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31年(1942年)8月26日,适逢顾毓琇之母王镜苏(字诵芬)60寿辰之际,顾家曾编印过一册《顾母王夫人六十寿言集》(《顾诵芬堂六秩寿言集》)。在这一册《寿言集》中有由吴敬恒(稚晖)题签;林森、蒋介石、宋美龄、戴季陶分别题字,陈立夫等5人为之各作寿序。在卷首《寿序一》落款时,陈卑歉自称“愚侄陈立夫拜撰”。书中的祝词、寿诗、寿词、歌曲、寿联等,基本出自国民党中央及各省军政大员、学界名士,约有300多人近400余篇。诸如陈果夫、胡宗南、吴国桢、薛岳、陈布雷、张继、阎锡山、李宗仁、陈诚、杨森、李品仙、王伯群、何应钦、张自中、孙科、程潜、刘峙、孔祥熙、谷正纲、钱大钧、吴铁城、马步芳等权贵政要;知名学者不乏梁实秋、傅斯年、许德珩、谢婉莹(冰心)、吴文藻、熊庆来等名流雅士。同时,还有闽浙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福建省政府主席刘建绪、教育厅长郑贞文、国立音专校长卢前等闽界精英。
顾毓琇(1902年-2002年)字一樵,别号锡山樵翁,江苏无锡人,祖上世居虹桥湾学前街鱼腥巷。顾氏宗祠族谱中载顾姓为大禹嫡裔,越王勾践之后。顾毓琇世代书香、家学渊源,国学根底深厚,诗词造诣精湛。他的爷爷顾维桢即是顾汾的长子,祖母是北宋大词人秦观的后裔。父亲顾晦农曾求学天津,毕业于直隶法政学堂,服官燕鲁一带,但并不得志,1916年病逝前曾嘱训诸子将来能“以实学致用”。母亲王镜苏幼习诗礼博通群籍,为昆山望族后代。适逢家道骤然变故,此时34岁的顾母面对的是“长者年甫十六,幼者遗腹未生”的艰难窘境。因家庭教育费用支出太多,亲友都劝顾母“遣诸孤辍学改入商肆,逐市廛之利。”但顾母态度坚决,宁可含辛茹苦,也要培育英才。为此她常背着子女典质衣物。顾母还义无返顾支持革命,常在关键时候,帮助子女正确决策。顾家兄弟能有如此成就,均得益于教子有方的顾母。是她的卓见、开明和坚忍,造就了满门俊秀。顾母申明大义,支持抗战。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时,顾母正在沪寓,她发起组织妇女捐助抗日军士服装会,并命子女在同德医院内组织临时伤兵医院和救护队,她还亲往慰问、具体指导。由于积极收容医治第19路军伤病员,获蔡廷锴将军奖励匾额一块顿时传为佳话。
1923年8月17日,从清华大学毕业后的顾毓琇和梁实秋、吴文藻、孙立人、赵敏恒等登上美国杰克逊号邮船赴美留学,顾在船上认识了燕京大学留学生冰心等人。抵美后这批中国留学生大都就读于波士顿各高校,冰心亦进入威尔斯女子学院。顾则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电机工程。1928年顾毓琇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以“非线性控制”研究饮誉国际应用力学界。次年归国。1931年担任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长、清华大学首任工学院院长、国民政府教育部次长、国立音乐学院首任院长、中央大学校长、国立政治大学校长等职,1944年接替蒋介石担任中央大学校长。抗战期间,顾毓琇曾会同梅公任、王世颖、胡兆祥等奉命考察闽政,来到福建临时省会永安进行视察。1945年,顾毓琇在担任上海市教育局长兼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时,江泽民于1946年秋到1947年夏在上海交通大学读第四年级曾选读顾所开“运算微积”课程。
新中国成立后,江泽民和顾毓琇师生俩人交往频频。20世纪50年代后顾毓琇历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1972年退休,定居美国费城。1996年,江泽民曾在给顾毓琇的信中题诗:“重教尊师新天地,艰辛攻读忆年华。”1997年10月下旬,江泽民主席应美国总统克林顿之邀,到华盛顿作国事访问之后,紧接着于10月30日下午专程到费城拜访顾毓琇伉俪。江泽民主席赠送一只古瓷花瓶给顾伉俪,顾则亲笔回书一条幅赠江主席:“和平统一兴中华,天下为公进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