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52岁的唐世华带领妻子王宗莲在永安市曹远镇复垦抛荒山垅田34亩,20年来,她们依靠双手披星戴月、勤劳致富求生存谋发展的精神,受到当地四方村民的一致赞赏。
辗转打工
唐世华夫妇是重庆市江津区四面山镇双凤村3组的村民,23年前他们带着4岁的女儿随着四川重庆农民工的流动大军,怀着朴实而热切致富的初心,来到福建省闽西北务工,辗转于南平、三明、龙岩一带,因为没文化,不懂技术,一直找不到工作,带来的钱也花光了。最后唐世华夫妇在漳平市一家私营超市当搬运工,干了几年只领生活费拿不到全额工资,后来超市经营亏损,老板也跑了,唐世华一家含冤离开。
1997年唐世华夫妇来到永安,在永安汽车站门口等招工,有人建议他们到燕西的罗源村去割芦苇做扫把出售,于是他们就到罗源村的一山顶上落脚住了下来。
落脚立足
在村民的建议下,唐世华用农民废弃的木料和买了水泥瓦在山上搭建了简易的居所,一家三口总算是落脚了。
有了住所,唐世华夫妇开始割芦苇捆扫把卖,当时扫把价格很低,维持不了生计,看见邻村曹远镇的汶四村高山顶上的山垅田大面积抛荒,长满杂草和芦苇,唐世华下山去征求这些地主的意见,由他来开垦以后租给他种,当地村民求之不得,立马答应他且帮助唐世华联系学校,让其7岁的女儿读书,两全齐美的好事就这样办成了。
艰难垦荒
最初山上野草和荆棘、芦苇遍布,无路可走,唐世华夫妇就先割芦苇除荆棘,然后深挖芦根整理荒田成垅,高坡陡处创出台阶钉制木梯,捡些砖头、石头修砌铺上并用水泥加固,慢慢地陡峭的荒地就有了道往四处的小路,方便背肥挑水,担收农作物,也便他人行走,他们就是这样披星戴月干,边复垦边种,种上如玉米大豆等作物以后,最大的困难就是地势高长年干旱,为了给庄稼浇水,又不与当地农民争水,王宗莲就差时挑水灌溉庄稼,从晚上的零点干到天亮,治虫也是一样,唐世华夫妇为了不影响白天农作的当地人闻到农药,他们晚上2点就起床到地里喷农药,累的常常是一回家不顾上煮饭上床睡一觉后,随便啃一二根玉米,来不及煮食时,当地百姓也会端饭菜给他们充饥。连续十年都这样干过来的,唐世华夫妇复垦了34亩抛荒的高山垅田。
头几年,唐世华夫妇不熟悉永安的土质和气候,不知种何品种能丰收,走了很多弯路,加上销路不畅,产品卖不到好价钱,唐世华一家的生活实在凄苦。简易房里没有电,晚上只好点煤油灯和蜡烛;女儿上学的借读费要四处求人借和减免;儿子出生时,唐世华挑着一担地瓜下山过渡船还走上十多里一大早赶到永安五一桥去卖,用卖地瓜的钱买了三盒补血药,让妻子每天吃一支,算是坐月子补身体;严冬时节,没余钱置办厚实的衣被,寒风吹得水泥瓦呼呼作响,冷气直灌房间一家大小抱成一团取暖。此情此景,唐世华夫妇至今还记的很清楚,就是一个“冷”字了得度难关。
融情发展
守得云开见月明,2007年这种凄苦的日子迎来了转机。因为唐世华夫妇勤劳踏实耕种、厚道大方待人,赢得周边村民不住点赞,村民逐渐把闲置的荒地、好的山地按低价租给这对外来的夫妻。租地规模由原来复垦的34亩发展到现在的50多亩,夫妻俩不断摸索耕种技术并加之总结在这片荒地上开展多样化种植,从开始种地瓜、玉米、毛豆、西瓜、蔬菜到现在种植特优水稻、稻田养鱼,山坳围栏养鸡、养鸭,马不停蹄昼夜干。如今夫妻俩每年能种植一万多斤稻谷、两万多斤毛豆、三万多斤玉米,还有产量不等的蔬菜和家禽不断上市。一家子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不仅丰衣足食,还供儿子上高中、女儿考上了大学。
女儿唐天凤现在重庆工作,唐世华也买上农用三轮车,改变步行肩挑的供货模式,很快就成了永安小有名气的批发户,生产销售都有更好的发展,除开支外唐世华夫妇纯收入每年都在3万以上。唐世华夫妇所做所为日增月累勤劳又善良的品德让村民感动,为改变唐世华一家的居住环境,2016年曹远镇张坊村一村民将一座闲置的二层楼的房屋以每年1800元的低价租给唐世华居住又可做仓库。唐世华夫妇也有大局意识,农忙时免费帮助村民割稻插秧,知道张坊村是美丽乡村,没再大量养家禽,而扩大租地规模和产量还准备种果树,深耕细种,电动抽水灌溉,轮作套种力争成为农业大户。
在永安生在曹远长还在念高三的儿子唐天程也向笔者展望:“父母背我挑担卖农副产品的情景时常浮现在我脑,这里的村民对我们一家也很友好,虽然辛苦但很和谐。我也热爱这片土地和村民,非常支持父母的选择在这里扎根。现在我父母都老了,我会尽早去接班,去帮助他们实现小康目标,达到定居永安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