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衙设在南门内(今燕江中路大榕树至邮政局一段),内有官仓、分礼、乐、射、御、书、数、盈,余仓贮谷。衙门前一片空阔地,俗称衙前坪(即大同路至燕江中路十字路口处)。
永安人生活习惯有“三最”:即一是平时最爱吃米馃、米冻蜂、锅边糊、馃条、圆子、糍粑、暖锅等风味小食;二是最爱看“烛桥”和龙舟竞赛。元月十五日为元霄佳节,县城的游灯盛会最为热闹,十三坊帮有十三条“烛桥”,每条几十板,都为麒麟、狮子、虎豹、走兽及鱼之类:沿街游行,尔后分别到高飞(今专二院对面草坪)和西郊场(即五一桥至今市政工程公司后面沿河沙滩地)竞走,锣鼓声、吹鼓手声、鞭炮声交响一片,从远看去,灯火辉煌,甚为壮观;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为凭吊爱国诗人屈原,举行龙舟竞赛——以前城区有上官田、下官田、大溪、下渡、桥尾、北门、水门仔、后溪等地的八条龙船在大溪河上穿梭游弋,彩旗飘动,奋勇争先,水花飞扬,震耳欲聋的锣鼓声,观众的呼叫声,混成一股热热烈烈、闹闹洋洋的巨响。河岸上,人山人海,重重叠叠,男女老少,彼此挨挤,人人都是眉飞色舞,喜气盈盈地张嘴嚷笑……一条一色是黄铜身体的大溪龙船,在他们的眼前飞奔而过……转瞬间又有一条一色身穿红色背心的北门龙船,在他们的眼帘飞速而过。龙船竞赛的那种场面,真叫人赏心悦耳,令人欢欣鼓舞;三是最爱到热闹繁华地段五层阶(今新西路市工行东风储蓄所与永泉农村信用社之间的巷口),中老年人相聚在一起聊天,讲故事,谈古论今,谈笑风生,兴致勃勃。
建县之初,全城周围为五里三十二步,城垛八百八十个,城墙修筑了四十年才完成。原设五个城门:东门称德化门(因山龙生气从东门城门口入,故有紫气东来之说)城楼名“星聚”;南门称“通漳门”,城楼名“纵目”;西门称“清流门”,城楼名“来爽”;北门称“延平门”,城楼名“拱极”;另有“小水门”,无楼。民国24年(1935年)又在东北间开个小门,名为“利民门”。无楼,民国27年5月(1938年5月),福建省会内迁永安之初,在北门抚沟街后又开一门,名为“新北门”,也无楼。
1938年5月在抗日烽火中,福建省会的内迁永安,为了交通方便和扩充市区以适应人口的聚增需要,首先,拆除晏公街附近的北门至西门一带城墙(包括小水门在内),不久城区南门机关增多,加之汽车站在南门城外,出入不便,车辆行驶困难,又把南门城门及附近城墙拆除。后因东门处设立中国、交通、中央等银行分支机构,又将东门城楼拆除。至1939年底,仅留下二个城门,即今专二院对面草坪处的仁义门,后溪(今盐业站)的新北门,城墙仅留东门处右山坡一小段未拆除。永安解放后,1953年因扩建永安至南平公路而将新北门拆除。1957年因建人民电影院而将旧仁义门拆除。90年代后因盖房需要又陆续将东门右山坡一小段城墙拆除。至此永安城墙已全部拆除无余了。明朝建筑500多年的永安古县城城门和城墙随着历史的岁月流逝而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