并将我的《三论永安是长征最早的出发地》的刊物,寄给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时,国家信访局信复字(2014)597号来信称:“你们近期联名致习近平总书记的信及附件收悉,我局已转请有关部门阅研、感谢你们对总书记拥护和信任,感谢乡亲们对革命历史遗址遗迹的保护和宣传”。国家信访局代表总书记的两个感谢,让苏区村民们欢欣鼓舞、倍感亲切!
在永安小陶石峰村,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留下的红军标语,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红色奇迹!在这个荒僻、贫困的山区小村落,几幢残破衰败的旧式民居的粉墙上,大量的红军标语扑面而来,使人们不由自主地强烈感受到仿佛置身于那个火红的年代。一百多条红军标语和漫画清晰可见,就像一本沉甸甸的红色百科全书。这些红军标语穿透八十余年尘封的岁月,用虽然陈旧却十分苍劲有力的墨迹向我们慷慨陈辞。标语大量揭露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强烈反对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塘沽协定、竭力宣扬红军北上抗日、鼓动策反白军拖枪起义等等。我们在这个强大的红色磁场行进中,躁动的心灵已经被默默地净化。
我曾经激动地写下:“历史,经过多少艰难坎坷走到现在。在良心回归、迟到的寻找中,我们再一次感受到石峰村战斗,这段不应该忘记的故事跳动的脉搏。岁月无情的风雨剥蚀危墙遮掩的粉饰,把历史的厚重呈现在我们眼前。石峰村红军标语,是红军战斗的大型雕塑群像、是红军发人深省的呐喊、是一面巨大的照妖镜。来吧,到石峰村去!在红军标语前重读革命历史,在红军墓前重温入党誓词,在红军英魂面前重新找回战斗的激情”。
一份历史沉甸甸的责任,笔者曾自费前往谭家桥,在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参观,在粟裕同志的墓前敬献花圈。一时间,雷鸣电闪、暴雨倾盆,永安石峰和谭家桥竟然近在咫尺,却又十分遥远! 我还曾写下:“在群峰起伏的红军战斗的古战场,风吹如泣、古木萧瑟;在红军葬身的墓地,荒草萋萋、剑影婆娑。历史像伤口一样在这里被血淋淋地撕开,被岁月封埋的痛楚发出闷雷般沉重的呐喊。红军战士以一种零距离持枪倒下的姿势在眼前晃动,时间绝不要妄想用灯红酒绿来淹没战士的存在!我们的眼眶装满泪水,但绝对不允许它在红军无名战士的墓前淌下。心中多少贪婪的私欲,在红军钢铁如山的革命意志面前灰飞烟灭。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对共产党宣言、对国际歌的每个音符,牺牲的红军战士绝不允许有任何肆意的曲解诠释”。“我们是第一批来自城里的红军英勇牺牲战场的凭吊者,我们深深的鞠躬跨越整个世纪的阻隔。无名的红军呵,我们来迟了!在没有墓碑、没有陵园,也没有姓名的墓地,我们没有奢华艳丽的花圈,没有精心修饰的花言巧语。我们重读入党时在党旗下的誓词,把水分拧干净、把私欲清洗,把贪婪驱除”。
今天,我们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之际,将《永安是长征最早的出发地》论文结集出版,藉此向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致以最崇高的革命敬意。
作者 安孝义
2016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