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场掠影
据《西平宗谱》记载:十四代朝敏公,字兴烈,谥勋业,振桥公第四子。生乾隆辛巳(1761)十一月初三日,卒道光辛卯(1831)九月初八日,享年71寿。公率性天真,孙曹课读,经商省内外屡得荣归,置田计粮二百余亩。并与三兄朝邑合建隆兴堂一座。于道光壬寅(1842)子孙辈(即十五代圣笃公之子绍忠公)为首建菁英堂一座。至光绪丁丑(1877)十月间失火,只存右边扶屋顶头两间,左边扶屋壹植及门亭。迨光绪戊寅(1878)四月十八日重新架造十月落成,散处旧屋者复转新居。
十五代圣笃公,字名辉志,排名宏八,官名景星(朝敏公长子),生乾隆丁未(1787)五月十七日申时,卒同治庚午(1870)八月十七日巳时。享年八十四岁。公善继父志,课读儿曹于咸丰戊午(1858),由监生加捐按察司照磨厅。于咸丰丙辰(1856),自建景云堂一座(坐庚兼酉),被人称“万金厝”,现已列入永安市首批文物保护单位。于光绪辛丑(1901)圣笃公,恭遇覃恩诰封中议大夫。
公继父志,经商创业,田产家业七千余担。振动四邻居众乡亲,名扬燕城内外。
配妣罗贵弟系本乡人,生乾隆丙午(1786)七月廿二日卯时,卒同治庚午(1870)十月十三日亥时。享八十五寿。诰封三品淑人。生一子绍忠。
十六代绍忠,字名应信,排名英四,学名东升,别号日轩,一号旭初(圣笃公之子)。生嘉庆乙丑(1805)七月廿二日卯时。卒光绪癸未(1883)六月十六日卯时,享年七十九岁。公好善累仁课读诗书,择师本乡罗星公,继择永邑增生叶家枢公从学三年终。择本乡戊子科(1828)“举人”罗荣公从学六年,于道光壬辰(1832)十二年行庚廿八岁,蒙邑侯:孙义父台考取前列正案十五名,府试补考,是年十月蒙张鳞学院岁试;取进县学十二名,至咸丰丁巳(1857)由附生加补贡生,至光绪丁亥(1887),恭遇覃恩敕封征仕郎以彰前德。又于光绪辛丑(1901),晋封中议大夫。
十七代占瑞公,字名承祥,官名鲲,别号玉书,绍忠公之子,生道光壬寅(1842)正月廿四日未时。于光绪乙亥(1875)捐纳贡生,又于光绪乙酉(1885)请邑侯,甘常俊给示:架筑安贞堡(坐辛兼戌)。嗣于光绪(1887)丁亥年,荣膺诰命敕封征仕郎,又于光绪辛丑(1901)晋封中议大夫(占瑞已故三年)。卒光绪戊戌年(1898年)六月初十日辰时,享年五十七岁。生二子,连贯、连沣。
公存心正直,处世无欺,一生尊师重道乐善好施。承父遗业,更加光大续发万金,田连阡陌。建筑安贞堡一座,洵属我乡空前未有之大工程,规模宏伟壮观,四邻闻名争睹为快。自清末民初以来,匪氛四起,满地萑苻,合乡避难,咸利赖之,且训于有方,眼见拔萃出类,鹗荐登科,荣封三代,宗祖为之生光,迄今子孙振振,人文济济,皆公之遗泽流长也。
十八代连贯,字效曾,又字舜臣,官名云龙,别号卧冈,占瑞长子,生咸丰戊午年(1858),九月十二日亥时,卒光绪戊申(1908)年六月廿八日,享年五十一寿。生四子:世恩、世纶、世宠、世贲。其17岁考取进县学第七名,27岁中乙酉科“拔贡”,28岁晋京廷试栋,授直隶州(今天津市),并荣封二代,又于光绪辛丑年(1901)加补“知府”,随带加二级赏戴“花翎”。
探讨发言
民间流传“安贞堡的来历”一文,分别刊登在《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永安分卷)》书中第87页至88页,该书由永安市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编,于1991年12月由永安市印刷厂印刷出版1500册;又以原文转登在《永安风景名胜传说》一书中第125页至126页,该书由市委宣传部、永安市文联编,于1997年10月由永安市教育印刷厂印刷2000册;再以“民间传说”一文刊登在《永安历史文化丛书安贞堡》一书中第53页至56页中,此书由永安市文联、永安市博物馆编,于2000年9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出版1000册。
“民间传说”一文主要内容写“清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林俊途经西华时,将从各地土豪劣绅那儿收缴的贵重物品、金银粮饷寄存在池圣笃家中待后取用,后来,起义军失败,林俊在攻打沙县激战中,身中数弹,被清军杀害。义军资财无人来领取,便归池家所有了。十七代池占瑞就籍此钱财,建造一座规模宏大的安贞堡”。“安贞堡的来历”和“民间传说”虽然细节各异,但内容大体相同,至今一直在永安市区一带流传,与池氏家族建造安贞堡的佐证相悖。
笔者认为民间传说和民间习俗、民间信仰,也包括我们每个人自己心目中的形象,可称之为“民间形象”。但“民间形象”作品的感染力是超过史学著作的,街头巷尾,口口相传,其影响面和力量是不可小看的。
对于传说这种形象,如果说的人多了,就有可能使“真相”变成“假相”。随着时代变迁,大体上是越到后代,就越离谱了,而主观臆想和个人好恶的成分就越多了。
据笔者考证池氏家谱,认为“民间传说”与实际来历相差太大,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分析:一是据《西平宗谱》记载:池氏从十二代以后起,丁财渐渐兴旺起来。特别在十四代朝敏公,十五代圣笃公父子一生经商至福州(在福州还有商行)、泉州和漳州等地,主售杉木、楠木(将砍伐下来的大批杉木、楠木捆绑成木排式,从安贞堡后山下面的铭溪河上游直放南平至福州卖给侨商)、牛皮、香菇、茶叶等生意,屡得荣归,置田计粮伍佰余亩,七千余担。并连代建屋(现都成为租房)。“万金”家业连过三代,加上几代都有学名。特别到了十七代建筑安贞堡主人池占瑞更加发扬光大,财运双美,心想事成。经过四代经商兴业,总共积累三万余两黄金,九万多块光圆,八千余担粮食,伍佰多亩田地。笔者认为池氏家族通过几代辛勤劳作,勤俭持家,加上几代经商创业,逐渐建下了一份基业。至十五代圣笃公时,家业已蔚为殷富兴旺,家产有“万金”之称(相当粮食七千多担),并自建“景云堂”房屋一座。至十七代池占瑞,因自其祖父起,三代单传,全部继承了祖父两代的“万金”家财,加之自己又广置田产,经商兴业,已有蓄粮万担以上家业,成了当地大富豪,仅凭池氏家族的富豪资财建造一座安贞堡是足够用的,也是不容质疑的;二是从本乡举人罗荣先生对池圣笃公妣的赞辞中可以说明林俊寄存财宝在池家之事怕是不可能的。现将本乡举人罗荣先生题公妣图赞云(已载入《西平宗谱》)原文译成白话文:“积累五福的人方始长寿和富足,合家康宁,祝福寿比南山、松柏之茂;赞颂日月升恒、福禄双全,都因为生时德高望重的原故。符合阴阳健顺和《周易》象征,正集内外乾上坤下之全福。
太翁(圣笃公)以古稀之年受到朝廷的诰封并享俸禄。因高建华厦、广置肥沃良田、高寿且富裕,身体健康行走快捷。乡人称他精神矍铄,外出云游经商,感叹惊讶他如神仙。
太母(罗贵弟)以德配德,相敬如宾,为当地人妻的典范,正如《诗经》(大雅)所颂的“聿来胥宇”,察看其住处,有姜女的风范。拉手互相搀扶,早晚休闲游览,弹琴和唱,教子登上仕途而取得贡生功名。儿孙绕膝欢聚一堂。四代齐眉相亲相爱,各得高寿而集三多,以富裕和长寿而乐,只希望吉祥如意,有山冈一样的安全保护。之后,二老稳坐高堂点首,晚年欢娱分享甘甜。其乐融融喜孜孜从脸上流露出来。我与太翁是世交,因披阅其图而写概述以昭示不朽之说”。这是罗荣先生去世前一年(咸丰庚子十年(1860)腊月给池圣笃公妣题写的)如果说池圣笃真有接受林俊寄宝的事,罗荣先生岂能对池圣笃公妣作出如此好的评价呢?三是我们从《西平宗谱》记载中,可以了解池圣笃为人一生安分守己,处事谨慎,他明知林俊是反叛清王朝的“草寇”,又怎能让义军的资财寄存在他家中,万一被清朝廷知道,会连累家小吃罪不起的。因此,池圣笃是不会接受林俊寄财宝的,假如清政府得知真有寄宝之事,永安邑侯甘常俊岂敢批示给池家建造安贞堡?所以说林俊寄财宝之说也未必确实的;四是在《安贞堡的来历》传说中描写林俊在喝酒中问罗荣:“同年伯,你看这世道是天心变,还是人心变?”罗荣回答说:“不是天心变,是人心变”。林俊醉归后,把席间所谈的话讲给军师听,军师听了说:“别的不打紧,就一句‘不是天心变,是人心变’说你作乱,看轻你哩!”林俊听了,认为罗荣不是穷人的朋友,不该亲近,原先将起义军的资财寄存他那里,待后取用的计划取消,叫人拿去寄在池云龙家中(这只是林俊原先心中的打算欲将财宝寄存在罗家,但林俊还没有将此事告诉罗荣,因此说罗荣根本不知道此事)。这就充分说明林俊已对罗荣不信任了,并对他产生极大的反感,才将财宝寄存在池家,如果说是这样,林俊是不会将寄存财宝的事告诉罗荣的,也不会让罗荣知道此事的,那么林俊寄存财宝的事,除林俊、军师、罗荣、池圣笃外,又有谁会知道,又是何人传说的呢?此传说中的说法与笔者的推理分析不是矛盾吗?显然传说中寄财宝的说法也是自相矛盾的,又岂能自圆其说呢?;五是林俊若有将财宝寄存在池家,对池占瑞全家来说是有暗通“草寇”,对抗清朝廷之嫌疑的,一旦接受寄存财宝之事被朝廷得知后,朝廷立即会派官员到池家进行搜查,收缴财宝,池家人必定被抓捕、审讯、追究、查办的。但事实并无如此,清朝廷还分别给十五代池圣笃,十六代池绍忠,十七代池占瑞,十八代池云龙升官,特别是池圣笃、池绍忠、池占瑞去世后,清朝廷还对他们诰封(晋封)为中议大夫。由此可见,林俊将财宝寄存在池家,这话怕是靠不住的;六是在《福建六十年民间故事选评》一书中刊登“林俊的故事(二则)第54页至58页,在末页评点中注明:‘林俊,永春人,生于1826年,死于1857年。其反清起义时间1853年。’而在‘民间传说’一文中描写‘林俊年轻时与安贞堡主人池占瑞的祖父—池氏十五代圣笃公,以及西华举人;罗荣为同窗学友。’1859年,林俊进军沙县路过西华,原想借宿在举人罗荣家里……”
另据《西平宗谱》记载:“圣笃公,生于1787年,卒1870年。”圣笃公出生年龄与林俊出生年龄相差39岁,又怎能算是同窗学友呢?再说林俊起义军路过西华时间于1859年,是林俊死后的第二年,既知林俊已走了黄泉路,那么又是何路人马路过呢?显然林俊寄宝传说是子虚乌有的;七是据“安贞堡的来历”讲述者罗山和(原名罗山如,现年86岁),本人于2000年7月25日出示的书面证明说:“安贞堡的历史来历乃民间流传,并非历史依据。采录者定论乃有出入之处。”
综上所述,“安贞堡的来历”和“民间传说”既无历史依据,又无宗谱记载,不符客观史实,对其传说错误,应予纠正,做到去伪存真,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理应还原安贞堡建筑历史真相,让历史遗留下来的这颗珍贵明珠将变得更加璀璨夺目。
二OO七年三月二十四日于安贞堡