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仅21岁的吴立斌坚强而平静地走完了自己短暂的人生之路,谈不上惊天动地,更没有豪言壮语,可就是那些细小平常的坚忍,那种在困境中不言放弃的韧性,那份乐观向上努力不懈的执著,让这个年轻人有了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
3月6日,共青团福州市委追授吴立斌为“福州市优秀共青团员”,并号召全市广大团员学习他弘扬新风、奉献社会的优良品质。
小山村里的好孩子
吴立斌出生在闽西的一个小山村——永安市安砂镇石碧村。村里人靠种植烟叶和蔬菜为生,生活比较清苦。吴立斌从小就养成了省吃俭用的习惯。
乡亲们说,每年的儿童节,小立斌在校发的儿童饼都舍不得吃,都要带回来给爷爷奶奶吃。爷爷早年患上哮喘病,一到深秋就怕冷,整日在床上躺着,立斌六七岁时就懂得给爷爷烧火取暖,端饭给爷爷吃。爷爷去世后,奶奶受到刺激下半身瘫痪。立斌一放学回家就陪奶奶说话,几年来没少端屎端尿。在乡亲们眼中,立斌懂事、勤劳、孝顺。“回来书包一放就下地帮父母干活”,“家里洗衣服、做饭、煮菜的活他都会干”……邻居们都说,这是立斌的父母“修来的福气”。
“成功在于意念,更在于行动”
知道父母赚钱不易,吴立斌学习非常认真、刻苦。2005年,吴立斌考入了闽江学院旅游系酒店管理专业,他在日记本中工工整整地写下了自己的理想——做一名成功的职业经理人。读专科的他深知就业的压力,更知道要做一名出色的职业经理人要付出很多的努力,因此他从大一就给自己确立了明确的目标——专升本。为此他努力不懈。他的同学回忆说,每天早晨他都第一个爬起来晨读,晚上熄灯后,在走廊和浴室的路灯下,总会看到他勤奋读书的身影。2006年,他获得了校三等奖学金、校优秀学生干部、校优秀团员的称号,还通过了国家人力资源师助理证考试。在他的计划中,还有导游证、英语四六级要考。他告诫自己:“目标再伟大,如果不去落实,永远只能是空想。成功在于意念,更在于行动。”
吴立斌从高中就开始打工赚学费、生活费。大学期间,他做过家电促销员、卖过电话卡等等。他很少买衣服,省下来的钱都用来买书、订参考资料。同学回忆说:“他饭食很简单,每餐就是两个素菜一个白饭;夏天从没有喝过冷饮;大冬天别人用棉被铺床,他却只有一条草席,后来才知道他把买被子的钱拿去买书了。”他唯一的奢侈品是一部mp3,还是用奖学金买的,别人用来听音乐,他却用来练习英语听力。可家境贫寒的他却从没有拖欠过学费,“每次有捐款的倡议,他都会积极参加。”
“爱心温暖别人,也温暖自己。”
吴立斌在日记中写道:“爱心如一只小小的灯,温暖了别人,也温暖了自己。”在同学们眼中,吴立斌就是学校提倡的“爱心”教育的最好注解。
新生军训,是他坚持每天抬着数十斤的水桶给同学倒水;班级宿舍调整,最重的东西总是他抢着搬;课堂上,同学小夏突然肚子痛,立斌赶紧把她背到医务室进行治疗;同班同学小黄回忆说:“有一次我去打球,不小心把眼睛弄伤了。他二话没说,就把我扶到医疗室。我眼睛受伤不能沾水,他就帮我洗头。”……同学们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总是他,因为他热心的身影早已印在每个同学的心中。
大一开学不久,吴立斌就被同学们推选为班长。在班主任的印象中,他是一个以身作则、以班集体利益为己任的优秀干部。他很好地与其他班干部一起组织了多项班集体活动,班级凝聚力、向心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充分显示出良好的组织才能。
“请把我的眼角膜捐出去”
2006年12月,吴立斌因视网膜脱落,需要到福州总院治疗。临行前,他到系里办理缓考手续,当得知缓考可能影响今后的专升本考试后,他决定暂缓住院,坚持参加考试。在老师、同学的劝阻下,他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学校。就在住院治疗期间,他还时时将课本放在床前,为自己的目标努力着。
2007年1月15日下午,已经出院的吴立斌突然出现昏迷,再次入院接受治疗。之后的几天,吴立斌的情况急转直下。弥留之际,他向守候在床前的父母作了交代:“妈妈,如果我不行了,请你们把我的眼角膜捐出去!”父母含泪答应了他,并通过福州总院与福州市红十字会取得联系,填写了申请表。
1月22日,吴立斌病重不治。根据遗愿,他的眼角膜被捐赠给来自闽侯县农村贫困家庭的两名中学生。吴立斌由此成为省内第一位无偿捐赠眼角膜的大学生。(记者 卢雅 通讯员 周少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