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堡外景
文龙复兴堡是继槐南安贞堡后在永安晚清时期建造的民居。景泰三年永安设县,文龙当时曾称“横垅”,划为第廿九都,后改称为“文龙”。复兴堡为该村余氏先祖造建,一直为后裔世居,上世纪80年代初,人口繁衍壮大,有20户相继搬出,至90年后无人居住。
复兴堡正门
复兴堡,座向朝东,墙堡高达9米,厚度达1.7米,墙堡上二层有内回走廊,环堡而绕,廊宽1米,人在廊内行走,可通过墙堡窗口了望堡外四周。整个堡内面积约1800平方。堡内原有大小木构房间74间,厅堂6座,厅堂有镂空雕,木刻窗等饰物。堡南屋有二层阁楼3间,北角阁楼一间,堡后门(西处)有三层阁楼二间(曾安放“赵公元帅”菩萨木像一座,铜制香炉一个,据传该香炉系宋朝制,后被盗)。堡内型制风格独特,构造技术也堪称精湛。
复兴堡内建筑
1937年,“7.7”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1938年5月,战火直逼福州,省会福州不断遭日机轮番轰炸,经国民党行政院批准,国民党福建省政府于当年5月开始往永安迁移。据史料记载,省政府内迁永安的机关、学校、团体机构有100来个,城区人口由不足1万,增聚3万。由于城区办公、住房格外紧张,不得往城郊延伸。当年省中央银行,邮政管理局、省保安处搬往文龙村及复兴堡,1943年11月原设在漳州的台湾省党部,也从漳州迁永安,设在复兴堡。该村在台湾台北现已82岁的余璞先生讲述:1944年,他加入国民党军队后,曾在省党部公务过,国民党副总统谢东闵来永安时曾到过复兴堡。文龙当时人口不足200人,由于中央银行、邮政管理局、省保安处、台湾省党部等迁设在这里,使得小山村人气聚升。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这些机构也随省会迁回福州。笔者近日走进堡内的木房,发现多处60年前的《东南日报》、《中央日报》报纸做为墙纸贴在墙壁,仍清晰可读。据村内长辈介绍,这些贴有墙纸的住房,曾是国民党台湾省党部的官员、姨太们的卧房。
复兴堡建筑雕饰
2000年复兴堡被永安市定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场所,是永安抗战文化的重要遗址。可惜的是几年来有关部门对复兴堡未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走进堡内落目之处显一片荒凉,西边墙堡塌陷。二层环堡走廊横梁漏雨有的已腐烂,瓦片残缺,堡墙侵蚀剥落,若不予以保护抢修,若干年后将濒临消失。复兴堡不仅是文物保护单位,且在永安现存的土堡已寥寥无几,为此更显文物价值,其中也蕴存着浓厚的抗战文化内涵,期待政府部门、专家、学者的保护、挖掘,让百年古堡为实现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而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