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姿多彩的永安非物质文化遗产

戴中平  2018/3/5 9:15:24  159396点  永安之窗
  永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用“多姿多彩”一词来形容,不为为过。就拿已申报成功为省级、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来看:“大腔傀儡戏”、“安贞旌鼓”、“龙角舞”、“闽派古琴艺术”、“唱花”、“贡席制作工艺”、“大腔戏”——个个都是有声有色、五彩斑斓。这七项“非遗”当中,属于表演艺术的有六项,手工艺技能的一项。

  传统表演艺术的传承,实属不易。试想,我们现在还能看到、听到几百年前的戏曲、舞蹈、唱歌和演奏,岂不是一件很奇妙的事儿?几百年来,演员、观众换了一茬又一茬,而剧本没变、音乐没变,动作没变,简直就是“活化石”!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永安六项表演艺术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大腔戏

  永安大腔戏是明代“四大声腔”之一“弋阳腔”的变种,形成于明代中期,因其表现形式为“大锣大鼓唱大戏,大嗓子唱高腔”,故称大腔戏。相传明代景泰年间,青水畲族乡丰田村熊氏族人到江西石城祭祖时,向当地艺人学习弋阳腔,回乡后结合本地的山歌、小调及道士音乐,创立了大腔戏班。

  永安大腔戏的传统剧目有一百多个,常演的有《白兔记》、《双鞭记》、《卖水记》等。大腔戏的唱腔为曲牌体,唱腔高亢、粗犷,旋律起伏大;演员发声以大嗓为主,大小嗓结合,演出中后台不断帮腔,保留着弋阳腔“一人启齿,众人帮腔”的特点。大腔戏戏班一般由15人组成,伴奏乐器也只有锣、鼓、钹、唢呐和板几种。司鼓坐在桌旁打鼓,并自始至终不停地与前台演员唱和。

  青水乡丰田村地处高山区,交通闭塞,故大腔戏这一古老剧种得以保存至今,500多年来未曾中断。大腔戏的表演动作、舞台调度、舞美形式等都属于明代戏剧珍贵遗存,是研究中国戏曲史、文化史、社会生活史的第一手重要材料。

  2005年,永安大腔戏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大腔傀儡戏

  大腔傀儡戏约于明代嘉靖年间传到永安,以青水乡黄景山村王姓“万福堂”班最具代表性。这种大腔与傀儡相结合的艺术形态极为少见,保存至今的更是凤毛麟角。

  我国古代傀儡戏的产生源于宗教祭祀。青水乡黄景山村傀儡戏,不仅保存大量的宗教仪式,而且还有许多法事活动场面。大腔傀儡戏的演出,相当大的比重都在于配合民众的祈安还愿活动,故民间又称其为“香火戏”。

  大腔傀儡戏是由宋元“说话”傀儡衍变而来的,故其表演艺术的表现特征在于“表”而不在于“演”。表演的重心在于演说历史故事,观众观赏的目的也不全在傀儡的“表演”艺术,而是借此“听古书”,因此,“说史”和“说话”是大腔傀儡戏最重要的表演形式之一。大腔傀儡戏的音乐声腔,属于南戏系统之弋阳腔,具有明显的高腔特征。唱腔形式为“一唱众和”,唱字、口白多用正字,所谓“正字”,即土官话。乐队演奏仅用锣鼓而无管弦。黄景山大腔傀儡戏之行当、线规及形制受北方传承的“乱弹腔”的影响,现有的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孩五类。

  青水乡黄景山村大腔傀儡戏传统剧目有《海游记》、《南游记》、《度仙记》等30多种。大腔傀儡戏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几百年来口传身授,世代相传,不绝如缕。

  三、安贞旌鼓

  槐南镇的安贞旌鼓,原称“旌鼓”,相传起源于宋代,它最初是作战时的战鼓,用来鼓舞士气,也用于欢迎凯旋而归的将士。槐南镇南山村多为罗姓,旌鼓是罗姓家家户户必备之物,是罗氏家族世代相传的一项传统。在每年的春节、元宵节期间,罗氏都会组织全村人员列队绕村敲打旌鼓,以示驱邪和祈祷神灵的保佑,祝福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同时也增添了节日气氛。

  安贞旌鼓队伍阵容强大,整齐壮观,多在重要节日晚上踩街表演。旌鼓有大有小,周边都漆成黑色,中间为红色,大鼓配有鼓架,平时放置在房屋大堂的左侧,旁边设有与之相匹配的芒锣、小罄;小鼓直径约为40厘米,表演时,擂鼓人将小旌鼓用竹制的“龙棍”挑在肩上,并在龙棍前端披上一条毛毯;夜间表演时,右肩还插着一盏特有的古灯笼。队伍在行进中边走边擂,时而擂鼓心,时而敲击鼓边,节奏变化有序,形成独有的欢快鼓乐。

  2007年,“永安安贞旌鼓”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龙角舞

  龙角舞是道教闾山派的一种祭祀舞蹈,在永安主要流传于上坪乡和周边邻县各乡镇一带。据上坪乡龙共村《杨氏族谱》记载,龙共村跳龙角舞始于清朝乾隆年间的“大略公”,迄今有400多年的历史。

  龙角舞,原称“保奏”或“做保奏”,从前是“闾山派”道士在为死者超度亡灵时而举行的道场法事中表演的节目,由于龙角是舞蹈表演中的主要乐器和道具,因此又被称作“龙角舞”。

  龙角舞的主要道具有一根龙角、一个旌鼓、一面铜锣、一顶五台山帽、一条红布围裙和一本经书。龙角最初是取自山中的变形弯笋,后来逐渐用锡做原材料,打制成全长1.5米、两节可以伸缩呈月牙型的“锡角”。锡角可吹奏1、3、5的自然泛音,音质清纯响亮,具有远古韵味。利用锡角的形态,表演者可表演出“缠身角”、“柴角花”、“鲤鱼翻白”等动作,表演具有较高的技巧。除舞蹈动作外,龙角舞还渗有戏剧、武术及杂耍等民间艺术成份,给人以原始、神秘的感受。2009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永安龙角舞”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闽派古琴

  明代嘉靖年间,永安贡川镇出了位古琴大师,名叫杨表正,他是我国明代音乐史上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优秀音乐家、古琴艺术的杰出代表,开创了永安闽派古琴之源。

  明万历年间,杨表正博采众家之长,汇录华夏大地音乐诸调,考正音文,将自己三十年的实践和研究成果撰写成书《重修正文对音捷要真传琴谱大全》,在金陵刻印发行。书中记述了从黄帝起,包括孔子、诸葛亮、李白、唐明皇、朱熹等130多位历代圣贤名人琴学的成就、音乐论述及他们的音乐典故;记述“琴学须知”、“辨琴杂说”、“十二律吕论”、“乐器流源论”、“琴有九德论”、“琴有七要论”、“弹琴启蒙”、“十三微论”等琴学、琴法理论以及《琴操》的曲谱,收入包括屈原的《离骚》、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陶渊明的《归去来辞》、苏东坡的《赤壁赋》等102首历史名曲名词。每一首都有曲和词并行间隔配对。此后的操琴者都按《琴谱大全》所指,遵循奉行。这本琴谱大全的刻印与发行,确立了杨表正在琴界的艺术地位,并流传至今,成为中国古琴曲宝库重要的组成部份。

  六、唱花

  唱花是永安本土的一种介于民间说唱与民俗表演相结合的独特曲种。自明朝末年形成曲种形式以来,迄今已有近400年的悠久历史。永安市大湖镇新冲村的唱花,原本系新冲曾姓人氏古老的、本土的一种民间说唱曲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新冲曾氏家族逐渐消亡,唱花也逐渐被迁徙至新冲的闽南移民传承、沿袭下来;因闽南语和永安话属两种不同的语系,闽南人学讲永安话时,都会很生硬地夹杂着闽南腔,久而久之就自然形成了现在这种既不是纯正的普通话,也不是闽南语的独特的“四不象”唱腔。唱花就是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的产物。

  唱花所用的道具有:一本唱花手抄唱本、一个直径约35公分的中鼓、一盏手提灯笼、一张四方桌。在传唱过程中,采用朗朗上口、简单易记的一问一答式。唱花的基本内容大都是对农民口传身授,进行语言文字、农业技术、伦理道德和历史常识等的传播。唱花还是人们传承农业生产知识的活教材,它把季节与农事有形的结合起来,成为农民农事知识的基本读物。

  正是上述这些鲜活灵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使得永安这片土地多姿多彩,魅力无穷,充满了浓郁的乡愁……

发表评论>>
相关阅读:

市政协开展竹笋加工产业发展情况视察活动

市政协文史学习和民族   6年前   263198点

张弦:打造招商引资新高地

林丹   6年前   67092点

罗方益:想百姓之事 建有用之言

陈莉莉   6年前   20358点

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访永安市政协委员、市科技局副局长陈光清

郑继涛   6年前   14303点

立足岗位尽职尽责——访市政协委员、市巴溪湾小学校长邓小华

魏兴谷  陈蕾   6年前   15789点

市政协十四届二次常委会议召开

市政协办公室   7年前   6882点

省政协到永安调研红色文化遗迹保护与开发利用

市政协办公室   7年前   5465点

市政协召开推进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对口协商活动

经济和港澳台侨委   8年前   40155点

永安市政协办公室关于征集永安市政协2016年协商议题的通知

永安市政协办公室   9年前   7693点

市政协召开园林城市建设情况咨情问政会

经济和港澳台侨委   9年前   40504点
加载更多>>
2024 福建·永安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