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福建商人到菲律宾经商时将烟草带回试种,不久烟草种植技术在八闽大地推广开来。闽西北是福建烟叶种植的中心区域,当地农民在长期的烟田种植农事活动中总结了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虽然,烟草种植给人们带来比粮食更加丰厚的经济利益。但是,由于福建烟叶至明崇祯年间迅猛地传遍中国的大江南北,吸烟也成了平民百姓的普遍嗜好,有的地方甚至连三尺童子都吃上了烟。民间吸烟风气之盛,使崇祯皇帝不得不多次下令禁烟,对种植和吸食者施以重刑。清初康熙皇帝亦竭力反对吸烟,因此烟草在福建的发展受到遏制,在我国的传播速度也开始放慢。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清廷的烟草法禁开始松弛,福建的“八邑之膏腴田土,种烟者十之三四”,甚至有些地方“烟草之植,耗地十之七八”。据清陈琮《烟草谱》所述,漳、泉一带之民,不仅改稻田以栽烟,甚至连大小山麓也“皆治为垄畦以种烟”。清道光14年(1834年)编纂的《永安续志》卷九《物产志》载:“烟叶,有盖露、中烟、秋烟等名。其烟骨种田用之”。
闽西北地区烟叶逐渐形成规模生产,沿海地区业已完成十分发达的烟草加工作坊。种烟虽然花费较多的人工、肥料,但由于烟草的商品属性明显,利润高于粮食与蔬菜,因此吸引了许多农民种植烟草。农民把相当一部分烟草作为商品出售,突破了烟草生产原有的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加快了烟草商品化进程。栽烟盈利之人将平洋腴田以栽烟,藉此以致厚实。
永安境域种植烟叶历史始于明万历年间,至清朝末年虽规模不大然均有延续。民国时期永安槐南、西华、小陶、西洋、大湖、曹远、城关近郊等地的农户多有种种植,年产量约10吨左右。当时,城郊周围种植烟叶的农户茅坪约25户,西营板20户,下渡已达30户。他们利用旱田瘦地在蔗田、菜地间套种烟叶,年产量合计约在3~4吨左右。收获的烟叶晒干后色泽变黑,故称“乌烟”。建国初期,永安境内烟叶种植面积约200亩,总产量在11吨左右。烟田主要产区在槐南西华、小陶和城关,烟草种植受政策扶抑明显仍不具规模。1962年,槐南公社试种烤烟,因各种原因未能推广。后又大力贯彻“以粮为纲”,烟叶种植未能得到正常发展。1987年,永安建立烤烟生产基地,烟叶种植迅猛发展。次年全市计划种植1。5万亩,烟田遍布全市11个乡镇的124个行政村。十余年来,永安烟农的种植栽培烟叶技术得到很大的提高。在耕作制度、栽培技术、育苗选种、虫害防治、大田管理等方面均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
有一首烟农自编的《烟田管理歌》唱得好:“要烤优质烟,管理是关键。打顶不见花,见花质量差。抹杈不过寸,过寸烟跑劲,烟株成捅形,烤完一根绳。” 永安烟农们还根据本地的自然环境气候情况,整理了不少宝贵的种植烟叶的农谚。如大田管理谚语有:“烟怕淹,烟病水上得。”就是说烟田要及时排水,防止涝灾。烟农还总结四时种植经验编成好学易记的烟田种植四季管理谚语,如在一月份水仙花开时节有谚:“小寒大寒,雪润烟田,风化土壤,冻死虫卵。”二月杏花伸出墙时有:“ 立春过后雨水到,育苗准备最重要。” 三月桃花红艳艳时道:“惊蛰前,苗育完,苗床管理是关键。”四月杜鹃满山岗:“ 清明谷雨何所求,一场春雨贵如油。趁墒盖膜好时机,拉线定穴尺半里。揭膜控水并剪叶,谷雨过后苗如铁。” 五月牡丹笑盈盈:“立夏小满气温升,防治病虫不放松。” 六月栀子戴头上:“芒种三夏农活忙,烟田管理要跟上。”七月荷花别样红:“大暑前后正伏天,适时采收成熟烟。”八月桂花甜又香:“金秋时节炕烟忙,才到村口满鼻香。” 九月菊花傲秋风:“收烤结束忙售烟,准确分级是关键。”十月芙蓉迎寒霜:“ 秋季有计划,烟粮都不拉。”十一月山茶初开放:“立冬小雪紧相连,冬前整地最当先。”十二月梅花雪里香:“种植规模有,紧跟科技走。”还有“烟叶一枝花,一碰一个疤。” “芒种夏至忙,莫把烟草忘。” “小暑大暑是伏天,熟采巧烤创高产。”“白露又秋分,卖烟要抓紧。”等。这些好记易懂的烟田管理谚语,充满烟农智慧和实践经验。永安烟叶种植,已经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