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之窗专稿 永安战时东南文史资料库,藏有十余册发黄的由福建省临时参议会编印的《会务通讯》和《民意》月刊,它向我们静静地述说许多历史的真实细节。
抗战期间,福建省临时参议会设于永安吉山。该会设有正副议长、驻会委员会、审查委员会和秘书处。正副议长并不由参议员互选产生,而是由行政院就参议员中遴选,并提请国防最高会议决定。在吉山这个小小的山村,省临时参议会先后举行2届10次大会。第一届从民国28年(1939年)5月至民国32年(1943年)6月,由35人组成,历时四年,先后共开过6次大会,成立决议案270余件。省临参会第一届第一次大会宣言就提出,该会决议的指导方针是:“第一,求在动员民众上充实武力;第二,求在不抵触国权内保障民权;第三,求在不伤民力下集中国力;第四,求在不乱根本国策下强化非常时政令”。第二届从民国32年(1943年)7月至民国35年(1946年)3月,由38人组成,在2年8个月中共开过4次大会,成立决议案138件。两届省临参会基本能够了解民间的一些疾苦,提出一些维护民众利益的建议。如要求执行约法保障民权、禁止各县预算以外的派款、提高教职工和公务员待遇、革除兵役积弊、调剂各县粮食、提倡女子教育、减征壮丁等。对于省临时参议会,起初议员们是寄予厚望的,称:“福建之能否在弥天的烽火中站起来,全视这些决议案之能否彻底实现以为断。”
根据相关规定,省参议员的任期为一年,必要时得由福建省政府呈准国民政府行政院延期一年,但福建省临参会7年中只改选一次。之所以不能按期改选,主要原因是以陈仪为首的省政府和以陈肇英为首的省党部矛盾日益尖锐,他们都怕自己控制的参议员名额在改选中丢掉,双方多次明争暗斗协议不成,只好一年拖一年,直到候补名额将次递补到无额可补时,才不得不于民国32年(1943年)改选一次。此时,因党政首领都已换人,省政府主席刘建绪和省党部主委李雄之间的摩擦没有前任那么剧烈,因此多数参议员得以连任,正副议长更是原封不动了。民国34年(1945年)2月议长郑祖荫因病出缺,本应立即遴选人员补充,但因党政双方争夺此席激烈互不相让,只得悬缺不补,以副议长林希谦暂代议长,直到民国35年(1946年)3月省临参会在福州结束。
福建省临参会成为党、政双方争夺权力的舞台,福建地方派系势力则纷纷依靠各自的党政背景,糜集在这面大旗下。以陈肇英为首的省党部和以陈仪为首的省政府都试图控制省临参会,在组织省临参会时就围绕着参议员人选、正副议长人选进行了一番激烈的争斗。开始,在正议长人选上省党部提名郑祖荫、省政府提名陈培锟。结果郑祖荫当了议长,陈培锟当了副议长。在正副议长人选上,省党部战胜了省政府,而在省参议员中省党部委员和县市一级党部书记长又占了大部分。议长郑祖荫(1872~1944年),字兰荪,闽县(今福州)人。光绪28年(1902年),由郑权和郑祖荫组织的全省最早的反清革命社团——益闻社在福州成立,开展秘密反清活动。曾和黄乃棠等人创办《福报》,大肆鼓吹革命。清光绪29年(1903年),林森在上海创立“旅沪福建学生会”,郑祖荫为主要骨干。清光绪32年(1906年)中国同盟会福建支部成立,支部长是郑祖荫,总干事为林斯琛。同盟会福建支部创办了机关报《建言报》。在武昌起义胜利影响下,清宣统3年(1911年)9月19日拂晓,福州起义军向清军发动猛烈进攻。参加同盟会的新军炮兵营长率众控制于山,轰击福州将军府等处。同时,起义军由青年学生组成的炸弹队、体育队进入城内,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黄乃裳、郑祖荫等人举着18星彩旗,从桥南同盟会总机关部率队进驻城内花巷司令部指挥作战,清福州将军朴寿被捉获,闽浙总督松寿吞金自尽,清镶黄旗协领定煊自缢,当晚残余清军全部投降,福州宣告光复。副议长陈培锟(1877~1964年),字韵珊,与郑祖荫同为闽县人。清光绪24年(1898年)进士,选庶吉士,后授翰林编修、国史馆协修。其父海梅(香雪),同科同榜同点翰林,有“父子两翰林”之佳话。光绪34年(1908年),赴日本入政法大学。宣统元年(1909年)毕业回国任福建高等学堂监督。。辛亥革命后,先后任闽海和厦门等地道尹。民国11年(1922年),任福建省财政厅厅长。民国16年(1927年)历任福建省政府委员省财政厅厅长省赈务委员会主任,并曾代理福建省府主席。抗战时期,改任省府顾问委员和省临时参议会副议长。两位正副议长均为民国在福建的元老,却代表着党政各自的派系利益。
福建省临时参议会曾就物价、征兵、粮食、财政、教育等项提出过一些重要意见,其中尤以粮食问题最为尖锐。福建本是缺粮省份,自蒋介石发动大规模“剿共”时,缺粮情况日益严重。抗日战争爆发后,因海口封锁,洋米不能进口;又因国民党在农村强拉壮丁,迫使青壮农民逃生异地,或露宿山间不敢返家,以至耕地荒芜,粮食产量大减,闽省缺粮更加严重。福建省主席陈仪为保证军粮供应并增加财政收入,想在粮食方面开辟利源,谋求出路。于是,他们在粮食处外设置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公沽总局,置总经理一人,综理粮食行政和业务。强迫各地粮食行店停止营业,在各县市普遍设立公沽局,秉承总经理命令买卖粮食。除以低价购进、高价售出外,每百市斤还要加收军米平准金1元、手续费5角、损耗费4角,还立有仓租、利息以及地方民团、保安队经费等附加项目,以从民食中攫取超额利润。且各县公沽局人员多为贪污能手,上下交相争利,使得广大群众在受了公的剥削之外,又加上私的勒索。侨领陈嘉庚首提“陈仪祸闽”案,在蒋介石面前大告御状。省临时参议会在人民群众的谴责和督促下,向省政府做了坚决的斗争。陈仪因不满参议员反对物价暴涨的询问,以囤积居奇罪名逮捕了参议员王梅惠;又因不满临参会反对粮食恐慌的提案,以捣毁公沽局罪名逮捕了参议员丁得义。现任参议员遭受省政府逮捕,这在当时各省临时参议会中闻所未闻,民食问题因此形成僵局,省临时参议会与省政府自此更加势同水火。
我们在翻阅福建省参议会编印的会刊时,基本每期都有议长郑祖荫的文章。从民国29年(1940年)9月15日连续数期的《会务通讯》上,郑祖荫的论述、专论等连篇累牍,而副议长陈培锟的文章却极为鲜见。福建省临时参议会的党、政之争,由此可见一斑。然而,陈培锟毕竟是政坛老手。凭着文章辞赋功底深厚,也频频在各地名胜留下诗词楹联。永安吉山榕荫亭原为该村的民主庙,座南朝北重檐屋顶,建筑面积约40平方米。当时吉山村聚集了大批的文人志士,达官显贵。每到夜幕降临,他们便会不约而同在此歇凉,谈论国家大事。时任省临时参议会副议长的陈培锟应邀欣然提笔,为此庙命名为“榕荫亭”,并制匾一块悬挂亭口,同时还即兴赋诗一首:“渔舟夜静网收月,樵客晚归笠带云。”此楹联由省高等法院院长宋孟年撰写后悬挂在左右亭拄上。与古榕渡口浮桥相辉映,成为吉山佳境。
福建省临时参议会的内部会刊《会务通讯》,于民国33年(1944年)7月15日,改名为《民意》月刊并向社会公开发行,每册售价20元。该刊社址设在永安城关民权路,由改进出版社印刷所承印。刊社拥有社务委员10人,临时参议长郑祖荫兼发行人,主编黄哲真、赵家欣,编委还有沈炼之、谌震、李由农、卢秋涛、郑拔驾、谢怀丹等16人,阵容甚为壮观。在该刊《征稿简则》中称“以研究宪政实施,促进地方自治,联系各级民意机构,导扬真正民意为宗旨。”议长郑祖荫在《发刊词》中提出四个目标:“一,不忽视今日世界民主政治利弊的研究”;“二,把五权宪法在理论上发扬光大,并毫无保留地透过理论而渗入将来的宪政的实质里”;“三,把宪草作为最重要的研究对象”;“四,在地方自治的动态报导上尽最大的努力”。《民意》目标,制定的可谓宏伟。在全体编辑人员的努力下,确实部分地反映了民意,较客观地报道了国民参议会的消息,刊登了一些进步人士的文章,如王亚南的《民主问题与经济问题》,羊枣的《东线之伟大胜利》,赵家欣的《宪政与言论自由》等。该刊的《舆论辑要》栏目,亦多选载进步报刊的文章。民国34年(1945年)12月,该刊在永安出至第三卷第六期后迁福州编行,一直到民国36年(1947年)8月出至第六卷止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