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南山馆大门
从下吉山村口沿着小水泥路向西直走,约行至120米处(在西面村民开的小食杂店门前约10米处)向右边的一条小弄口走进去,迎面就看到一座残墙断壁的院门,在门楣上还残留着“图南”的字迹,至今还依稀可见,这就是当年吉山九座书院(云栖山房、萃园、春谷、四贤、东方月、淇园、七贤、双槐、西湄)之一,至今惟有萃园书院保存较为完善。三明境域兴建书院始于宋代。从宋代到清末,全境先后办有书院98所,方圆十里的吉山在清朝就有九座书院,而那时吉山村的总人口还不到四百人,共出过192名进士、举人、秀才,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
书院内景
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由吉山村的刘应春、刘应光两兄弟,遵其父亲刘定和的遗愿,在此建书院一座,目的是为本房子孙后代读书所用。
书院名曰:图南山馆。图南《庄子·逍遥游》云:“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意谓大鹏升到高空中,才开始飞向南海。比喻有远大的前途。主人期望在这里读书的子孙能立志远大,鲲鹏展翅,前程似锦,耀祖荣宗。然而,事与愿违,后代的子孙虽尽心读书,却无人中榜(古代的人个个想发财。要发财,首先得当官。要当官,首先得中科举。但是,当时科举录取人数有限,何况科场黑暗,徇私舞弊,绝大多数人都不能“金榜题名”。有的人考了一辈子,也还只是个“童生”,或是个秀才,只有中了举人以上,才有可能当个小官——笔者)。后来就连书院也渐渐落得无人管理。幸亏在抗战时,福建高等法院借住于此有七年半之久,留下一段难忘的历史。
经考察图南山馆为木结构建筑,原是二进七间(其中右边一间是村民扩建的二层楼房)。二进正厅坐午山子向兼丁癸,庚午庚子分金,坐星宿六度,向虚宿六度。正厅长4.34米,宽3.43米;现存六开间房前走廊长19.55米,宽0.96米。一进春亭长3.92米,宽2.17米。院坪前原是围墙,坪内放水丙方。院子中间原有一个圆门(现已毁没)。春亭前左侧乙卯甲寅艮丑方山峰高大长斜;右侧丁午丙巳巽辰峰未见(已被村民住房遮挡)。据村民说:“此书院在文革前经8506部队修缮后居住一段时间,“文革”期间是上海第一勘察队居住,以后就被刘氏子孙分去使用,作为摆放2架风车和放置杂物等,至今房屋破漏不堪,无人修缮。”
“云程九万扶摇上,园名不负榜图南。”从今往后,刘氏子孙只要发奋图强、刻苦攻读,定能实现刘氏先贤的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