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师之源 抗战学堂

  2017/7/7 20:45:52  21167点  永安之窗

▲振华公祠是当年省立师范男生宿舍“立信斋”、原闽师三青团区队部。

  今年7月7日是“七七事变”爆发80周年。抗日战争时期,省府内迁,一些大中专学校、文化团体向永安及附近山庄疏散。1938年5月至1945年10月,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和中共党员以合法职业为掩护,在永安开展进步文化活动,推动抗日救亡,在中国新文化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其中省立师范学校在永安、在大湖办学,开展抗日救国斗争,在闽西北洒下了新文化的种子。至今永安大湖、坑源一带依然有闽师校舍遗址。

  在省立师范学校迁到永安大湖办学和开展抗日救国工作78周年之际,笔者邀了大湖镇文化站胡丕平站长和热心村民赖长福、赖光陆、赖国准等人,寻访了当年闽师在大湖留下的遗迹。

  省立师范迁到大湖

  省立师范学校前身是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由陈宝琛在福州乌石山倡办的全闽师范学堂。这是福建省最早创办的师范学校,也是当时全国最早创办的一所师范学校。1936年7月,合并福州、建瓯等师范学校为福建省立师范学校。

  1939年初,因为省会福州遭到日本飞机疯狂轰炸,省政府迁到永安,省立师范(简称闽师)迁到永安文庙。5月9日,永安文庙被日寇飞机轰炸,闽师遂于次日迁到大湖,利用当地10多座祠堂及民房,并很快新建校舍办学,开展抗日救国工作。1942年改称省立永安师范,直到日本投降后的1946年2月,才迁回永安城区文庙。

  乡间祖祠当校舍

  当年,大湖、坑源两村10多座祠堂及祖房成为闽师的校舍。学校将义斋即当地的文庙作为临时礼堂。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举人赖福辞去浙江绍兴府推官后回到大湖,经奏请朝廷批准,倾尽家财,在大湖建成义学,当地人称“义斋”,供地方子弟免费就读。义斋建成时间比永安设县早31年,比永安文庙早34年,可惜1993年开辟新湖路时被拆除。

  现在大湖村老年活动中心原先是三姑堂,当年是闽师总办公室。还有庆元公祠(建国后曾作为人民公社办公场所)、敬轩公祠等当年校舍前几年因开辟镇政府至新湖路的大路被拆除。

  当年,闽师将大湖镇曲尺街的天爵公祠做膳厅。天爵公祠系赖氏家庙之一,清嘉庆年间改建竣工,祠堂墙壁上还留有当年闽师的壁画《生冷宜忌,相让举筷》。

  庆元公祠曾作为闽师的图书馆,相邻的敬轩公祠曾是男生宿舍“居仁斋”,当作男生宿舍的还有达斋公祠、振华公祠,分别名为“尚勇斋”、“立信斋”。宗厚公祠曾作闽师卫生所。陈忠毅祠是科学馆,家松公祠(已拆作菜地)是校办工厂,江王祠是医务室,千二公祠是附属中心小学。璞园公祠是女生宿舍“笃行斋”,门口写有对联:壮志追红玉,英风效木兰。

  闽师教师分散居住在两处村民房里。教师许钦文(1897——1984年),是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闽师之源》所载闽师回忆文章《三干主义》的作者。他是浙江绍兴东浦村人,是受到鲁迅先生扶植与指导的以创作乡土文学作品著名的现代作家。历任杭州高级中学、成都美术学校、福建师范、福州协和大学教师,杭州第一中学、浙江师范学院教师和浙江省文化局副局长、省文联副主席,是中国民进中央执行委员,民进浙江省委副主任委员。他一家当时就住在笔者的老房子可传公房里,我的二伯母邓宗绸1999年才去世,她生前一直记得许老师夫妇的音容笑貌。

  敬轩公祠对面的赖阳厝堪称永安市最大的古民居,闽师许多老师就住在绣花楼。该厝据说有约400年历史。村民赖光陆说,赖阳厝共有房间108间,与街巷相通的门有24个。厝外的水井是大湖镇先民挖的七星井之一,闽师老师们的饮用水就凭此水井解决。

  《闽师之源》所载回忆文章《燕江风云十二年》的作者赖华编(1916——2003年),是大湖镇坑源村人,毕业于闽师,又任教于闽师。他的妻子周秀莲(1915——2008年)原是永安市政协委员,也曾经是闽师学生和老师,其父亲周忠魁先生参加过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曾颁授给他开国银质奖章一枚、二等勋章执照一件,他1966年病逝,享寿102岁。华编先生的父亲赖章云(1873——1944年)善诗文,精岐黄,把教育作为救国之道,足迹踏遍大半个永安。1944年初冬病逝。卸任不久的永安师范校长黄震、时任永安县中校长的留法博士黄曾樾等当地名流为他题写了挽联或悼词。

  坑源村仰山公房就是他们一家世代居住的宅子。附近的文昌阁,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留有赖章云先生的山水画和题诗、书法。

  战时办学普及教育

  闽师还在现镇政府至中心小学之间新建了三座一字型新校舍作为教室,名莆阳院、芗江院、芝城院,分别纪念莆田、龙溪、建瓯三所师范。在中心小学处建了一座青年楼兼体育馆。在现文化站边建了一座可容千余人的大礼堂。大礼堂前一口5亩多的池塘,大湖人叫作湖尾池(即现在的农贸市场),中央建一座“湖心亭”。靠近学校的石洞寒泉辟作公园,王秀南校长在山顶天桥边岩石上题书“鹊桥秋夕”。师生们还一齐动手在大丘池旁的小山上建了一座7米高的“七七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王秀南校长在大湖还将“三杆教育”作为战时办学方针,让学生拿起笔杆能学习,拿起枪杆能战斗,拿起锄头杆能劳动生产。

  闽师在大湖兼办了多所民校,推行师范生包教制,积极扫除文盲,普及义务教育。

  抗战宣传深入乡村

  闽师还组织学生抗战宣传队,每星期轮流到附近村里进行抗战宣传,写标语、贴壁报、演露天剧、教抗战歌曲等。每星期六晚上在池仔边广场举行文艺晚会,进行演剧、唱歌、舞蹈等活动,对群众进行抗战宣传,很受群众欢迎。

  永安抗敌后援会成立,王秀南校长被推举为委员之一,便在闽师组织抗敌剧社。1941年夏,闽师抗敌剧社到永安南门戏院公演,受公众好评。

  地下党员在闽师

  在抗日战争时期,永安没有建立统一的中共地下组织。闽师活跃着一批地下党员。何柏华(女),又名何正生、何阿英,福清人,1926年在福州女子师范学校入党,1927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参加“永定暴动”,1930年为福建省委候补委员(后转为正式委员),任妇委书记。1942年9月到闽师任历史教员,从事党的宣传工作。陈伟顺,中共地下党员,曾任《建设导报》校对,1944年3月到闽师工作。林汝楠,1939年或1940年入党,1940年到闽师读书并开展党的宣传工作。

  1941年春,闽师粮食无法解决。在行将断炊时,省公沽局向宁化采办了大批粮米运至安砂。我闽师地下党闻讯,立即做通闽师学校领导的工作,组织学生到曹远河边去拦截运粮船,把米搬运到大湖学校。省主席陈仪无奈,只好如数拨给闽师师生作口粮。

  闽师种子扎根三明

  1942年秋,福建省立师范学校改名为永安师范学校。

  1946年2月,抗战胜利后,省属各单位迁回福州,永安师范也由大湖迁回永安文庙。

  1950年7月,中共永安地委接管永安师范。70年代学校迁到三明麒麟山后狮子坑办学,名为三明师范学校,并开设师范大专班。上世纪80年代师范大专班分离办学,成立三明师范专科学校。1999年“三校一院”合并为三明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升格为三明学院。

  留住这片抗战遗迹!

  闽师迁到大湖坚持抗日救国达七年之久,为大湖的历史增添了极其光辉的一页。当年闽师利用的宗祠、祖房和新建校舍,解放后至上个世纪90年代被拆毁相当多,但幸存的也有不少:

  1、天爵公祠(又叫赖氏家庙):曾作闽师学生膳厅,有闽师壁画。

  2、达斋公祠:曾作闽师男生宿舍的。

  3、振华公祠:曾作闽师三青团区队部。

  4、吉泉公祠:曾作闽师三青团团部。

  5、宗厚公祠:曾作闽师卫生所。

  6、可传公房:许钦文老师一家租住。

  7、赖阳厝绣花楼:当时闽师许多老师租住。

  8、肃庵郑公祠:闽师老师租住。

  9、仰山公房:闽师赖华编夫妇一家世代居住。

  10、文昌阁:墙壁有许多当时永安著名的抗日文人赖章云字画。破损比较严重。

  11、石洞寒泉天桥边闽师王秀南校长题书“鹊桥秋夕”。

  另外曾作闽师科学馆的原陈忠毅祠,曾作闽师医务室的原江王祠,曾作闽师附属中心小学的千二公祠,现已在原址或新址新建。

  这些遗迹非常值得修缮和保护!近年来,全国各地兴起保护和维护历史文化名村的热潮。我们应该抓住美丽乡村建设的契机,在大湖古民居基础上,保护好闽师抗战救国的这一亮点,留住这份珍贵的历史记忆。

  

发表评论>>
相关阅读:

林洪通编著:永安抗战文化活动中地下党员的组织关系

林洪通   1年前   3107点

林洪通编著:中国现代文学馆中的永安抗战文化,其中有邹韬奋

林洪通   1年前   3394点

林洪通编著:抗战省会永安,“永安大狱”中年龄最小的囚徒陈耀民

林洪通   1年前   6453点

林洪通编著:贺“永安大狱”被捕者谌震先生90寿辰

林洪通   1年前   3493点

林洪通编著:抗战永安出版界,聆听过斯大林报告的中共党员谢丹在战斗

林洪通   1年前   3988点

毛主席鲜为人知的抗战佳句

安安   7年前   7555点

永安抗战珍品图书《漫画阿Q正传》

安安   7年前   7432点

陈主席战时手令辑要

安安   7年前   8980点

抗战旧址群项目获中央预算内投资4000万元

7年前   8141点

追寻永安“抗战魂”

8年前   7086点
加载更多>>
2024 福建·永安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