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分析]缩小城乡差距  构建和谐永安

许永红  2006/5/10 10:27:53  10677点  永安之窗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并强调“适应我国社会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农村与城镇的经济活力竞相迸发,永安市的经济实现了超常规发展。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GDP)达到76.33亿元,比2000年增长59.5%,年均增长9.8%;财政总收入达到7.42亿元,比2000年增长85.5%,年均递增13.2%。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乡居民的生活也有了显著提高。2005年,永安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了万元大关,达到10033元,比2000年增长56.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625元,比2000年增长30.7%。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跨越式提高,社会财富的大量增加,使城乡居民有条件大大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2005年,永安市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性支出人均7849元,比2000年增长36.7%;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人均3313元,比2000年增长13.5%。

  在城乡居民收入均实现跨越式提高的同时,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城乡居民的收入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且这种差距还有加速拉大之势。城乡差距持续扩大,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这不仅制约了广大农村市场的繁荣与发展,也影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一大障碍。

  一、城乡居民收入状况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从近十年来我市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观察,总的趋势是城镇快于农村,唯有1995年—1997年期间和2004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8年开始,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表现为持续乏力。“十五”以来,随着城市改革的逐步推开和不断深化,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长明显加快,特别是2001年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由上年的3.0%上升到15.6% ;而2001—2003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连续徘徊在4个百分点范围左右。“十五”期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0%,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5%,两者相差3.5个百分点。这种收入增长速度的差距,加上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使得2005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居民总收入的比重达到68.4%,居民收入明显向城市倾斜。

  城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如果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 2000年我市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1.85:1,到2005年扩大到2.17:1。从实际收入来看,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33元,比2000年增加350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625元,只增加了1087元。

  (二)城乡居民生活消费存在明显档次之差。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尽管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均有大幅度的提高,但其消费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2005年我市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只有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42.2%,比2000年还下降8.6个百分点,消费差距在波动中继续呈扩大趋势。就消费支出而言,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只相当于城镇居民九十年代初的水平。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消费差距不仅体现在总量水平上,在消费结构上也存在着较大差异。
  1、生存型消费
  吃:恩格尔系数是国际上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恩格尔系数越低说明生活水平越高。2005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0.4%,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4.3%。按照国际粮农组织的划分标准城乡居民消费都已达小康水平,但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仍高于城镇居民近4个百分点。
  穿:城镇居民更为讲究,品牌时装、光鲜亮丽的个性化服装更为流行,2005年城镇衣着消费人均695元,占消费支出的9.9%,而农村居民在衣着消费上尽管也注重款式新颖,但品牌时装、高档时装较少,一般以中低档服装为主,花在穿着上的支出相对较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仅为220元,只及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31.7%。
  用:农村居民以日用杂品消费为主,而城镇居民机电设备用品消费所占比重已占较高比重。2005年末,平均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洗衣机97台、电冰箱95台、空调73台、微波炉63台、热水器97台、消毒碗柜25台、饮水机50台,而农村居民家庭百户只拥有洗衣机94台、电冰箱61台、空调机7台、微波炉10台、热水器31台,城镇居民家庭的拥有量要明显高于农村拥有量。
  住:城镇居民住房条件要远远优于农村居民。城镇居民中98%的户住的是二居室以上房屋,93%的户使用液化石油气,90%的户有厕所浴室,而农村居民只有8%的户使用水冲式厕所,6%的户使用液化石油气;100%城镇居民家庭用上了自来水,而农村居民家庭只有26%的户饮用自来水。
  行:城镇公共交通事业发展迅速,公交车增多、的士川流不息,大大方便了居民的出行,2005年我市城镇居民用于交通方面的消费支出人均达278元,而农村居民活动空间相对狭小,摩托车逐步成为主要代步工具,2005年末每百户家庭拥有摩托车89辆。
  2、发展型消费
  医疗保健:城镇居民享有比农村居民更良好的医疗保健条件。一是不少城镇居民享有福利医疗保障;二是城镇医疗条件大大优于农村;三是由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较高,比农村居民更为注重科学保健、积极预防。2005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387元,农村居民为186元,只为城镇居民的48%。
  教育:一方面,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均较之过去更加重视对教育的投入;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大大增加了居民的教育费用支出。虽然城镇教育设施优于农村,城镇居民家庭的教育投入要高于农村居民家庭,但从居民家庭消费来看,2005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用于教育的开支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5%;而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2.6%,仅学杂费一项就占10.4%。农村居民家庭的教育负担高于城镇,教育费用的过多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它消费。
  通讯:通讯事业的发展,对促进人类进步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也正因为此,城乡居民的通讯消费越来越大,成为家庭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城乡之间通讯消费差距较大,2005年,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固定电话77台,手机96台;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已拥有固定电话102台、手机152台;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电脑27台,而农村居民家庭只有4台。由于城镇居民家庭电话普及率高、互联网用户多,因而通讯支出较高,人均达552元,而农村居民只有215元,城镇居民是农村的2.6倍。 
  3、享受型消费
  文化娱乐:城镇居民文化生活更为丰富,消费支出也更多。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为372元,而农村只有75元。城乡之间的差异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城镇居民家庭文化娱乐用品普及率高于农村。2005年,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57台、影碟机82台,而农村居民家庭分别拥有彩电107台、影碟机64台;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还拥有照相机43架、钢琴5架,其他中高档乐器10件,城镇居民家庭不仅拥有量多,且档次较高;而农村居民家庭分别拥有照相机10架、钢琴1架,其他中高档乐器1件;二是城镇居民旅游消费不断升温,已成为重要的休闲娱乐活动。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消费支出为86元,而农村居民只有15元,大大低于城镇居民的支出水平。
  住房装修: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住房条件的改善,住房已不再仅仅是人们遮风避雨的场所,而更多地成为人们工作之余最佳休闲、娱乐之地。在城镇,住房的装修档次越来越高,支出也越来越多,而农村居民则把主要精力放在建房上,因而住房面积较大,而花在装修方面的支出较少。
  二、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形成原因
  (一)历史的原因。从农业生产的特点来看,经营规模小和社会化程度低,农业生产生长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受货源和市场双重制约这些特点决定了农业同其他产业相比竞争力低。从农民特点看,自身素质不高,决定了他们选择就业的机会少,且只能从事一些附加值产出较低的简单劳动,劳动力收入也就相对较低,同时由于缺乏科学知识,影响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二)经济体制和国家有关政策的原因。主要是“非农化”政策偏向下的投融资体制和财政体制导致城乡公共资源分布极不合理,从而从根本上决定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1、从投资看,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偏小。“十五”期间,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累计完成投资71.66亿元,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2.94亿元,仅占18.1%的比重。
  2、从金融机构投放信贷资金情况看,投放到农村的信贷资金占全部贷款比重小。2000年到2005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由23.31亿元增加到33.54亿元,农业和乡镇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得的信贷资金由3亿元增加到5.58亿元,农业和乡镇企业信贷资金总额占全市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比重2000年为13%,最近三年维持在16%左右。
  3、从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情况看,其所占财政总支出比重偏小。 “十五”期间,我市财政总支出以年均14.1%的速度递增;而对农业投入总额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0.4%,其增长率明显滞后于财政总支出的增长率。其次,财政对农业投入的比重在下降。“十五”时期,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仅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5.6%,比“九五”时期下降了3.5个百分点。
  不尽合理的体制导致城乡公共资源分布极不平衡,主要体现在教育、公共卫生、保障体系上。正是由于基本医疗等保障的缺失,使得农民因病致贫、致亡的例子比比皆是。除此之外,巨大的教育支出也逼迫很多农民咬紧牙关存钱,有专家指出,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的纯收入。在这样的重重压力之下,农民只能将有限的收入更为理性地消费。城乡公共资源分配的失衡,使农村居民根本无法与城镇居民一样公平享受到经济增长带来的成果,农村居民还在为经济的增长和城市的发展继续“牺牲”应得到的利益。这种体制上决定的农村居民的后发位置导致农村居民收入无论如何也赶不上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只能越来越大。

  三、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及生活消费差距的几点建议

  最近,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遏制城乡收入差距拉大趋势的一个重要举措。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应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1、要从政策制度层面上着手,破除城乡间不平等的身分和等级制度的差别。
  首先,要消除户口壁垒,通过制定政策来改变农村户口终身制的弊端,让城市的大门向农民打开。农民进城不论是打工还是经商,既可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又可享受城市的环境氛围,使他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掌握信息,提高自身素质。
  其次,改变目前不合理的城乡二元财政分割体制。平衡城市和农村的财政投入比重,加快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扶植农村产业的发展。在当前费改税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把农民承受的税费负担切实加以减轻,提高农村征税的起征点,做到城乡平等。
  第三,消除城乡间的教育壁垒、就业壁垒及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壁垒。使农民的权利、义务都和市民完全平等,减少农民负担。
  2、就农村目前的现状来看,要努力提高农民收入。
  首先要支持乡镇企业二次创业。改革开放初期,我市乡镇企业一度独领鳌头,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1978-198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以年均18.1%的速度递增。但90年代后,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乡镇企业经济效益下滑,使农民就业减少。从现状看,大多数乡镇企业的规模和技术与国有企业相比相差几个数量级,根本无法竞争,直接竞争也不公平,因此,要从国家产业政策的角度给乡镇企业预留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二次创业中,乡镇企业应调整发展战略,立足农业,面向农村,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更多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其次,发展非农产业,加快农村人口转移,是今后一个时期农民收入增长的方向。最有效的方法是加快城市化。城市化有两条路,一是人口城市化,就是农民进城建城,农民改变了社会分工角色,不再当农民;二是农民生活方式的城镇化,村镇要按城市化的体制来建设,水、电、气适度集中,虽然还是农民,但生活方式是城市化的生活方式。    
  3、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业生产收入。
  首先是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要加快引进、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大力开发高附加值的特色产品,逐步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化。
  其次,要加快畜牧业发展。发展畜牧业可以带来连动效应,它可以促进种植业,带动加工业,促进农业内部结构合理化和产业间的良性循环。畜牧业还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很有可能成为农产品市场竞争中的一个优势产业。
  第三,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发展农产品加工,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初级农产品的附加值,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而且有利于开拓市场,提高竞争力。

发表评论>>
相关阅读:

永安市连续17年进入“福建省县域经济实力‘十强’县(市)”

张国忠   12年前   9030点

永安市上半年实现生产总值99亿余元

12年前   7542点

我市实施产业发展富民工程,“一户一业”促进农民增收

市委农办   13年前   7438点

2011年一季度永安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87亿元

13年前   7040点

我市国民经济社会事业取得重大进展  2007年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大关

吴家福 罗兴茂   16年前   14218点

永安市2007年进入全省县级经济实力十强第六位

张国忠   16年前   10981点

我市水泥价格继续冲高

杨茹琴   17年前   12741点

我市水泥价格止跌回升

杨茹琴   17年前   12055点

永安投资环境的优、劣势分析及改善对策

聂爱芳   17年前   16347点

前三季度永安市物价水平稳中趋升

尤素青   17年前   12131点
加载更多>>
2024 福建·永安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