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以升先生与永安来兆民一家的三代情缘

安孝义  2007/1/18 5:19:34  17059点  永安之窗
  在茅以升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全国各界举行了各种隆重的纪念活动。这位享誉中外的桥梁建筑学家和福建永安来兆民先生一家祖孙三代的深厚情缘,使地处闽中山城的来家父子,此时此刻涌起无限的怀念情思。近期中央电视台一套《见证》等栏目,多次播放“中国桥梁之父”茅以升当年建造钱塘大桥时的情景,在这些片中曾反复提到的一个叫“来者佛”的名字,他就是来兆民先生的父亲,来健的爷爷来佩祺先生。
  民国26年(1937年)9月,由中国人第一次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竣工通车。这座大桥是由时年仅39岁的茅以升先生亲自设计并主持修建的,他是获美国卡利基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回国后,最权威的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在建大桥初期,由于对钱塘江流域的潮汐和暗流等水文情况不太熟悉,巨大的建桥沉箱多次被钱塘大潮卷走。当地古谚云:“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有诗为证曰:“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真是:“遥看天兵雷鼓振,风旗云甲押潮来!”茅以升先生为此伤透脑筋。这时,在《浙江新闻》一连七天连续刊载了萧山来者佛著述的专论《钱江水势与钱江大桥关系》。这篇学有专攻、见地深刻的文章,立刻引起茅以升先生的重视,相见恨晚一扫脸上的愁云。
  来佩祺先生时年31岁,是萧山钱江边的一位教书匠。他生于斯、长于斯,对钱江潮汐的变化十分了解。据他的孙子来健讲:“爷爷教书之余,经常守在钱江边观察江水的潮汐的变化。为此经常连吃饭都忘记了,并且多次遭遇险情,家人多次劝说都无法阻拦。”由于他观察钱江潮汐行动怪异,不解其意的乡民称之为“奇人”。
  就是这位来者佛“奇人”,使一直困扰令茅以升先生头痛的难题迎刃而解,为钱塘大桥的建造赢得了非常宝贵的时间。茅以升先生在感激之余,特破例礼聘来佩祺先生为大桥的部门监工,负责浇制桥墩的工作。来佩祺先生真是不负众望,当时浇制好的水泥桥墩有好几幢房子那么大,三号桥墩放了四次才成功。还有一次,潮水还没有平息施工人员未听指令,急急忙忙地把桥墩沉放下去,结果巨大的桥墩被迎面扑涌来潮汐冲到上游的潭头村。后在来佩祺先生的亲自监督、指挥下,大桥的15个桥墩终于全部浇制并顺利定位。完成桥墩施工后,他耗心总结撰写了《三合土之混合》一书,当时李学海工程师看完后大加赞赏,欣然提笔写下:“叙述入微,具见匠心。”给予高度的评价。
  民国27年(1938年),抗战局势骤变,日军虎狼之师步步进逼大桥,情况已经十分紧急。大桥工程处从桥北搬迁至桥南,钱塘大桥每天都有许多车辆通过,江北数以万计的战略物资和军政人员借助大桥得以安全转移,为我国的持久抗战积蓄了重要的人员和物资力量。然而,这座新建不久的大桥已经接到国民党南京中央政府高层要将它炸毁的密令。此时此刻,面对要亲手炸掉这座崭新的大桥,茅以升先生眼含泪花、心如刀绞地说:“这真比亲手杀死自己的儿子还不忍下手啊!”茅以升先生肝肠寸断!来佩祺先生也是心痛不已!
  那时每天从早到晚,桥上被车辆、人流拥挤得水泄不通。日寇大军已日益逼近富阳,爆破人员才奉命接通100多根引线。然而,此时桥上仍涌动着潮水般的逃难群众,炸桥人员实在不忍心动手。直到傍晚,已远远看见日军前哨骑兵扬起的滚滚尘烟,炸桥指挥部才强令关闭大桥,禁止一切人员车辆通行,实施最后爆破。只听“轰”一声巨响,建成仅89天的钱塘大桥腾起缕缕冲天烟柱,卧江长龙被从六处拦腰截断,南北通途顿时瘫痪。为此茅以升先生写了《洒泪别钱塘》一诗:“钱塘江上大桥横,众志成城奇迹生。突破难关八十一,惊涛投险学唐僧。‘天涯茫茫连沃焦,秦皇何事不安桥?’(注:引自唐代施肩吾《钱塘渡口》诗)安桥岂是干戈事?同轨同文避浪潮。斗地风云今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五行’缺火真来火(注:五行是金木水火土。钱塘江桥四字,偏旁为金、土、水、木,故说‘五行缺火’),不复原桥不丈夫。” 
  钱塘大桥炸毁后,来佩祺先生临危受命留守大桥,暗中监守保护大桥剩余物资。那间简陋指挥部木屋建筑,就成为来家父子的临时居所。来兆民先生和父亲日夜守望在遭日军占领的钱塘大桥边上,为了让已经转移离开的茅以升先生能够了解大桥的现状,来佩祺先生利用一个晴好天气,冒着生命危险花了一天时间绘制出了一张《毁桥图》。为避开日寇严密的信件检查,来佩祺先生用一个黑点来代表大桥,并多次秘密写信反映大桥实际情况,寄给远在四川的茅以升先生。茅以升先生也经常汇款,用以接济不畏生死仍坚守大桥的来家父子。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茅以升先生很快在杭州设立“钱塘江大桥管理处”,下设南、北两个管理站。来佩祺出任南岸管理站主管。茅以升先生看到满目疮痍的大桥,曾感慨万千地亲自写下一篇题为《钱塘江建桥记》的文章,用红油墨正楷写在桥北东侧的桥头堡内,文中表彰了为大桥建造、保护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其中就提到来佩祺先生。在钱塘大桥修复建设中,来佩祺先生由于长期坚守大桥,对周边情况十分了解熟悉。因此,在钱塘大桥纪念馆现在还保存一段珍贵的历史录音,是茅以升先生在一次开重要会议时发问:“来者佛来了没有?”
  1947年春,茅以升先生要求来者佛先生根据当时的炸桥后的情况,再绘制一张《毁桥图》,此图即由时年16岁的长子来兆民先生精心绘制了两幅,再经来者佛先生仔细修改后呈交给茅以升先生。来佩祺先生和钱塘大桥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始终视大桥如同生命,他把自己的一生和大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种精神使茅以升先生十分敬佩和感动,两人风雨同舟一直是关系很好的朋友。1952年来佩祺先生感到身体不适,他反复交待叮咛妻子在他去世后,要把他葬在钱塘大桥的公路边上,在他弥留之际他仍不断喃喃地说:“大桥是我的,大桥是我的!”当茅以升先生听到来佩祺先生逝世的噩耗时,顿时悲痛不已!“来者佛”这位萧山“奇人”与中国“桥梁之父”的一段天造奇缘,是为千古佳话。
  为了建设山区,来兆民先生来到福建永安铁路机务段工作,他为人朴实、不事张扬,长期沉寂。默默无闻。他和父亲一家人守护钱塘大桥的感人事迹,在国内和闽北山城也从来无人知晓。在文革期间,来兆民先生非常关心远在北京茅以升先生的情况。茅以升先生的小女儿茅玉麟女士,是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茅以升任科技教育基金委员会》秘书长,她和来佩祺先生的小女儿来小兰女士,至今还往来关系密切、和睦相处亲如姊妹。由于茅、来两家子女互为来往,情谊关系已经发展成为世交。茅以升先生曾多次从北京写信给来兆民先生询问生活、工作情况,来兆民先生也将永安的土特产上坪笋干,寄给茅以升先生。1975年4月26日,在茅以升先生写给来兆民先生的亲笔信中说:“三月二十二日来信收到了,承你挂念我,远道来书,知你母亲安康,兄弟姊妹五人都有工作,不负你父亲遗志,我听了很高兴。你要时刻记住毛主席的教导,共产党恩典,在铁路工作上,为社会主义作出贡献。你在家信中代我向你母亲问好。”茅、来两家鸿雁不断,在茅以升先生适逢文革动乱的坎坷时期,有来家深厚的情谊不断温暖着人心。在1977年1月9日,新年之际,来兆民先生托46次列车乘务员给北京的茅以升先生捎去了一袋永安冬笋。茅以升先生回信说:“冬笋此处少见,承赠十公斤,太多减半足矣。”
  当年,笔者曾在永安新街卫生院宿舍来兆民先生家中,亲眼见到大名鼎鼎的茅以升先生写来的亲笔信时,感到非常吃惊!看着来兆民先生一副平凡朴实的样子,真是难以想象他们之间有着如此不同寻常情缘。如今在来兆民先生的影响下,他的儿子来健也非常关心现在仍巍然屹立的钱塘大桥,每当出差列车经过钱塘大桥时他都倍感亲切。这座浸透来家祖孙三代情谊的大桥,使年轻的来健萌生一个心愿,他希望也能象父辈一样守护大桥。我知道,来健一直在默默地收集、整理祖辈们和大桥的相关资料。其实,他早已用他那颗火热的心,在守望着故乡的这座永远的大桥。
发表评论>>
相关阅读:

民警做小事感动八旬大娘

廖昌照   5月前   24122点

永安交警上门为偏瘫驾驶员办业务获好评

廖昌照   1年前   16835点

林洪通编著:永安抗战文化活动中地下党员的组织关系

林洪通   2年前   5047点

林洪通编著:中国现代文学馆中的永安抗战文化,其中有邹韬奋

林洪通   2年前   5051点

林洪通编著:抗战省会永安,“永安大狱”中年龄最小的囚徒陈耀民

林洪通   2年前   8566点

林洪通编著:贺“永安大狱”被捕者谌震先生90寿辰

林洪通   2年前   5493点

林洪通编著:抗战永安出版界,聆听过斯大林报告的中共党员谢丹在战斗

林洪通   2年前   5966点

多年死结 一朝化解

廖昌照   3年前   40894点

永安安砂“红军菜”的来历

廖昌照   3年前   32576点

永安县工农兵小学70届校友50周年(1970-2020)聚会

李廉德/文  马秀华   4年前   29546点
加载更多>>
2024 福建·永安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