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氏土楼 俗话说:“未见客家人,先见客家楼。”刘氏土堡,客家人称为土楼。它位于吉山村口路边,是前往宝应寺,去下吉山和春谷山庄的必经之地。文川溪绕土楼后菜园地而过。土楼建于清朝,由吉山刘奇忠儿子建造。土楼占地2000平方米,楼高约8米,墙厚1米左右,系土木结构。上方有回廊宽1米,绕楼一周。抗战期间这里为省改进处造林事务所。
清代吉山村原有3个土楼(其中酒厂内后山坡有一个小土楼,后因建房被毁)。另一个圆顶土楼在下吉山文昌阁对岸山上。原是清代吉山名流刘奇才墓地风水陪衬的点缀物,抗战期间,省政府机关有许多单位迁进吉山,发现这座土楼四周闭塞、荒无人烟。犯人关在这里,绝难逃逸,就把土楼改成监狱,成了福建第一监狱署。近年又因办厂建房被毁。
土楼建筑则是外土内木结构。外墙是采用未经锻炼过的生土(黄泥)、石灰、细砂为主,再加上一些鸡蛋白、红糖、糯米,经过反复搓、揉,制成“砂灰”。建筑技术上,它用传统的“大墙板”夯筑的方法,一板一板地筑成墙。在夯筑过程中,还要加上竹条、木条做筋骨连接成一体,以增强坚固性。一座土楼建筑少则三、五年,多则十几年才能完工。这样精心夯筑起来的土楼具有能躲易藏,便于生活的特点。既挡风又抗震,可以历经几百年风雨沧桑而巍然不动。
土楼回廊 土楼平面布局为回字形,后厅有二层楼房,其二楼周围用木梁挑出,建成一条木板回廊,使居室干爽、卫生、通风,沿回廊循环走遍全楼可迅速传递消息。客家俗云:“好吃不过芋子粄,好住不过走马楼”,道出了走马楼的优越之处。
经考察刘氏土楼为二进三厅,一进八开间,二进上下两层连套间三十二间,共四十间房。正厝大厅坐酉山卯向兼庚甲,丁酉丁卯分金,坐昂宿四度,向房宿二度,厝两旁出水,一进厅前左水倒右,放水巳方。楼内建筑为二层厅堂,前低后高,上下厅堂均在中轴线上排列,左右屋舍规整对称,主次分明,布局平稳。在一进与二进之间是天井,靠天井右侧有饮用水的水井一个.土楼上方四周回廊处有僚望窗(还用作射击孔)约24个,现能看到的有17个(其余因墙体倒塌而不见)。
土楼拱门坐子山午向兼壬丙,丙子丙午分金,坐危宿二度,向张宿四度,作水局,此乃艮卦少女配少男,夫妻正配为吉。右水倒左出甲方。楼门左前方辰巽方高大及有水来,则使楼内现居住的两户人家,人丁兴旺、健康长寿,久居长安。
两位寿星 据吉山几位老人说:“原吉山村头村尾各有一座大土楼,以防土匪入侵,进吉山只有东西两条通道,东进必经村口土楼及“吉山里”石门,西进必经浮桥(昔时桔子洲下游处原无桥)。如果把浮桥断开,则只剩东路唯一通道,有匪首多次侦察,欲抢劫吉山,就怕有进无回,加之吉山地理占优势,村中防范有力,因而放弃,故吉山从未遭受土匪的抢劫。”
土楼成为客家人聚族而居的防御工事。客家人早期从中原迁徙至闽、粤、赣交界的山区,环境恶劣、野兽出没、匪患甚多,且与当地土著冲突激烈、宗族械斗也较频繁。因此,防御性能便成为最高要求。为了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客家人将住宅建成“抵御性”强的设防城楼,聚族而居。
土楼充分体现了客家人集体力量与高超智慧,同时也闪耀着中华民族讲究“忠孝节义”、“耕读传家”的优秀传统文化。
几百年来,土楼为永安客家人带来动乱时的安全感,和平时的和谐感,闲适时的审美感。它是凝固的音乐、立体的诗,更能优雅朴素的达到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调和境界。
当今客家,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研究的一项主题。客家文化,更是文明的一个重要焦点。单是客家的土楼,就为学术界及文明渊源研究,提供了古人在生活、居住、生产、防卫及人与大自然共存的珍贵证明。它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颗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