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抗战时期,永安地处福州、厦门之间的三角地带,军事战略位置十分险要,历来是屯兵和军队集结之地。它在福建省内恰好是处于一个中点位置,与省内各地的距离相差不多,方便行政控制;其次,永安的地势既能避免省政府暴露在战火前沿,同时又能兼顾行政效率。加之吉山位于城郊西南方向的文川溪东岸,距城约10华里,它不但依山傍水,群山环绕,景色宜人,且地势险要,有利于隐蔽,交通运输方便,因为文川溪发源于连城县的曲溪、赖源、姑田三个乡镇的山区,流入永安“三坂”(上坂、中坂、美坂),汇于洪砂与湖口溪两条支流流入小陶,流经桐林、坚村、古竹、马洪、洪田、热西、大练、霞岭、吉山下至赖口与九龙溪会合流入燕江。
有史以来,文川溪就是小陶地区的交通航运要道。明清时期,这里就有民船,从小陶通到永安城。顺水行舟,只需半天。抗战前,永安至连城公路虽已开通,但是,在那年代车辆较少,公路又窄,陆路运输不便,客商为了图快才搭车,大批货物只有靠这条水上运输线。当时,文川溪有数以百计的运货船只,往返永安、三元、沙县、南平、福州等城市。
因此,临时省会于1938年5月内迁永安时,就看重了这块上善之地。省主席公馆、台湾省党部(文龙)、高等法院、省教育厅、省立永安中学、省教育馆、省防疫大队、国立音专等省政府的主要机关及大中专学校均设在吉山,今吉山成为福建历史文化名乡。
五百多年,吉山不仅浸润着上古前朝历史的风风雨雨,也经历了抗日烽火的洗礼,至今尚存明清许多民居、围楼、祖屋、祠堂、书院、老街、甬道、浮桥、榕荫亭等古建筑,以及流传的历史事件、人物故事、民俗风情和那自然秀丽的山水,休闲旅游渡假的胜地,怎不令人神往。
为了揭开吉山这位清纯美丽的村姑面纱,近日,笔者对吉山进行深入的文化历史探源和实地考证。
吉山里石门 在永安北陵风景区山脚下有座雄伟的宝应寺,经寺门前向左行,在通往吉山的路中,左边跨溪有座铁索吊桥。往前是座石门,其门上方刻着“吉山里”三个大字,门高约5米,牛在门的左边,高1.2米。门和牛都是2005年新开发的入村标志。往内约行30米处,在路右上方,有座三圣公庙,于1987年重建,面积30平方米。所供唐、葛、周三神乃高丽国三位土著首领,传说为唐帅薛仁贵所杀,后被唐太宗封为天山三镇将。吉山乡民把三圣作为镇山之王,在此建庙可保吉山永远吉祥。庙址是山脉的龙头,会出泉水,庙坐亥山巳向兼乾巽,丁亥丁巳分金,坐壁宿一度,向翌宿二十度,乙辰方来水,丁未方去水。庙前有个桔子石被称为“藏龙吐玉珠”。桔子石矗立在文川溪边,石头呈椭圆形,远看仿佛一个大桔子。
三圣公像
相传古代很久以前,一位自称“桔子”的人去福州向一位老太太借银子,老太太犹豫地说:“银子,我可以借给你,可以后你不还怎么办?无凭无据,我到哪里去找你。”那人说:“那好办,三年过后,我若不还你,你就到吉山来找我。”老太太迟疑了一会儿,就进屋里取出一袋银子给他。三年后,“桔子”没来还银子,老太太想起“桔子”临走时说的话,就到吉山去找“桔子”。她来到村子里,遇上一位老大爷说明来意。老大爷说:“我们村没有这个人,不过有块桔子石。”老太太就怀着侥幸的心理跟着老大爷来到石前。只见桔子石上面有个东西在闪闪发光,老太太就从一旁的石缝慢慢地爬上去,她大吃一惊,上面果然有一袋银子在阳光照耀下闪着耀眼的光芒。老太太一看,不错,这就是当年装着银子的袋子,袋中的银子,一点不少。她笑着说:“这‘桔子’还真守信用!”于是她背着银子下来了。至今上面还留下一串脚印,好象在对人们讲述当年的故事呢。
经实地考察测量,“桔子石”直径10.02米,高度4.67米,从中间量的圆周长为30米(此石上下两头小,中间大)。传说的“桔子石”,其实是地壳中露出溪中的一块火成石,从“桔子石”表层还可以看到粘贴着许多约十几公分大小的小圆石和风化脱落的片痕。此石不知经过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风吹雨打,烈日曝晒,洪水冲击,以及反弓的旋涡水不断迂迴冲荡才形成一个硕大呈椭圆形,形似桔子的石头。
桔子石 从民间信仰的角度来考察,永安民间至今还十分流行石崇拜,把冷冰冰的石头人格化,对石头情有独钟,特别是对那些独立单块岩石和形状怪异的石头更是崇拜不疑,尤其是对单独立在田头山边和溪边的石头,取名字也是常见的事,如“观音石”、“麻公石”、“石伯公”、“桔子石”等。有些村民对“桔子石”顶礼膜拜,父母常把不易带养的孩子契拜“桔子石”为子,以祈求得到“桔子石”的庇佑,得以消灾避祸,健康成长,每逢正月初一或十五及孩子的生日那天,都要到“桔子石”那里焚香化纸,感谢“桔子石”的保佑。
桔子是吉祥的象征,含有大吉大利之意,也是每逢年节用于招待宾朋的美味果品和人们参与祭祀活动不可少的供品。吉山因“桔子石”而得名,又因其是抗战福建省政府重要机关遗址和历史文化名乡而扬名于八闽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