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在石峰村的《红军抗日歌》入选初中历史考题(组图)

管其乾 文图  2019/5/3 20:21:14  61501点  永安之窗
  福建石峰村北上抗日先遣队失散红军吴长生口头流传下来的《红军抗日歌》入选《初中历史知识点精选专题练习》啦!2018年12月22日(冬至)晚上,一条喜讯在永安市红色文化传承群、永安管姓宗亲群和红色思源网赵秀芳、红色文化爱好者朱昌剑、星有所属等微信群及微信好友中传开了,大家互相奔走相告,都在争着把这一喜讯告诉自己的乡亲和亲朋好友。

  一、《红军抗日歌》进入初中历史考题

  2018年12月22日(冬至)晚上,笔者在搜索“失散老红军吴长生口传《红军抗日歌》”时发现了“.B土地革命时期(正确答案) C抗日战争时_百度知道”标题,继而复制其中的“这首歌就是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失散红军吴长生流传下来一首《红军抗日歌》”到百度搜索发现了《初中历史知识点《中国近代史》《近代化的探索》精选课..._百度文库》等许多标题。点开以看,发现《初中历史知识点《中国近代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精选专题练习》,其中的第三题“下图所示的歌曲选段最早应该传唱于(A)、北伐战争时期;(B )、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答案是(B)。考点:初中历史知识点》中国近代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解析:“红军抗日铁拳反帝先锋队,中国我们誓死要反侵略,我们全部对日作战去,自由苏维埃的新中国”。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曾在福建省永安市小陶镇石丰村建立革命根据地,这首歌就是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失散红军吴长生流传下来一首《红军抗日歌》,而这个村子已经成为了北上抗日宣言第一村。故选B项。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C项的干扰性较大,学生容易错误认为歌词中出现“对日作战”等字,就以为是抗日战争时期,其实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早在土地革命时期已经提出来,这是局部抗战,而八年抗战是全面抗战时期。

  这说明,由福建石峰村失散老红军吴长生口传《红军抗日歌》已在全国各地,包括中学历史教学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影响。

  二、失散老红军吴长生口传《红军抗日歌》

  “红军抗日铁拳,反帝先锋队,中国,我们誓死要反侵略。我们全部对对日作战去,自由苏维埃的新中国”,每天早晨,在北上抗日宣言首发地石峰村广袤的田野上,经常可听到村民管联汗演唱的这首《红军抗日歌》。

  管联汗生于60年代初,从小就爱唱歌,爱听故事。管联汗小时候,与他家只有50米原的腊树岭下,住着一位擅长谷席编织的花甲老人吴长生。

  管联汗经常找大哥哥、吴长生的养子吴庆祥学做山孩子的玩具。有一天,吴长生对管联汗说“你们现在唱的歌不好听,来,我教你唱几支红军歌,是打战的时候唱的”,说完,吴长生就唱起了《红军抗日歌》。

  吴长生还把另一首红军歌曲传给管联汗:“这大炮硿隆我不怕,只要枪声奇咔拉,奇咔拉,我们的命运就在今天 ,杀——”。

  除了教唱歌,吴长生还讲述了不少红军打战的故事。吴长生祖籍长汀,20岁当了红军,在明溪铜铁岭,在泰宁都打过战,后来又到永安包围永安城,参加了红军攻占永安城的战斗。在会昌战斗中,吴长生生病了,拉肚子拉得很虚弱,因他所在的红七军团要北上抗日,战友们只好用担架抬着他走,到了小陶,才知道自己的父亲昨天在河边洗衣服时被国民党的飞机炸死了;因为当局一直在抓捕他,只好躲到山高林密的石峰及长美、牛益一带靠做谷席和种稻子谋生。

  三、《红军抗日歌》上网引来朝鲜史学家采风

  2014年6月1日,来自浙江省绍兴市的韩语教授李光仁先生特意登门造访石峰村村民管联汗,这是咋回事呢?

  2011年12月初,石峰村荣誉村民、永安市教师进修学校高级音乐教师王福利到石峰村采风时,听到石峰村村民管联汗在唱《红军抗日歌》,发现这首歌的唱法与当地民歌的风格很不一样,因此,把这支歌的词曲进修了整理,并由笔者将管联汗演唱的《红军抗日歌》录音上网发布。

  李光仁曾任中国朝鲜民族史学会副秘书长,至今已在民族出版社出版过《杨林评传》等20多部专著。当时,李光仁先生正在撰写催音波评传》,并将以朝鲜文字委托民族出版社出版。2014年5月下旬,李光仁在网上搜索“音波”一词时,发现了由朝鲜籍红军、解放军第一位作曲家催音波先生作曲的《红军抗日歌》在石峰村传唱。李光仁立即通过互联网找到了石峰村支书吴金兴的手机,相约到石峰村采风。

  在石峰村,李光仁亲自聆听了管联汉演唱的《红军抗日歌》和《红军勇士歌》。午饭后,李光仁还赶到永安拜访了永安市教师进修学校高级音乐教师王福利。

  四、把《红军抗日歌》唱给习总书记听

  2014年9月8日,石峰村支书吴金兴写信向习总书记汇报村里发现80条红军抗日标语及一幅红军抗日漫画以来的情况并把刊载石峰村001号荣誉村民安孝义的论文《三论永安是  长征最早出发地》的湖南《湘潮》杂志一并寄给习总书记,后获得国家信访局回信鼓励:“你们近期联名致信习近平总书记的信及附件收悉。我局已转请有关部门阅研。感谢你们对总书记的拥护和信任,感谢乡亲们对革命历史遗址遗迹的保护和宣传”。

  2016年2月15日,笔者以《把长征理论统一到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中流砥柱的体系上来》为题致信习总书记,信中介绍了李光仁到石峰村实地聆听管联汗演唱《红军抗日歌》的往事,并呼吁“把长征理论统一到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中流砥柱的体系上来,以中国共产党人勇于担当,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以北上抗日为目的的长征精神武装头脑,激励人民”;2月26日中午,国家信访局给我发来短信:“您的信访件已经登记转交”。

  2016年4月12日,笔者随安孝义前往瑞金市,并采访了安孝义向当地党史研究室赠送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宣言书《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出发宣言》等资料,并探讨该资料证明北上抗日先遣队从福建出发和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同样高举北上抗日旗帜等话题;2016年4月18日又以《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说长征始终高举北上抗日旗帜,“永安是长征最早的出发地”依据充分,理论成熟可成定论》为题致信习总书记,并推荐了与安孝义论文观点一致的党史专家唐双宁先生论文《从完整意义上认识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6月3日,中央电视台《永远的长征》摄制组到石峰村采访,央视编导徐海鹰多次委托寻找管联汗演唱《红军抗日歌》,不巧那天管联汗外出,只好改由王福利老师现场教唱《红军抗日歌》出镜。这次采访节目在2016年10月23日晚《永远的长征·坚忍不拔》中播出,片中央视播音员介绍“后来,经过党史专家细心比对发现,石峰正是红七军团作为北上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后开始发布《红军北上抗日宣言》的地方”,而唐双宁先生在节目中说“红七军团北上抗日先遣队,应该说是从更广义上讲,是长征的一部分”。

  2016年6月11日,笔者再次以《弘扬北上抗日的长征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共同牢记1934年7月15日这一天,红军北上抗日宣言在福建永安小陶镇洪砂石峰一线发布》为题致信习总书记,并在信中写道“期待习总书记和党中央能在2016年7月15日(北上抗日宣言发布日),或2016年9月3日(全国抗战胜利纪念日),或10月23日(长征胜利纪念日)等几个具有相关纪念意义的日子,传来习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石峰和“永安是长征最早的出发地”这一理论成果给予肯定的大好消息”。同年8月7日,又一批中央电视台记者到石峰村采访,并再次点名要管联汗演唱《红军抗日歌》。

  这次采访在10月22日央视《朝闻天下》报道习总书记在昨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大会讲话新闻之后,习总书记的导师耿飚子女回忆长征的新闻之前,以6分钟专题《北上抗日,鼓舞民心》中播出。

  失散红军吴长生流传在村里的《红军抗日歌》被推荐给习总书记,两次唱到中央电视台,管联汗心里高兴,村民们也感到自豪,不少村民纷纷向管联汗学唱《红军抗日歌》,有的村民还把自己演唱的《红军抗日歌》手机视频发到微信群与网友们分享,大家都觉得很开心。村民管占福和吴世彪等还经常提醒微信网友,网络搜索“唱响红军抗日歌”,就能找到教唱视频;搜索“周秉宜考察石峰村”,还能看到更多的石峰红色故事。这次听说《红军抗日歌》入选《初中历史知识点精选专题练习》,大家又一次在微信上互相奔走相告。

注:由于技术问题,中国红色旅游网发布过的许多照片无法上传到这里,只好请大家将本文标题复制到百度或360搜索引擎,浏览相关照片

中国红色旅游网连接:
http://www.crt.com.cn/news2007/News/jryw/2018/12/181226155451CCI1C110983809JK179I_2.html

发表评论>>
相关阅读:

央视长征纪录片介绍北上抗日宣言首发地石峰村

官其乾   5年前   58719点

今日永安:廖艳希调研指导小陶中央红军村建设工作

筱桃 文/图   5年前   58759点

林洪通编著:永安抗战文化活动中地下党员的组织关系

林洪通   2年前   5047点

林洪通编著:中国现代文学馆中的永安抗战文化,其中有邹韬奋

林洪通   2年前   5051点

林洪通编著:抗战省会永安,“永安大狱”中年龄最小的囚徒陈耀民

林洪通   2年前   8566点

林洪通编著:贺“永安大狱”被捕者谌震先生90寿辰

林洪通   2年前   5493点

林洪通编著:抗战永安出版界,聆听过斯大林报告的中共党员谢丹在战斗

林洪通   2年前   5965点

永安人刘佐成李宝焌与中国人的飞天梦

管其乾   3年前   7710点

永安县工农兵小学70届校友50周年(1970-2020)聚会

李廉德/文  马秀华   4年前   29546点

退休老人赞扬儿歌《一分钱》广泛影响国人

管其乾   4年前   36875点
加载更多>>
2024 福建·永安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